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了,可我们真的变了吗?| 《生命清单》
我们在小的时候都做过这样的事情,写自己的理想,大部分写的都是想要成为科学家、军人和老师。而随着慢慢的长大,我们获得了很多,一部分是可以看到的,一部分是潜移默化的。比如经历,比如体会。长大的过程,意味着获得,也意味着失去。
《生命清单》是这样一个故事,在主人公以为自己的的人生已经定格在一个稳定的状态时,一份出乎意料的遗嘱内容,让她开始重新按照14岁时写下的生命清单而重塑自己的人生。34岁的主人公在最初看到14岁的生命清单时,觉得那是无稽之谈,自己长大了,不再是原来那个幼稚的小女孩,那时候的梦想早就已经不切实际了。可是不完成这份清单上的内容,就没有办法拿到遗产,于是在律师的监督下,主人公按照生命清单的内容一样样的完成自己儿时的梦想。
这是一个关于找寻的故事,最后的结局是幸福的,主人公神奇般的完成了生命清单的所有内容,重新了找回了那个真正的自我,并且收获了最宝贵的爱。
你以为你变了吗?在长大的这个过程中,我们都以为自己变了,成长了,和以前不一样了,想法改变了。可是,我们真的变了吗?我们是变了,还是妥协了。我们是变了,还是只是迷失了。我们是变了,还是被恐惧打败了,隐藏了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望。
故事中的主人公,曾经是走了一条最好走的路,在妈妈的企业中,成为一名广告策划,她做的很认真,也做的很出色。可是妈妈的遗嘱中却点出,主人公真的不适合经商,而在她14岁的生命清单中,想要成为一名老师的目标才是最适合她的。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目标是一直在改变的,也许,10岁的时候我会想成为一名老师,12岁的时候我会想成为一名动物饲养员,15岁的时候我会想成为一名银行职员。即使我们能确定,在现在,我们做的事情不适合自己,我们又怎么能确定,在某个年纪写在生命清单中的那一条职业目标就是适合自己的呢。主人公也有这样的疑问,甚至说是这样的不屑。可是因为是妈妈的遗嘱,所以主人公还是只能离开现在熟悉的生活,应聘了一份老师的工作。而在成为老师的这个过程中,主人公收获了梦想和爱情。离开自己的舒适区,去找寻儿时的梦想过程的真正意义是找寻勇气。我们最终收获的不是某一个职业,而是勇气。
14岁的主人公想要成为一个妈妈,拥有一个孩子,可是34岁的主人公,没有结婚的打算,也没做好成为妈妈的准备。我们在儿时对婚姻对家庭的看法大多来自于自己的家庭生活。主人公一直很崇拜和爱自己的妈妈,所以儿时的她想要成为一个母亲,因为在妈妈的身上,她看到了母亲的伟大和高尚。34岁的主人公,并不是在心底真的已经改变了这个想法。而是一个不适合自己的男友,让她没有了对婚姻的渴望,而对自己的不认可又让她无法负担起为另一个生命负责的勇气。当主人公重新找回自我的时候,主人公意外的获得了领养孩子的机会,当她的生命和另一个生命彼此连接的时候,主人公找到了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意义在于给予和爱。
爱是唯一不能妥协的。主人公遇到了一个爱自己的好人,那个人很爱自己,那个人很好,可是主人公自己并不爱他。主人公很纠结,她觉得错过了这样一个如此好的又爱她的人,她以后会后悔,她不想错过,可是她又知道那不是她想要的。她期待冥冥之中能够给她暗示,她知道这不是她要的,可是错过了,也许一辈子,她都不能遇到一个更好的人。最后,主人公想起了妈妈曾经跟她说的这句话,爱是唯一不能妥协的。主人公还是没有选择那个爱自己的好人,善良的作者,最终还是让主人公遇到了一个自己爱也爱自己的人。这是故事的结局,可是在生活中,大部分的时候,我们错过了,也许真的再也遇不到如此之好的一个人了。我们会误以为是否是上天在惩罚我们的不珍惜,或是和我们开了一个玩笑。于是我们会说,没有在对的时候遇见对的人。这个题似乎无解,但某一刻,我突然豁然开朗。其实,我们最终选的,不是哪一个人,而是你是否坚信你最终一定会遇到那个对的人,你是否坚信,爱是唯一不能妥协的,对你对他都是。
长大了,我们以为自己成长了,就一定变了,可是我们真的变了吗。在我们越加成熟的外表下,是否内心深处还是那个渴望爱,想要给予的小女孩呢。我们曾经纯真的,无畏的梦想,真的就不是我们想要的了吗。长大了,我们未必变了,也许我们变得只是外表,我们改变的只是方式,那个最初的自己,我们从未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