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学习再学习社交与提升

让别人在人群中多看你一眼!

2018-07-23  本文已影响0人  人生试用者

有句话说:你跟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决定着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们人是群体性动物,是需要与他人协作才能生存下去的物种,也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交换”、“交易”行为,才使得人类社会发展成今天的样子。

“协作”的需要让我们天生具有“共情”的能力,单个个体的人也无法脱离开社会单独生存。

所以,我们才会群居,才会需要群体。

尤其在中国,更是一个人情社会。

可以说你所拥有的各种“关系”证明了你是谁

但,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人与人之间天然就有着非常大的差别。

这差别,在以前,可能是身份,地位,阶级的差别。

但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现代,在和平稳定的社会中,人与人的最大差别变成了思维这样的抽象差别。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人与人最大的不同是思维方式的不同。

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着一个人的为人处世的准则,决定着一个人会做什么事情,不会做什么事情,以及怎么样去做一件事情。

而且,现代的社会环境也允许这些人去坚持自己的这些不同。

以前的种种“差别”是“外在”的,最起码是比较容易被辨识出来的,辨识成本比较低的。

而思维方式的“差别”却是内在的,别人大脑里都在想什么,你是不太容易辨识出来的,有时候这种差别会大到像是两个世界的人。

即使讲同一种语言,一方完全听不懂一方的“话语”,另一方也无法与之沟通。

通俗的话说就是“没有共同语言!”

这是认知上的差距。

这差距没有高度贵贱之分,只是不同。

就像一个精通四国语言的人,也不一定能料理好一块牛肉。

这是和平稳定的时代给予我们每个人的和平红利。

你可以跟任何人都不一样,而不会因为这些不一样而遭受到来自他人的生存威胁。

另一方面,即使你再另类,你也能找到同类。

我们天生的群体性,决定着我们天然会向群体靠拢。

因为人类演化过程中的毁灭教训已经刻进了我们的基因里,落单就是危险的信号,独处就是会让我们产生不安全感、恐惧感。

基因的本能会驱使着你去寻找你的“群体”。

虽然人类社会已经发展成相对文明的社会,但是我们人类基因的进化远没有跟上社会的发展,一些原始的本能还是会在意识深层控制着我们,驱使着我们。

比如:对高热量食物的贪婪,本源就是来自于基因对于生存的需要,是在远古食物匮乏,  生存环境恶劣的条件下发展出来的生存本能。

虽说同为人类的我们,所有人的基因本能是一样的,但是进化程度却不同,进化速度也不同。

就是有那么一部分人,能够比别人更快的意识到环境的变化,也能够更快地学习,调整自己,去适应新的环境。

于是,这部分人就生存了下来,进而生存的更好。

而那些没有能够适应新环境的人,就只能被环境随意的支配。

认知层面的阶层就形成了。

那部分能够更好的适应新环境,进而生存的更好的人的制胜法宝就是“学习”了!

学习的本质就是:寻找,收集更多的信息,然后分析,总结,用总结出来的“知识”去践行验证,再总结的过程。

纵观我们的社会,无论是在何种社会环境和生存阶段内,“学习能力”都是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能力之一。

“学习能力”也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本能,只是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着“学习能力”的着力方向。

你在哪些领域用了功,就能“学到”那个领域的“知识”。

数学、历史、哲学、经商这些是一些领域,品尝美食、美酒、开车、玩游戏哪怕刷剧都是一个领域,对大脑的“学习能力”来说它们都一样。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说“玩物丧志”说“不务正业”的那些领域。

