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升级心理哲思

人性的枷锁:虐你就是爱你

2017-04-03  本文已影响856人  十颗心

深度书评,精神SM,如果你不能感受到痛苦,你就不能感受到爱。


图片来源于网络

01施虐关系:对软弱与丑陋的厌恶(自我投射)

伯母

菲利普自幼父母双亡,被寄养在(没有生育能力的)伯母家。但这是个父系家庭,即伯母扮演的角色是默默奉献、没有地位的,而伯父则是高高在上、具有权威的牧师。

菲利普对伯父一直比较叛逆,包括违背他的意愿不想当牧师、不想当会计师,甚至后来希望他快点死,才可以继承他的财产度过眼前难关。

对伯母则是深有同情,认为伯父不值得她深爱,但在另一方,却是有点怒其不争,把负反馈情绪全部发泄在伯母身上,显然伯母除了“流泪、继续做礼拜乞求主的原谅”,毫无攻击性。

菲利普对小镇的厌恶,与渴望离开家庭的渴望实际是从小缺乏母爱的一种报复,报复伯父的无情,报复伯母的软弱,同时报复自己因天生残疾受到的不公平对待而产生的自卑心理(他内心认为自己是很有天赋的孩子)。

说到底,是对未成年孩子必须依附家庭的无奈,他必须通过伤害他人才能证明自己不是一无所处的弱小,他可以掌握自己的人生。

威尔金森

这是菲利普生命中的第一个女人,但年纪可能长了他10多岁。

她给菲利普带去的性魅力来源于菲利普对性的无知,也可能来源于菲利普对母亲的幻想,所以在一夜云雨后,菲利普就对她产生了厌恶之情。

男人怎么能对皮肤已经有点松弛的老女人产生性欲呢?这无疑是不正常的,而菲利普因为天生跛足的原因,已经不同于正常人。他内心无比渴望正常,在把威尔金森搞到手后,一个散发着荷尔蒙、有征服意味的男性形象就建立起来了。

在威尔金森三番两次写信表达思念后,他内心的纠结仅在于如何摆脱她,“一想到她那哭泣、满脸梨花的样子,菲利普就烦躁的不得了”。

他享受的只是在爱中占有支配权的正常男性心理,而一旦这种关系变成了他要去讨好、安抚女性的情绪,那么对他来说便毫无意义,逃跑、躲避是必然的。

范妮

一个丑陋、邋遢、贫穷的艺术学院女学生。她对菲利普的示好,更多意义上是对于菲利普跛足,感同身受。他们同样有着生理缺陷,理应同病相怜、惺惺相惜。

但菲利普对她的古怪和暴戾十分费解,并且在长相和吃相方面,对范妮表达出强烈的心理厌恶感。后来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刻意避开她、坐在另一个男同学身边画画。

菲利普对这段关系开始是感激,后来也是逃避。因范妮从一个施与者(帮助菲利普学绘画基础)变成了索求者(希望菲利普呆在她身边,别和乱七八糟的女人在一起)。

从菲利普的心理层面来讲:范妮丑陋,他与她走在一起才是对她的恩赐,是居高临下的一种姿态。而范妮居于下者,没资格对他指手画脚,更没权利要求他做什么。

范妮最后因穷困而自杀,菲利普的悲伤,仅仅建立在如同一个陌生人匆匆流逝后对生命的无力感;至于对他们的感情,比蝴蝶略过水面还要轻。

诺拉

诺拉是一个写小说的寡妇,也是一个有艺术欣赏细胞、有品味又开朗的女士。她如同照顾小孩一样照顾菲利普的生活起居与心理情绪,菲利普此时感到的是童年时丧失母爱的填补。

即他无论犯什么错,诺拉都会无条件地原谅他——如同一个母亲包容他的孩子那样。

在这种关系里,他处于绝对统治地位,因诺拉什么都以菲利普为主:吵架先道歉,毁约撒谎也不拆穿,反而细心关切,诺拉不会带给他任何压迫感。可以说菲利普就把她当成了可以掌握在手心里、温柔善良的玩物了。

若不是米尔德里德(后文会提到)带给菲利普无法泯灭的爱与伤痛,让菲利普深刻觉察到根本不爱容貌不美的诺拉,他其实很享受这种关系。

所以后来他主动诺拉分手,而又被米尔德里德抛弃了,他对诺拉坦白的时候,感觉到的屈辱其实是双倍的屈辱。乞求原谅,这说明在诺拉面前扮演的施虐者形象已经破灭。

莎莉

即便菲利普最后与莎莉结婚了,甚至为她放弃了心中一直游历西班牙的梦想,但从本质来讲:他是不爱她的。

既然莎莉说“除了你,我谁也不想嫁”,那么就顺水推舟,在一起吧。反正她们一家对他有恩,他们在一起农家乐也挺开心的,应该会幸福吧?

但若是米尔德里德的背影出现,他会不会再头昏脑涨想要冲到她前面再看一看她呢?

这与施虐的情绪——我占据权力的支配地位,即“你没有别的男人想嫁,但我心里还有另一个女人,我在情感上更具主动性”是吻合的。

02受虐关系:对病态美的追求(自我存在)

全书几乎二分之一都在讲菲利普与米尔德里德的虐恋纠缠。

菲利普一开始是看不上这个餐馆女仆的:贫血(嘴唇无血色)、身材干瘪(乳平臀窄)、做作(举起酒杯时翘起小拇指),但米尔德里德与一个德国佬聊天总是高谈阔论、眉飞色舞,而对他的语气冷淡敷衍、视而不见,形成鲜明对比。

由于童年因跛足的攻击创伤,菲利普的自尊其实十分敏感。就在此时,自我存在感又受到了怀疑,也正是这种不咸不淡的态度激起了菲利普的征服欲——你一个市井又功利的庸俗女人,凭什么对我爱理不理?

