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国学易经道学•国学•养生

《易经》笔记6:探究《易经》目录及卦的构成

2017-03-24  本文已影响66人  艳子微时光

查看《易经》目录,分为上经、下经、系辞上、系辞下、说卦、序卦、杂卦。

看看目录,就有些概念不太清楚,决定先行探究一下 。

一、何谓上经、下经?

注意到《易经》分为上经、下经两大部分。上经有30卦,下经有34卦,总共64卦。

何谓上经、下经?

上经:周经的上半部分,共有30卦,讲解阴阳和谐与万物归一的自然法则。卦序按着“非覆即变”规律编排。

下经:即《易经》中的“经”的下半部分,与“上经”相对其包含31卦-64卦。

为何不是上经、下经各一半?暂时不得其解,先存疑在此。

二、学习《易经》需要看系辞,说卦,序卦,杂卦吗?

易经的原文就是那简简单单、有连有断的64个卦象。

现在的《易经》,分为经部和传部:

经部之原名就为《周易》。卦辞是周文王添加的,是对易卦典型象义的揭示和相应吉凶的判断。

传部一共七种十篇,分别是:《彖》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辞》上下篇,《说卦》、《杂卦》和《序卦》。古人把这十篇“传”叫做“十翼”,意思是说“传”是附属于“经”的羽翼,即用来解说“经”的内容。

《彖》是专门对易经卦名和卦辞的注释。

《象》是对易经卦名及爻辞的注释。

《文言》对《乾》、《坤》二卦作了进一步的解释。

《系辞》是《易经》的哲学纲领,其内容博大精深,是学易必读之篇。系辞是易传十篇中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文字。它是我国古中第一部对易的产生、原理、意义及易卦占法等全面系统的说明。它阐发了许多从易经本文中看不到的思想。系辞与彖、象不同,它不是对易经的卦辞、爻辞的逐项注释,而是对易经的整体评说。

《说卦》是对八卦卦象的具体说明。是研究术数的理论基础之一。

《杂卦》将六十四卦以相反或相错的形态排成两两相对的综卦和错卦,从卦形中看卦与卦之间的联系。与序卦研究的角度不同。

《序卦传》讲述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实际上,“传”的作者主要是借解说经文来发挥自己的思想观点。

简言之,《十翼》是孔子研究《易经》的十种心得报告。

虽然有后人不太认同,但作为几千年被传下来的经过众多古人研究过的易经读本,还是必须要学习的,而且应该是安排在最先来读,作为对易经内容总纲性的认识。


三、一个卦由哪些内容构成?

每卦的内容包括卦画、卦名、卦辞、爻题、爻辞组成。

1.卦画(卦的符号):即由六条“—”“--”奇偶画爻组成。

2.卦名:顾名思义即前面卦画之名,如“乾”、“坤”等。

3.卦辞:在卦名后,对六爻的综合总结,如《乾》:“元,亨,利,贞”。

4.爻题,即爻位名称,表示某一爻在六爻中的具体位置及奇偶画性质,六爻卦位自下而上数起,分别为初(即一)、二、三、四、五、上(即六)。阳九,阴六,即“—”为九,“--”为六。

例如:

乾卦为阳卦,故乾卦的六个爻题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 九五、上九。

乾、坤两卦各有一用爻,故多一个爻“用九”。

5.爻辞:指单条爻的说明、描述文辞,一卦有六爻,故共有六条爻辞,如“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同一卦六条爻辞间相对独立、相对静止但又相互关联、相互作用,表示不同时间、阶段事物的发展状态,以构成完整的发展、发生过程,即全卦六爻构成卦辞的整体内容。

每卦后面还有引自《彖》(tuàn)、《象》、《文言》的内容。就是孔子及以后儒家对经文的注解。

弄清楚了卦的构成,接下来就开始一卦一卦地研习、解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