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26
诗词含蓄九法
诗词贵含蓄,但如何做到含蓄呢
第一,从含蓄的立意上可归纳以下三种类型
1、醉翁之意,意在言外
诗词常常借助客观的物象寄兴言志,将诗人的思想情感表现得含蓄而深沉。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诗人将思绪定格于一个寂静、空灵的画面,托物言志,借景抒怀,令人叹为观止。
再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没有一个悲字眼,读来令人断肠。
从以上例子中可以看出,古人喜欢借物言志:要表现节操,一般用“松、竹、梅、菊、荷”等具体事物来代替,如果不使用借物言志这样的方法,直接说出人的某些节操,这样的诗太直接,无诗味。
2、王顾左右,意在言他
优秀的诗人也会顾左右而言他,落笔往往不在正面的具体的描写上,而是从侧面、对面迂回地表情达意,务求从虚中见实。
如,高适《除夜》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第三句用衬托手法,落笔对方,不写自己思念故乡,而写故乡亲人思念自己,把思乡之情抒发得婉转、真挚。
3、正话反说,意在言深
反笔和正笔相反,是指构思从反面切入,将人的思想情感置于与环境相反的状态,表意曲折而有情致,体现出立竿见影或见影知竿之妙处。
如,唐彦谦《小院》
小院无人夜,烟斜月转明。
清宵易惆怅,不必有离情。
此诗抒写离情,前三句层层洪染、蓄势,“不必有离情”却从反面写来,以“反”见“正”,深刻地表现了离情的郁积难遗,妙不可言。
第二,从含蓄的造景上可归纳以下三种模式
1、以景启思,半露半藏
“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诗忌露忌尽。下语三分,话不说完,留有“空白”,自然会引发读者的思索想象,诗也就耐人寻味了。
如,元稹《古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诗人描绘了一幅黯淡而凄凉的图画:老宫女在冷清的行宫中无聊地对着宫花,闲说玄宗遗事。作者只是淡淡地勾勒出特定环境中的特定人物,引而不发,却意在言外,通过一个细小的生活断面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深沉感慨,内涵丰富。
如,朱庆馀《近试上张籍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全诗以“入时无”三字为灵魂。新娘打扮得入不入时,能否讨得公婆欢心,最好先问问新郎,如此精心设问寓意自明,令人惊叹。
他的《宫中词》
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和元稹《古行宫》表达的效果是一样的。
再如,王维《秋夜》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养麦花如雪。
诗人前两句写景,气氛淡雅凄清、萧条至极,寓情于景而非直抒胸臆,后两句与前两句色调气氛两不同,形成强烈对比,诗人借助色调的变化,反映其情绪的变化,转换灵活自如,朴实无华,浑然天成。
2、层层布景,亦景亦情。
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有些诗句句写景,但情寓景中,极具含蓄之美。
如,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这着诗由苍茫的暮色至荒漠的山村,最后至依稀的柴扉和清晰的狗叫,一步步展示出诗人顶风冒雪投宿山村的情景。着墨不多,而人物形象鲜明,蓄意丰富,耐人寻味。
如,杜牧《秋夕》
繁阴乍隐洲,落叶初飞浦。
萧萧楚客帆,暮入寒江雨。
诗写阴云密布,落叶飘飞,片帆孤舟,寒江暮雨,而旅途凄寂之感,寓含景中。有远韵,有余味。
再如,孟浩然《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第三句写日暮时刻,苍苍茫茫,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第四句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所以沈德潜说:“下半写景,而愁情自见”。
3、拈景结情,余韵余味
《乐府指迷》:“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诗词以景作结,或以景衬情或情寓景中,可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如,元稹《西归(其二)》
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
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
结句点染商山妍丽春色,而诗人归途中的兴奋喜悦之情,自从景中传出,情韵悠长,神余言外。用景句是作为诗词的结尾句,是古人最常用的方法。用景结很容易做到结的深远,结的有味。
第三,从含蓄炼句上可归纳以下三种方法
1、弃直就曲,引人入胜
常言道:话有三说,巧说为妙。含蓄炼句自当求个妙处:明是心愁而眼中泪难止,偏怪风儿往眼里吹;心中有结,而言“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
如,王昌龄《长信秋词》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这首诗笫三句并未直写怨情,而是通过“玉颜”与“寒鸦”的对比,通过“羡寒鸦”的微妙心理展示出来。无限伤情事,尽在不言中。
