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圣之别
2018-08-27 本文已影响0人
归璞居士
说起唐代,人们一定会想起“李杜诗篇万口传”的李白与杜甫了。
可同为诗人,后世对他们的评价都是诗“仙”与诗“圣”,这是为什么呢?
“仙”在所有的人心中的印象是高贵,每天食玉饮金的人物,我认为李白正是如此。看:“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李白十足的享乐主义不仅仅在一首诗中体现,还有“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饮三百杯”也与酒这享乐的代表联系在一起,那么李白真的可以自称“酒中仙”了。
纵观李白诗句,他饮酒或不饮酒都是以自己为中心,所以他说“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他认为自己是孤独的,因为他的思想是高于世人的思想,是“苦中作乐,乐中尽欢”的思想。
而诗圣杜甫,则不同于诗仙李白,李白将自己一生升华为人生,杜甫则联系于社会。杜甫在写诗时,不同于李白的醉态。出人意料的是,他的诗,是事实,是记叙,看是平淡,却暗示了心中的波澜,隐动为静,直抒胸臆者,圣也!
杜甫不同与李白,他未尝身居盛唐,他经历的是一个由盛转衰的年代,这是一个容不得人享乐的时代,其实是——容不得百姓享乐“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则是他对那个时代的描述。可他并没有就此停止对历史的记叙,《三吏》,《三别》,又是一段历史的写照。他通过记叙苦难的历史,抒发自己内心的悲伤。
我说过了,杜甫是联系于社会的,也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这种人吧,所以他情系众生,以心谅民,忧民疾苦,自身亦觉疾苦也。但他认为,以一己之力,牺牲自己,换回天下幸福也值得,“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即为他忧国忧民的体现。
杜甫晚年贫穷,他还“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也许因为这个,他才饱尝人间疾苦,才会同天下人同苦吧。
杜甫,李白,同是诗人,其一人为圣,另一人为仙,何哉?
我认为:出世而潇洒者,仙也:入世且德高者,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