建筑档案对话俞孔坚 | 诗意栖居,我的理想景观探源

2019-04-18  本文已影响0人  建筑档案

以文字纪实,以对话启发。

这里是《建筑档案》对话现场!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国家千人计划专家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土人设计创始人及首席设计师

俞孔坚

第一段是儿童经验,对土地有了深刻的认识。第二段回归本源去探索,经历了农业,经历了大学,出国之前,探索很多的为什么。第三阶段,到了美国,到了哈佛以后是用了现代的科学、技术及认识论来理解当前出现的问题。然后到了最后的阶段,又回到了用中国最原始的方法——传统生态智慧——来解决问题。整个过程缺一不可。如果不去哈佛,也可能用理性的思考去看待问题,但少年儿童时期的景观体验是不可缺失的部分,在“我”所感兴趣的议题和尺度下,谈所学专业是什么已经没有意义。

第一阶段:启蒙

上大学之前,也就是“我”的青少年时期,是启蒙的阶段。也许对于搞激光,搞导弹等高科技的专业,儿童时代的经历并不重要,但是做景观设计,儿童时代的经历,就太重要了。它甚至比后面讲的那三段都要重要,就是怎么和土地建立关系和联系,都是到北京之前的经历,是最主要的。在农村知道种地、开垦、施肥、灌溉、浸种、跟水打交道,懂得回避洪水,知晓回避泥石流,还知道如何盖房子,如何打地基,房子的尺度。这些恰恰与所学专业有关

北京林业大学

第二阶段:上帝的选择

当然选择是另外一回事,是上帝让“我”选择了这个专业,这是个偶然事件,但对于一个被偶然选择了的“我”,用如此这般来理解景观,却是一件必然的事,基于“我”在农村的经历,又有后面的求学经历,我的景观道路就变的必然了,“我”就有这种对景观的态度。

偶然是有的,但成为现在的“我”是个必然。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像“我”这样人,因为上帝在选择,高考填志愿本来也不是园林,恰恰是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被录取了,都没填过这个志愿,所以这是上帝的选择。但是选择完了以后,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景观设计师,那恰恰就是注定的了,如果高考被录取学机械工程,那肯定有另外一种想法了,里面有必然的因素,这其中还有偶然的,这个偶然“我”认为是上帝给的。

北京林业大学同学1984

第三阶段:北林的学习生涯

后来就学园林,这个园林专业很高雅,全国招的学生很少,当时文革以后,全国恢复招生才招30个人,全国就北京林业大学这么一个专业开班。 在改革开放之后,全国第一次招,就是北林。后来又招了走读班,全国就60个人,确实是一个偶然的机会,那一届,全国农村出来学习城市园林的就4个人,我是其中之一。

进入这个专业也是阴差阳错,最早选择的专业方向却是遗传,当时想的是搞生物遗传,就是现在的生物科学,一直对生物很感兴趣,发表的第一篇论文实际上是生物学,我研究花为什么会开,为什么闭合。当然也学习设计,如何做假山,如何做建筑,但感兴趣的还是遗传,一直到细胞领域。但后来又喜欢设计,这就是在北林的状态。到了北林的研究生阶段,又把兴趣转向风景名胜,“我”的研究生论文实际上是风景美学,从生物学又转向了美学。这个美学研究就是视觉感知,“我”研究的是自然风景审美的客观标准,“我”在国际上最早发表的文章是如何定量判定人的审美,这种审美又是什么因素决定的,这些因素的背后是什么。

北大调研

上帝之手培养了“我”的科学精神,不是一个艺术家,是科学精神,用数据去衡量美。 所以通过定量统计研究,“我”知道教育可以影响人的审美,农民喜欢的东西和大学生喜欢的东西不一样,通过测量发现,修养越高,越喜欢民居,朴素的民居,然后农民又喜欢琉璃瓦,紫禁城,这些都是科学测量的。曾做过大量抽样,这是“我”在北林做的一个研究工作。