所以为了得到她,把自我尊严降低到极限,展开一场近乎病态受虐的追求:

超额花费请米尔德里德吃饭、到剧院看表演,只为得到与她共处的机会,至于吻则是奢望。

为了怕米不高兴,明明对她答应别的男人出去玩十分厌恶,表面还要装作大度、云淡风轻。

在米宣布与德国佬在一起后,菲利普送给她一个价值不菲的化妆包当做结婚礼物。

当米被德国佬抛弃,挺着孕肚来找菲利普时,菲利普则是抛弃了深爱他的诺拉,陪伴与照顾米,直到她把孩子生下来,甚至把孩子视为己出。

米一边大肆挥霍穷医学生菲利普的钱财,一边嫌弃他“拖着瘸腿的样子又怪又丑。”

当米和菲利普英俊又花心室友搞上的时候,菲利普竟然还斥资资助他们去旅游,内心仍旧单纯地相信“米尔德里德会知道谁是爱她的”。但是在旅游后,米失踪了。

米再次出现的时候,已经沦为戴着花帽子的妓女。菲利普把她接到自己家里,值得玩味的是,菲利普已经抗拒和米的身体接触了,这可视不忍心、同情心、曾经爱的证据。

但在米眼里,却是对她的侮辱,她无法忍受这种身份的倒置,于是把菲利普家里砸的稀巴烂,再次一走了之。

最后米找到菲利普的时候已是重疾(性病)缠身,可是她又懒惰又没本事,除了当妓女,她没有手段可以养活自己。

在这段关系中,菲利普饱受身心折磨,实质只为了在米尔德里德眼中找到存在感。快乐来自痛苦,甜来自苦,受虐来自被尊重的渴望与被重视的渴求。

但这真是爱吗?

菲利普作为一个精神受虐者,他的求爱、权力、痛感和快感是连在一起的。毫无疑问,他的最终宣言便是从失败中取胜,得到米尔德里德的爱。

但还有隐秘的一点:通过自己安排的受虐,做自己的主人。

其下意识的想法是:我必须要得到满足,即便我被你羞辱。

他的受虐并不是真正在受虐。如前文所说,在菲利普生命中出现的女人几乎都是“受虐者形象”,菲利普厌倦了,所以他要通过另一种不同寻常的方式达到目的,他依旧在寻求快乐。如果米尔德里德爱上他,那么先前他所受的苦、惩罚、羞辱就可以一笔勾销,使自己重回支配者地位。

况且米尔德里德对菲利普也没有要求他绝对地臣服与屈从,有时还带点挑逗与调情,这就使之看起来更像一场有趣的游戏。而米在各方面都很失败,她对菲利普的施虐既是利用,又是在男人身上得到的补偿手段。菲利普犹如受虐上瘾无可自拔,他心底始终相信米尔德里德迟早是他的。

同时,从社会角度说,在一次又一次被现实击败中(没有成为一流画家的天赋、医学院挂科、和朋友相比自己总显得多余、爱情之路极度失败),菲利普躲进自我建造的一所受虐牢笼被米伤害,来达到一种心理平衡,即此失败没有彼失败更严重,心理落差缩减。

其实是十足的恐惧转换成了主动受虐,弗洛伊德称之为“无意识的负罪感”。

他自卑(自我否定),采取一种赎罪的方式,从遭受折磨中获得升华(享受)。

这种从病态中感到的快乐,使人性更为深沉;而对于自己容忍度的考验,使人性更能接近所承受的极限,是一把痛并快乐着的枷锁。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

菲利普是:我痛故我在。

03施受虐本质:权力向往

施虐者内心深处对权力的向往不言而喻。

那受虐者的权力从何谈起?

菲利普一次一次地遭受米尔德里德的精神折磨,他通过自己的彻底的降服获得对方的注视,实际掌握了她,使米不能摆脱自己的束缚。

看上去,菲利普在与米尔德里德的关系中扮演受虐者身份,但其实他就是通过这种被羞辱,来获得重视,从而掌握这段关系的权力。

由此可以引用心理学家瑞克的阐述:

通过彻底的屈从他保持了独立。尽管受到百般羞辱,他还是他;尽管一次又一次被击败,他还是保持了身为自己的权利。

受虐者并不是放弃了自己,恰恰相反,而是要保持自我,增强自我意志。

这和菲利普无父无母、天生残疾所受的心理创伤是分不开的。因此他更希望通过征服女人,实现自我价值,摆脱屈辱。

但这也是摆脱孤独感付出的代价。在施受虐关系里,他才能感觉到自己不孤独,同他人建立了关系。

尽管受折磨是痛苦的,只不过是自己主动沉浸其中的,反而可以冲淡内心深度的痛苦。

西方有一首歌中唱:

如果你不能感受到痛苦,那么你就不能感觉到爱。

这与我们又何其相似?

轰轰烈烈才是爱,平平淡淡很快就无味了。为了确证爱的存在,女人使劲作使男人容忍,女人因男人的容忍感受到爱,男人因女人的撒娇小脾气感受到爱。

我无法否认善良懂事的女孩是不爱,但活力且有激情的女孩更易让生活有滋有味。

福柯说:受虐才是人类的本能。

其实哪有什么绝对的施受虐,不过是我们都缺爱罢了——这在我们婴儿时期离开母亲的乳头的那一刻便存在了。

受虐是人的武器——我承认自己的渺小,请求自然和宇宙对我慈悲,让我快乐度过此生,好吗?

但人通过种种上帝的考验,完成受虐仪式,并不低头,我还在顽强地活下去。

身而为人,我既有反叛,又有独立意志,因这终是一场人性革命。

——end——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