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短时记忆容量2

2022-07-09  本文已影响0人  卡卡002
一.7±2效应

许多的实验表明:人的短时记忆容量约为“7”,96年,美国心理学家米勒发表了一篇重要的论文,明确提出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加减2,这就是神奇的7±2效应

短时记忆时,有的人可以记住较多的信息,而有的人记忆内容较少,这是不是违背了7 ±2效应?

因为短时记忆中信息单位“组块”本身具有神奇的弹性,一个字母是一个组块,一个由多个字母组成的字词也是一个组块,甚至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把小的一些单位联合成熟悉的较大的单位,而且对知识熟悉程度还会对它产生影响。

例如:当我们去拿快递时,只要汇报一遍取件码,店里人员很快就记住了,并准确地取件。而对于我们,可能还需要静止一秒,在脑子里反应下别人说的一串数字是啥!

后来,取的次数多了,我明白了一些。例如:3-2-3579,我会把前两位数快速地进行定位,在3柜第2层,这样,我只要记住后面的四个数。所以,记忆的“组块”跟熟悉程度有关。

二、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

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不要幻想一口吃成胖子,一下子变成天才。不管是老师授课内容安排,还是学生给自己设定学习目标时,都要考虑到这个特点,合理安排学习任务,否则会出现认知超载,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知识消化不良。

三、超越7±2

记忆比较深刻的是语文课,有一位老教师说,语文的知识是讲都讲不完的,不要想着所有东西都塞给学生,只要把达到这节课的目标,本节课就算成功了。我觉得很有道理,老师有个习惯,总觉得自己讲不完,总担心学生这个没学会,那个也没学会。其实,一节课的内容,学生能够吸收,这样就足够了。

以前教语文时,当学生需要背诵一大段的内容,如果老师不帮忙加工指导,对学生来讲,这段话是很多很多个“组块”,学生只能盲目地记忆,避免不了张冠李戴。如果老师能够把这段话进行分层,就是把很多的“小组块”变成了“大组块”,学生根据内容大意(大组块)进行记忆,背诵起来轻松且深刻。

超越短时记忆,还有其他一些方法。1.联想是不错的方法,给记忆任务赋予意义。如前文中提到的取快递。2.还可以采用一种节奏模式和时间模式对项目进行简单的组织。如记忆手机号码,我们习惯3个或4个为一组,有节奏地停顿。

“记忆超群”是神话吗?不,记忆超群者在语言和非语言能力的综合测试中,与普通人没有差别,磁共振成像技术测试也表明他们的大脑结构与常人并没有明显差异。

但是短时记忆的容量不是绝对的,我们在遵守它的运转法则基础上,如果能够灵活地利用各种方法来划分短时记忆的组块,不仅能提高自己的记忆能力,而且可以减轻记忆的压力,使你变成一个有效率的学习者和教学者。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