理想景观探源

关于理想景观,最早做的探索是自己业余的研究,关于理想景观的探讨——中国的风水及其背后的原因。研究了风水的起源,进一步问就是人为什么会喜欢这些好风水,通过数学只能测量人喜欢什么样的风景,不知道为什么会喜欢这样的风景,知道什么是美,但不知道为什么这是美的。“我”就深入研究了中国文化中的理想景观,中国人心目中的景观是什么?这本书一直在再版,叫《理想景观探源》。研究的结果发现,马坝人、元谋人,北京猿人,山顶洞人,道教和佛教信徒,以及中国的知识份子心目中的桃花源也就是艺术家,像陶渊明所想象的桃花源的美,以及道家所追求的美,和佛教和道教所追寻的美,实际是一回事。

考察了大量的洞天福地,像中国的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都作了个研究,所以研究总结了几个模式,比如说最基本的模式,左右环互,南向开敞,背后有靠山,前面有水,这是最理想的模式。这个模式实际上就是桃花源模式,为什么会这构建了一套理论进行解释:人的进化,生物学的进化,文化的发展与进化,生物学的进化与文化的演进,决定了农业文明的中国实际是培养了一种独特的审美观。

家乡白沙溪

环境的审美观,这就影响了后来的规划,做一个理想的景观,能在大地上诗意的栖居,这个诗意到底代表什么呢?怎么会产生一个诗意的栖居,实际上就是桃花源,四周环护,有一个口,前面有明堂,有平原可以种地,后面有靠山。那么这样的桃花源是有诗意的,是诗情画意的, 景观设计就是为了创造一种诗意的栖居地

人栖居于大地之上

栖居这个概念就是在大地上诗意的栖居,诗意的本质就是人的一种自由状态,就是人在大地上有归属感,有认同感,有立锥之地。人一定要有立锥之地,实现天地人神的和谐,和谐就是人有了立锥之地,而不是漂泊的,人一定是扎根的,有立锥之地,才会有认同,就产生了美,所以中国的理想景观是这么回事。后面研究风水和桃花源,都在追求一种诗意的栖居,诗意的栖居的本质就是归属和认同,归属于土地,认同于土地,归属和认同最终一个科学的含义就是一种生态的适应。适应是生态的本质,适应环境。比如这个狗,它一进来就会找一个舒服的地方,狗窝。狗窝不能太大,一定是尺度适宜的,钻在床底下,不高不低,太大就不舒服了,所以要适应环境,要环境的庇护。

家乡白沙溪

为什么研究风水?因为它反映了中国人理想的景观,就是中国民族在生存当中,什么样的因素决定了这样的心态,这种追求庇护,追求四面环护,还要有一个门洞,一个走廊,总结为一个葫芦模式。葫芦是很智慧的一个词,道教说一葫天地,因为葫芦口很小,进去就很大,所有的园林也好,建筑也好,几乎都逃不开这个模式。

家乡白沙溪

这个理解把生态学,科学的东西,艺术的东西,文化的含义,美的含义,生态的含义,合而为一了,理想的景观设计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科学和艺术在这里面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到后面就强调生态。

这本书是回国之后出版的,研究是在出国之前就写完了,因为风水在中国大陆不能出版,很早一段时间不让出版,最早是台湾出版的。九二年出国,这本书在国内是九八年出版的。但研究是经历十年的时间,包括到乡下,到全国各地,都是一个人背着干粮到各地去考察被认为是好的风水地。

家乡白沙溪

一定要空间适宜,理想景观首先它要空间适宜,空间不能太大,第二要有庇护,四周环护,盆地,第三要有靠山,住的地方要有靠山;第四,要有出去的豁口和廊道。这是总结的理想景观的模式。围合、依靠、明堂、豁口和廊道。四川盆地,中原盆地,长江中下游的盆地,南方岭南的盆地,都是中国理想的景观。这个景观模式就决定了要如何认识这个土地,如何认识这个国家的国土空间意识。这个景观会影响这个国家如何形成,并构成中国的文化。

