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育儿

都是焦虑惹的祸

2019-01-13  本文已影响20人  _后来的后来_

        周日、娃又不上课的早上,十分心安理得地窝在被窝里随手刷了个帖子《目睹了美国家长推娃的盛况后,我内心现在慌得一批》,睡意全无。

         用了近10分钟读完充满了当年新概念文风的帖子,直观感受一个:即使移到了国外,焦虑依旧啊~作者很真实地描述了美国也存在的学业压力,以及不知道是国人带去的还是本土原创的几乎和国内一样的补课风。我无意鉴别此文所述是否大概率事件,也无力评论无论哪国的教育制度,只是想说,这样的文章除了扩大焦虑还是扩大焦虑,无非是从民族焦虑扩大为了国际焦虑。

         我是娃妈,也是教育圈人。一边为“让每个生命做最好的自己”的教育理想而不懈奋斗,一边也在为娃怎么面对小升初而担忧。刚才给他辅导,声调刚想高起来,他立刻双手往下压,对我说:“老妈老妈,Take a deep breath!”我配合得闭上了嘴,随着他的手势做深呼吸,“Count  to ten!”我听话地数:“一,二,三……”果然,好多了,娃笑了,我也得意又不好意思地笑了:嗬,会调节你妈了!瞧,为了理想时时都想呐喊,但现实让你不得不深呼吸。

        都是焦虑惹的祸!焦虑让你把更多的银子用来买自我安慰的心,让你以更多的肾上腺素和孩子死磕到底,让你深明大义如孟母般考虑如何投入全部身家购置学区房或是直接移民海外……焦虑催生了形形色色、生意火爆的课外班,焦虑创造了中国式剧场效应。

        我们可以有很多理由吐槽焦虑是教育、社会、国情等等众多根源带来的,还是会有些羡慕可以生在少些焦虑的地方或移去那些地方,现在看来国外的焦虑也不少,这条路也不上算了。焦虑无解吗?其实,我倒觉得应该来个内观,它一定来自我们的认知。

        怎样认识孩子?认识未来?认识成功与幸福?基本决定了我们的焦虑程度。不是每个孩子都是学霸,但是他们都需要面对未来社会的核心素养,我们在讨论对孩子的担忧与焦虑时,其中有多少是对于他要面对的考试的,又有多少是他需要拥有的素养的?这种认识与思考,决定了我们会培养出一个怎样的孩子,更决定了十年、二十年之后他怎样立足、怎样获得幸福。

        教育的水太深,任谁都能说两句,还都显得特别有理。就像今晚的饭桌上,孩子爷爷就又关心起教育:“搞了这么久的改革了,啥也没变,把孩子都教成啥了!”我说:“中国的教育也并不是一无是处,西方正在学习我们的基础教育,我们也在学习他们的高等教育,互相取长补短。”“基础教育搞得好,为啥培养不出诺贝尔得主,从小创新精神就被整没了!”我闭嘴了,因为实在听起来很有理。细想,这些批评的背后,也是种焦虑。对现实不满,又无力改变,于是化焦虑为吐槽。

         面对焦虑,经常想想那句话“儿孙自有儿孙福”。当然,这绝不是让放任自流,不管不问,而是信任中的期待,鼓励后的放手,你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轨迹,保持这不是别人家的孩子的清醒;

        面对焦虑,还要经常想想那句话“风物长宜放眼量”。路还长,多给孩子一些跌打摔撞的机会,和他一起设想下未来,面对现实,圈出些重点,做出些努力,就像新教育的经典语:相信种子,相信岁月。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