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馆简书批评人文社科

说的太对!大学的责任就是不惜一切代价,无条件的追求真理!

2018-05-14  本文已影响200人  哲学诗画

世界的转型中,大学的使命特别重要,尤其是大学教师和研究者,其责任重大。

今日的中国大学,大多是以欧洲为效仿的模式,要求相对于政府、国家、社会和市场,大学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但更多的学者认为,大学不仅要做到独立,更要肩负起不计代价、无条件追求真理的时代使命。

大学究竟有哪些责任和义务呢?又肩负着哪些时代使命和未来期望呢?一起来听听著名哲学家德里达是如何看待的。

法国哲学家德里达认为真理有很多种,比如哲学真理、历史真理、自然科学真理,但这些并不是大学需要优先关注的,大学最需要关注的是那些学校之外、人类所普遍关心的问题。人类的观念有自己的历史,这关乎到人的本质。但在大学里,一切都应该是自由的,没有任何先决条件。

他指出:大学与其他研究机构不同,它原则上是真理、人的本质、人类、人的历史形态等问题应该独立、无条件被提出的地方,是一个自由思想肆意开放的地方。

目前,无论是中国,还是欧洲,大学都面临着很多问题,尤其表现在这三个方面:

1,关于人的问题

何为人?如何做一个合格的人?什么是人权?人权是如何跟随着时代变化的?把这些问题搞清楚,是所有大学工作者的责任。人的问题是直接与真理问题相关联的。

2,大学自主性的问题

大学中的精华思想应该是以独立的方式提出的,应该拒绝一切意义上的权力——比如上帝、总统、国家意志、议会等,应该赋予个人以最基本的自由。

3,无条件的追求真理

因为你处于大学中,这是人类的高等学府,这点决定了大学要不惜一切代价而且是无条件的追求真理。这种追求应该化为一种信仰,它不应该以物质或其他利益为回报,更不应以功利或其他低级目的(比如职称评定)为前提。

在大学中,应该让每个人都保持时时提问的自由,保持思想的开放和包容,同时还要向外从事社会和政治的关注,这都是大学的任务。只有目光狭隘之人才会把目光和精力只放在大学校园之内,只放在自己研究的狭小领域。

除了以上这些,大学应该还是向人的”行为性“敞开的地方,应该向那些发生或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的事情开放。

大家都知道,启蒙是欧洲的传统,而中国当代的大学制度广泛地引进了带有启蒙性质的欧洲模式,这有其好的一面,但也存在着一些令人堪忧的问题。比如中国的大学不能很好地转化和解放引进的启蒙遗产,只是一味地照抄和照搬,这就如同历史中的欧洲不能很好地把古希腊文化消化和转化一样,令人感到可惜。

我们知道,历史不同,观念和文化就不同,所以争论是必要的,但有些争论是相对的,密闭的,我们要祛除这种争论。对于人权,普遍认为是欧洲的文化产物,但人权观念是相对的,如果开放性的全世界探讨,这个话题估计也会像历史上的众多争论一样分为两大派别。而且敢肯定的是,对于这个话题的争论在将来会有变化,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即可能原来支持这边观点的人,过了几年,就转而支持另一边的观点了。这种变化就是历史的特征之一,未来的大学最好抓住这种变化,把它们转化为一种对于现实的关注和问题的解决。

德里达介绍——

雅克·德里达(1930—2004),法国哲学家。是20世纪下半期最重要的法国思想家之一,西方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著名的哲学家。1983年起任巴黎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主任,还是国际哲学学院创始人和第一任院长,法兰西公学名誉教授。

德里达是解构主义哲学的代表人,他的思想在上世纪60年代以后掀起了巨大波澜,成为欧美知识界最有争议性的人物。德里达的理论动摇了整个传统人文科学的基础,也是整个后现代思潮最重要的理论源泉之一。尤其是他的”去中心化”观念,反对西方哲学史上自柏拉图以来的“逻各斯中心主义”传统。认为文本是分延的,永远在散播。德里达的批判矛头直指结构主义语言学。

主要代表作有《论文字学》、《声音与现象》、《书写与差异》、《散播》、《哲学的边缘》、《立场》、《丧钟》、《人的目的》、《胡塞尔现象学中的起源问题》,《马克思的幽灵》、《与勒维纳斯永别》、《文学行动》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