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十七章 老子的政治理想

2023-01-23  本文已影响0人  丁东华

正文:

台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译文:

最好的世代,人民只是感觉到统治者的存在;其次,人民亲近他而赞美他;再其次的,人民亲近他而赞美他;再其次的,人民畏惧他;更其次的,人民轻侮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自然不相信他。

最好的统治者悠然而不轻于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百姓都说:我们本来是这样的。

体悟:

农业出现以后,人类开始定居,由村社而部落,开始为了争夺更大的地盘而斗争,因为需要养活更多的人口。由部落而城邦,文明出现,农业开始供养专门的手工艺人、贵族以及王朝的统治阶级。

文明的出现产生了两个不平等:阶级的不平等、性别的不平等。

在一个农业文明内部,一切的制度、赋税安排以统治者为中心,层层展开。在有限的土地和有限的资源情况下,底层始终处于受压榨的状态,压榨的边界取决于是否可以果腹以及统治者是否能够有意识的调节。

即时在中国这样一个地理环境封闭,有着大一统传统的文明下,自秦统一到辛亥革命清帝瓦解,统一的时间不过900多年,不到一半。可见维持更大范围的稳定统治始终是个问题。

身处那样一个暴虐的时代,脚踏于酷烈的现实上,老子向往着没有横暴权力的干扰而人民自由自在的生活情境。这是个在那个时代不可能实现的愿望,我们称之为乌托邦。

老子理想中的政治情境是:1、统治者具有诚朴信实的素养;2、政府只是服务人民的工具;3、政治权力没有逼临到人民的身上。

这仍然是那个时代所能表达的最美好的理想:寄希望于产生更好的统治者,或者教会统治者更好的进行统治。

从过去2000年的帝制时代来看,这一努力是失败的,天然的好皇帝以及教育出来的好皇帝,统治时间不到一半,还不包括掐头去尾的民不聊生阶段。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