第四阶段:哈佛的求学和思考

去哈佛是去追求国际上对待景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最早是麦克哈格,设计设计结合自然,后来斯坦尼兹教授来国内讲学,接触到他的系统的规划方法,系统的叠加方法,科学的规划方法,还有当代的设计方法,当时的一些设计大师开始陆续出现在杂志上,当代建筑进入中国,当代的景观也是,简约的设计,现代的设计。一种是生态的规划,一种是当代设计,这两个是哈佛给我的知识,这与国内学到的课程完全不同。

东方和西方必须放在同样的文明和社会发展阶段的背景下来比较才有意义。比如说农业时代,东方和西方,这个比较有意义,西方畜牧民族为主,东方农耕民族,在这个方面比较是有东和西的,如果用西方的工业文明与东方的农业文明来比较和讨论,那就错乱了,那是一种文明的差别,而不是东方和西方有什么差别,不存在笼统的东西方,所以很多人有这么比较,“我”认为是没什么太大意义的。

哈佛大学

东西方的比较,没有美国和中国的比较,没这个概念,更多是社会发展阶段,对事物的认识不一样,方法不一样,东方计算机和西方计算机有什么差别?没有差别,这是信息时代的文明带给人们的一种文化。中国人的理想景观,因为它是农业文明,比如说风水,它在农业时代很好,到了现代就不一定是好。比如说北京,风水很好,但雾霾很严重,风水越好的地方雾霾越严重,因为它是个盆地,它把脏气都留在这了。农业文明没有工厂,污染不存在,那时候没有空气污染,不同文明时代会有不同的理想景观

我们所探讨的就是人类后工业时代或城市时代,中国人的理想景观,它不能再停留农业时代。所以这个书分了层次,人类的生物学层次,那是不变的,或者变得很慢,可能几万年上万年人才会变得不一样,或者几百万年人才会有所差异,但总的来说人性是不变的,或者是需要非常漫长的时间,人类的DNA才会改变,几十代人才会有所改变,那么这就是生物学的层次。

哈佛大学

文化是经常变的,游牧时代,农耕时代,再到工业时代的文化是很不一样的,这生物人和文化人这两个人叠加在一起才能解释当代人的理想景观是什么,不能固守原来的。比如我们现在视野开阔通风良好通是好的景观,古代不是这样的,古代认为这是漏风漏气的,古代一定要藏风聚气,寺庙都盖在山谷里面,现在是盖在山顶上面更舒服,因为山坳里面雾霾太严重了。

哈佛回来以后,注定就要解决中国的问题,我们今天恰恰是需要用西方工业文明的理论来认识当代中国的城市化,作为工业文明成果的当代科学技术,包括生态学,城市生态,景观生态,我们必须用当代科技来理解工业文明中产生的现象,而不能用农业文明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去认识世界了。而对工业文明中出现的问题,也必须用当代的科学来认识。

第五阶段:成熟的理论

回国一段时间以后,慢慢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理论和方法,就发现解决工业文明出现的问题,恰恰不能用工业文明的办法。要通过工业文明的体系和理论来认识问题,比方说污染的问题,必须用生态学的方法来理解,为什么会污染?农业时代理解不了,农业时代没有出现这个问题,水污染要用生态学来解释,用物质营养流来理解河流污染是因为营养过盛。

项目踏勘

科学地认识到这个时代一系列科学的问题和环境的问题后,得到了中国给了“我”一个很大的机会,因为用工业文明的方法去解决工业文明的问题是有问题的。比如说中国有百分之七十五的地表水都污染了,整个滇池的水都污染了,如果要用工业文明的方法去处理,其中的氮磷等肥料很难被清理掉,成本很高; 却发现中国农业方法恰恰能解决这个问题。

