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0小时成为专家?你或许被骗了!
今天是100天读书打卡挑战赛第70天。
阅读时间:1小时
阅读内容:《好好学习》
一万小时定律是美国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的定律:
"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
"一万小时法则"在成功者身上很容易得到验证。
作为电脑天才,比尔·盖茨13岁时有机会接触到世界上最早的一批电脑终端机,开始学习计算机编程,7年后他创建微软公司时,他已经连续练习了7年的程序设计,超过了1万小时。
达·芬奇当初从师学艺是从练习画一只只鸡蛋开始的。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变换着不同角度、不同光线,少说也得练习一万个小时,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这才有了后来的世界名画《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因此,10000小时定律一经问世,立即火遍全球,激励着无数有梦想的人。
他们相信这是一个比牛顿更神奇的一个定律,一万小时定律!让自己迅速成为领域专家!
于是他们给自己定目标、订计划;每天起的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刻苦学习、勤奋练习,希望尽快通过一万小时的练习,快速成为某一领域大师。
然而,现实给他们泼了一盆冷水。
《好好学习》的作者成甲说他过去读书真的很勤奋,为自己制订了年度读书计划——一年要读完100本书,为此安排每天至少要读完20页,哪怕自己已经很累很困,为了完成目标,都要在上床前读完书。两年来读了200多本书。
然而付出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获得的却是一点儿都不成比例的收获。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呢?
其实一万个小时还有另外一种表述方式,那就是"十年"。
早在上世纪90年代,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瑞典科学家赫伯特·西蒙就和埃里克森一起建立了"十年法则"。
他们指出:要在任何领域成为大师,一般需要约10年的艰苦努力。不难让人联想到中国的古话"十年磨一剑",其实是同样的道理。
但是这些所有的练习,都有一个前提:使用正确的方法和刻意练习。
如果一个人使用错误的方法练习弹琴,那么10000小时后,他会成为钢琴家吗?一个人带着错误的发音练习10000小时英语,会成为语言学家吗?
所以,别再痴迷于“一万小时定律”了,“刻意练习”才能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