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特亚斯坦

Grievanceroar No.04

2016-12-25  本文已影响114人  图特亚斯坦

祝各位圣诞节快乐!

有时候想想,为啥我要学大家过这种“洋节日”?可是仔细一琢磨,自我小学时代开始,身边就有很多同学家是信基督教的。再掐指一算,我家附近竟然有多达5座教堂!所以说,洋教洋节,离我并不远。不“入乡随俗”,恐怕小命难保。

在这个举国同庆的日子里,我谨代表我自己,衷心感谢诸位简友一直以来对我的大力支持。正所谓“大力出奇迹”,值此圣诞佳节,我在简书收到的“喜欢”数也正式迈入2000的行列,瞬间有种平步青云,与彭六爷试比肩的飘忽感。

六爷最近又复出了,但他不再是一哥。刘三水、饱醉猪,还有简书刚签的一批“明星导师”,明显地对六爷的地位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我作为看着六爷长大的伪资深简书用户,对此痛心疾首,奔走呼号。简书已经不再是只有六爷的那个干干净净的简书了,五花八门,怪力乱神,如今想要批判首页,就不得不跟“连载专题”的一鸣和蔷薇搞好关系。

简书烦心事先搁一边,说说票圈。一大早起床刷个朋友圈,各种戴“圣诞小红帽”的照片琳琅满目,俨然一片祥和的节日气氛,不得不感叹互联网的伟大。以前想要看个美女,都得跑去澡堂偷看(阿凤,你在看哪,缩的就素你)。现在不管认识不认识,票圈刷一下,总有很多美女爆照。相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网络上的一种私隐信息。如今,人们对于在网上爆照的心理抵触越来越小。看美女不用上街了,可是美女似乎离我越来越远。

前段时间冰叔发了条文字心情,说网络上的友谊是假友谊。我觉得可以推而广之,网络上的可靠也是一种虚假的可靠。特别是像我这样微信账号公私不分的人,通讯录里加了很多不认识的人,当我发一条朋友圈时,我心里想的是引起某某我认识的在意的人的注意。结果那个人没看到,却被其他不相干甚至怀有敌意的人“视奸”了,如此便很不妙。

科技越来越发达,使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方便。而“方便”在我们的意识中,常常是个褒义词。却不知‘“方便”给我们带来多少不方便,我觉得国家应该成立一个研究所,专门研究一切方便背后的不方便,尤其是现代科技所引起的那些。

当然,有时候科技所引发的变化是中性的,至少我们一时之间无法断定它的好坏,例如我们的阅读习惯。不可否认,我们今天的阅读总体呈现碎片化趋势。许多年前,当微博刚出现的时候,端倪就开始显露。如今公众号泛滥,碎片化的阅读已成定局。但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进步,比如说,过去微博风行之时,碎片化的写作伴随而来,那时候有些人还在感慨,以后自己写东西都超不出140字。而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公号以及简书这样的写作app已经帮我们把传统写作的感觉又找了回来。只是,为此又出现了其他的弊端,而可以料想的是,以后还会有新的变化。

碎片化阅读或是未来人类精神生活的主流,它本身可能也没有特别值得批评的地方。其实关键是你看的是什么内容,而不在于接受信息的方式。我不知道大家平时看不看公众号,我只是偶尔看看。也不知道大家看的是些什么公众号,我在此推荐几个我比较喜欢的,供大家参考:

哲学类:【中山大学哲学系(sysuphil1960)】【哲学园】【南京大学哲学系】

强烈推荐中大哲学系那个公众号。文章不多,更新也不太勤。内容探讨的都是一些哲学问题,既前沿,又通俗,贴近非科班人士的接受程度,比如我。

社科类:【社会科学报(shehuikexuebao)】【侠客岛(xiake_island)】

侠客岛是《人民日报》海外版编辑部的公号,时评操刀人都是三观正、文字功底扎实,有才华的写手。权威、严谨、犀利,与一般人们对党报的理解不同。

文学类:【萌芽】【豆瓣阅读】【脑洞故事板】

其中,脑洞故事版这个号接受投稿,不知道有没有稿费,有兴趣的文友可以试试。

前段时间,跟疯人院的不流君聊了几句,他说他只看文学类的书。我觉得挺好的,不过我以前在文章里讲过,写作的问题不在写作本身。一个人思想境界高,写出来的东西自然高,而且毫不费力。因此,为了提高文学素养,需要有更多的佐料,才能给你的文字“提味”。

鉴于此,喜欢文字,且在这一领域怀有更高层次的野心,而不是写着玩儿的朋友,我觉得至少有以下一些科目的知识,需要兼顾一下:

文学理论、哲学、历史、美学、语言学、心理学、传播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建筑学、医学等。

前几个应该没有异议,而建筑,建筑本身是艺术的一个门类,与其同类的是绘画、雕塑、音乐等等。但建筑有它的特殊性,它是艺术门类中最注重实用,且与科学和人的体验结合得最紧密的一种。这门半文不理的学科,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试着了解一下,它的理论和历史是很有趣的,而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当我们在文字中不可避免地提到房屋、街道、景区、公共设施乃至整座城市时,建筑学知识都会对你有所助益,甚或赋予这些无生命的东西以丰富的人文气息。它其实是关于你生活环境的学问。

至于医学,这是我前段时间无意间的一个小发现。根据我对一些名作家的认识,鲁迅是学医的,郭沫若是学医的,冯唐是学妇科的,英国作家毛姆(《月亮与六便士》作者)也是学医的,可能还有更多这样的例子。这里面,除了离我们比较近的冯唐以外,其他人最终都成了大文豪,这种难以忽视的强相关说明了一个道理,学医在某种程度上对我们写作的精进有作用!虽然看起来更像是胡说八道,总之我宁可信其有,古话说:“不为良相,则为良医”,最近我就打算着手研究研究,说不定是一条登上文学巅峰的捷径哈哈哈哈。

好啦,瞎掰至此打住。再祝各位节日快乐咯~~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