实际上,是因为这些领域能够带给我们的收益不如那些领域。 

从社会协作的角度来说,对于数学家的需要多过对于美食家的需要时,人们就会更多的提倡数学领域的“学习”投入。

因为有“需要“才有可能在满足这个需要上获取利益。去学习满足这个需要时,才是符合利益的投入。

但,社会是动态发展的,人是有能动性的,环境的需求也是动态变化的。今天一个美食家就不一定会比数学家生活的不好。

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二者“学习能力”的强弱对他们事业的贡献可能是相同的。

如此一来,我们在选择群体的时候,去选择跟那些“学习”能力相对强的,积极进取的人在一起,就会对自己产生好的影响。

跟比你强的人在一起,你才能越来越强;跟那些视野比你更宽阔的人在一起,你的视野才能更宽阔。

最好这些人还不是在跟你同一个领域里的,这样你就能通过这些不同领域的不同思维方式的人的眼睛,见识到更丰富的"世界“。

他们的人生是对世界不断的探索,是对自己不断的挑战。

相反,如果你周围都是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人,你就会默认这就是人生本来的样子。这些人的人生是固步自封的,随波逐流的。

群体具有跟强的趋同性,会使整个群体里的人越来越像。

在群体里,那种力量更大,群体的趋同性就会朝着那个方向去发展。

这也就是当一大群人都在你身边跑的时候,你也会忍不住跑起来的原因。

互联网时代,微信之类的工具,让我们更便捷更高效的连接了起来。

当人们聚在一起变得越来越容易的时候,群体就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多。但是更多的人,更大的群体聚集,也带来了更多的“信息”。

信息并不代表着“知识”。

信息增长的量级,已经给我们的大脑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消耗。光是每天看微信里的信息,都要花掉越来越多的时间和精力。

更不用说从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我们真正需要的“知识”。

所有的群体都想留住你,所有的信息都想吸引你!

所有的群体都在包装成你想要的样子,所有的信息都打扮成你所需要的样子。

它们的“化妆术”越高超,我们识别有价值信息的成本就越高。

搞不好,还会被这些具有很高的伪装性的信息拖入“泥潭”中而不自知。想想都让人觉得烦躁。

话说想要更简单,效率更高的识别出优质信息,就应该尽量靠近信息的源头,跟“生产”这些信息的人待在一起。

这是从学习的角度看待这些群体。

但现实的情况是,每个人都希望找到的是自己利益的大奶牛。

以为别人“认识”你就会优先选择你。以为你跟他在一个“圈子”里他就会接受你。

社会心理学之所以是比较复杂的学科,是因为其中套着个体心理学,套着行为心理学。

一个“圈子”具有某种属性,并不代表着这个“圈子”里的人都具有某种属性。

可能是只有当他们聚在一起时才能形成这种属性,也可能就是圈子中力量较大的那种属性决定着圈子的属性。

你进入了一个购买力爆表的老板群里,也不代表你的业绩就会增长。别人认识了你,并不代表着他会认可你!别人接受了你,并不代表他会信赖你!

所以在一个群体里最好的生存方式是尽情展现你的价值,释放你的影响力。

你有没有价值,首先要看你生产出的信息是不是有价值。你生产的信息是否有价值要靠别人行动上的反馈。

但前提是你首先要先让他们看到你的信息。要给他们反馈的通道。

而你的价值会不会得到别人的认可和信赖,最普遍的标准是对别人有没有帮助。如果别人真的觉得有用,真的觉得有收获,你就获得了他的信息源认证。

你也就有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去更频繁的展现你的价值和影响力。你和别人的关系也就会愈加紧密。

要完成这个逻辑路径,你就需要有比别人更强的“生产”价值信息的能力。进而就需要有比被人更强的“学习”能力。

这是一个用输出倒逼输入的路径,是一条向死而生的路径。

如果把人生比喻成一条河,可能这是一条逆流而上的艰辛的路。

但是,几乎必然的是你一定会领略到更多“不可能”的发生。

你的探险之路,会精彩绝伦!

林中兩路分,可惜難兼行。

游子久佇立,極目望一徑。
蜿蜒復曲折,隱於叢林中。

我選另一途,合理亦公正。
草密人跡罕,正待人通行。

足跡踏過處,兩路皆相同。
兩路林中伸,落葉無人蹤。

我選一路走,深知路無窮。
我疑從今後,能否轉回程。

數十年之後,談起常歎息。
林中兩路分,一路人跡稀。

我獨進此路,境遇乃相異。

 —《未选之路》羅伯特.弗羅斯特(1916年)中文翻译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