2、疑问作结,发人深省
问而不答,构设悬念,供人思索玩味,使诗具有含蓄不尽的韵致,是营造含蓄美的又一手法。
如,张旭《桃花溪》: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诗人神往世外桃源,明知不可求而故问,表达了一种深深的怅惘,令人叹息之、向往之。
3、避实就虚,授人以柄
特别以梦境、声音作结,创造一种清幽缥缈的境界,也是创造含蓄美的重要手法,古诗词例子很多。
如,韦庄《含山店梦觉作》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孤灯所具有的悲剧意味,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而“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诗人的感伤表露无疑,那是一种凄然的美,仿佛万籁俱寂之夜,只有一盏孤灯,作者企图在黑夜中寻找寄托,然而醒来时却是斜月相迎,此情此景让人愈加惆怅。
再如,郑谷《席上贻歌者》
花月楼台近九衢,清歌一曲倒金壶。
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
后两句“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使歌者──听者、听者──歌者在感情上得到了交流和融合,取得了深沉感人的艺术效果。隐含着诗人乃是歌者的知音,更透露出诗人客居异乡的羁旅之情。这就是以虚笔做结的手法。
【延伸阅读】:诗的含蓄美
诗是言志抒情的艺术,重在表达情致,展示意境,使读者涵咏体味,感同身受。
古人有“言不尽意”之说,语言本来是传达思想感情的工具,但有些微妙的思想感情,却不能为语言所曲折尽传;有时一颦一笑,一个流盼,一个手势,其所包含的情意往往比直接说出来的不知丰富多少倍。“相视而笑,莫逆于心”,“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在无言的对视中,彼此的情意都已心照不宣了。
诗歌以抒情见长,诗人深知语言的表达功能和不足之处,他不但力求以言传情,而且善于因难见巧,把“言不尽意”这一语言的表达缺憾,化为“心头无限意,尽在不言中”的抒情技巧,这种技巧就是通常所说的含蓄。诗的含蓄美,在某种意义上正是一种“不言之美”。
司空图在《诗品》中论“含蓄”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所谓“不着一字”,并非什么都不说,而是简练而传神地勾勒几笔,点到即止,极富于暗示性,意在言外,使人涵咏想象而得之。有如绝色美人,淡扫蛾眉,不事艳妆,而自觉风韵天然,楚楚动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峰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只不过就眼前景物略施点染而已,不言离思,而别意之深长已悠然不尽。
含蓄的诗往往不止于所写的一端,而有言外的别旨和风神。“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所写即是杨花,又不仅仅是杨花,而包孕着对风尘沦落的女子的深厚同情;“闲愁最苦,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所写既是日暮春愁,又不仅仅是日暮春愁,而流露了对国是日非的殷忧和感慨;而且更重要的是往往在后面的深层意蕴。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长吉的“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使人感到的也不仅仅是采菊看山和看人弹琴而已,前者的襟怀冲淡和后者的风情旖旎,都流于言外,体现了不同风格的含蓄之美。
由于含蓄之富于暗示性,在表现上以少总多,从无见有,就大大开拓了诗歌的内容含量,并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余地。一些篇幅短小的诗,如绝句,就特别讲究含蓄,一唱三叹,余味不尽,在寥寥数句中,包孕着丰富的意蕴。如元稹的《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寥落的行宫中,寂寞的红花映衬着白头的宫女,她们在春日无聊之时,正闲话着开元、天宝年间的先皇旧事。这是一幅黯淡而凄凉的图画。作者只是淡淡地勾勒出特定环境中的特定人物的事情,引而不发。却意在言外,通过“寥落”、“寂寞”、“白头”、“闲坐”等词。暗示了深长的沧桑盛衰之感。有人说这寥寥二十字,抵得一篇《连昌宫词》,从概括的意义上说,诚不为过。有些情事或意愿,不宜在诗中正面直说,通过委婉含蓄的手法来表现,则显得雅致大方,别有风神。例如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是写临考前,怕自己的作品不合主考官的要求,因而小心翼翼地作诗讯问。这种意愿不便直说,就换一副笔墨,写洞房天明。新娘梳妆打扮后,含羞征求丈夫的意见来作比,含而不露,就耐人寻味了。
含蓄是诗美的一种表现,而不是美的至极。含蓄与否,应视具体情景而定,不能为含蓄而含蓄。杜甫的诗以沉郁顿挫见长,但也有十分明白畅快的,例如那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就是他平生“第一快诗”,手舞足蹈,直抒胸臆,充分表达了战乱流离中忽闻胜利捷报的狂喜心情。在这种情境下作诗,既顾不上含蓄,也用不着含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