农业时代叫四水归明堂,财水不外流,而用工业文明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却恨不得把财水外流,排掉,所以用清水来冲,冲西湖,冲滇池。 为此,我们做了复兴农业智慧,用来解决工业文明产生的诸如水体面源污染问题。上海后滩公园,就把污水变成肥料,让作物生长,然后收获作物,这个就用的是农业的方法。所以用中国的农业方法来解决工业产生的问题,这恰恰是中国拥有的最丰富的经验,最有智慧的,而西方没有这么多的经验,美国的农业也是工业化的,中国保留了非常好的农业传统智慧,这是我回国二十年以后,回国经过大量的实践以后,发现这恰恰是中国人给世界的智慧,这也体现在我06年的一个转折点,叫生存的艺术;用中国传统农业智慧解决当代的生态问题,这叫设计生态学,这个是把传统智慧当代生态学相结合来解决中国现在工业化产生的问题。

设计团队

“我”的设计理论

这就是为什么“我”坚信中国可以给世界贡献别的国家没有的东西。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不能抛弃西方的文明,因为它有系统的科学的思想——生态科学和分析科学等,因为如果没有这段文明,如果不在哈佛接受这套思想,也不知道怎么用经验解决一个可以落地的项目,但是如果没有当农民的这套经验,也不懂得有比西方现在常用的或中国目前常用的(因为中国现在的工业化基本上都是由西方的工业文明主导的)更高效的方法,实际上,农业文明比西方的工业文明在某些方面更好,比方说可以选择好的朝向,开窗通风,这是农业智慧,工业智慧是装空调机,对比发现通风比装空调机更好,比如说城市防洪,除了修很高的水泥防洪堤抵御百年一遇的洪水外,有没有更好更简单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中国老百姓知道更好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要把门槛修高一点,城市应对洪水额韧性就大大提高,高门槛甚至可以抵御千年的洪水。又比如说这个水,“我”在校园里面种稻子,这是农业文明智慧进入当代城市,来解决水涝问题,而且发现这稻子很漂亮,还可以用湿地来净化水,这是农业智慧,所以复兴中国的农业智慧,包括造田造地,灌溉、种植、施肥等等,与当代科技相结合,来解决工业文明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创造基于自然的深邃之形,这就是“我”的设计理论。

公司合影

本文图片由土人设计提供

记录中国建筑师

王旭 |周游 |华黎 | 童明 | 王辉| 俞挺 |张微|毛厚德|张佳晶|薄曦|张蕾|宋照方|庄慎|王灏|梁井宇|施道红|刘宇扬|郑东贤|陈忱|庄子玉|王昀|王硕|齐欣|程泰宁|张宇星|魏娜|青山周平|林世彤|王大鹏|唐康硕·张淼|徐卫国|陶磊|王兴田|潘冀|迫庆一郎|陈璞|孙峥|李保峰|周榕|朱锫|胡哲|薄宏涛|房木生|孙祥恕|王学军|罗劲|刘临安|周燕珉|季凯风|胡越|陈一峰|陈阳|冯国安|冼剑雄| 罗德胤|沈帆|何葳|王振飞|彭刚|李颖悟|刘道华|易介中|蒋晓飞|高志|王向荣|戚积君·李雯|赵敏|赵扬|韩文强|梁钦东|车飞 |袁野|孙振华|曹晓昕|刘晓钟|杜孝民|窦志|黄居正

记录中国建筑

高黎贡咖啡庄园 | 天鹅湖观景廊| 学霸妈妈 |Aranya访客中心|观承别墅·大家|德富路中学|联创设计谷|卓越万科·翡翠山|罗北社区改造|茅贡粮库艺术中心 |融创九府系|泉州老宅改造|福田中学|大栅栏·北京坊·家传|垃圾焚烧发电厂|陶磊自宅|中利电子总部|中国·首钢|草场胡同院落|胡同茶舍|开心麻花总部|双子客栈|三亚嘉佩乐度假酒店

- END -

本文由档案记录人原创撰稿,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欲给档案君提供宝贵建议,请在 | 建筑档案 | 公众号中留言。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