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悟《楞严经》

中道实相

2020-12-15  本文已影响0人  三圣阳明文化书院

《楞严经》中佛陀之前开示十番显见、四科七大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开显了本觉真心的体性,即【空如来藏】。然后对富楼那开示次第迁流的各种有为相,主要是世界、众生、业果三种相续是怎么显相的,一念不觉而随缘显相和起用,开显本觉真心的相和用,即【不空如来藏】。此过程中佛陀三次破自然戏论法和因缘戏论法。

此时阿难疑惑顿时消除,心悟实相。这是《楞严经》第一次提到【实相】。实相就是本觉真心具有完整的体、相、用,也就是【空不空如来藏】。

空生妙有

  执着于顽空的人,误读误解《金刚经》,经常引用“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来否定本觉的相和用。他不明白般若部经典主要目的是破众生对六尘影相的执着,以开显本觉真心的体性,也就是法身。

    如来藏的特征:“一切俱非,一切俱即,离即离非,是即非即”。如来藏包括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即“一心三藏”。

佛说的四科七大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又说妙明真心因为一念无明生出了三细六粗,显相了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等迁流不息的有为相。到此,佛陀将要开示如来藏的具体特征了。

大家都很好奇,妙明真心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东西?

1.【一切俱非】:空如来藏,什么都不是。

佛陀非常详细的列出了具体内容:

非七大:非地水火风空见识;

非十八界:非六尘、非六根、非六识;

七大和十八界是染法,空如来藏不是染法。

非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也非十二因缘;

非四谛:非苦、集、灭、道;

十二因缘和四谛是二乘人的净法,空如来藏也非净法。

非六度:非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空如来藏也非菩萨法。非如来果地法:非如来十号,非常、乐、我、净的涅槃四德,空如来藏非如来果地法。

空如来藏,妙明真心之体,法身,清净本然,不立一法,什么都没有,本自寂灭,不动道场,离一切相。《心经》、《金刚经》有类似的描述。

2.【一切俱即】:不空如来藏,什么都是。

是七大:是地水火风空见识;

是十八界:是六尘、是六根、是六识;

七大和十八界是染法,不空如来藏是染法。

是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也是十二因缘;

是四谛:非苦、集、灭、道;

十二因缘和四谛是二乘人的净法,不空如来藏是净法。

是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不空如来藏是菩萨法。是如来果地法:是如来十号,是常、乐、我、净的涅槃四德。不空如来藏是如来果地法。

不空如来藏就是空如来藏随缘显相,包括了染法、二乘的净法、菩萨法、如来果地法,都能够随缘普现,是报身、化身。显相出来的就是不空如来藏,在佛果地便能光明遍照十方。在《心经》里面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心经》把五蕴说出来了,其他都是一样的。

空如来藏一切俱非,不空如来藏一切俱即。妙明真心本具两个特征,一个是不变,所以一切俱非,是法身;一个是随缘,所以一切俱即,是报身、化身。

3.【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真心远离“是”或“不是”,什么都是,什么又都不是。莲花生大士在《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里开示,法、报、化三身圆融于一心,

这就是中道第一义谛。

大安法师的公众号有篇文章,开示上品中生者要达到的境界:听到第一义不害怕、不惊动。如果从来没有听闻过中道佛法,第一次听说什么都是、什么都不是,用第六识去思维,你肯定不会相信,甚至会很害怕。《金刚经》是般若部经典,主要是讲法身理体【一切俱非】,也就是空如来藏。仅听到【一切俱非】,绝大多数人就会非常害怕。须菩提说,“后五百世,如果有人听说这部经,不惊不怖不畏,此人就是种了无量的善根”。空如来藏都不敢信,不空如来藏就更不敢信了。现在学习《楞严经》,又冒出【一心三藏】,真心本具空如来藏之理体、不空如来藏之显相和妙用,合起来叫“空不空如来藏”,也就是本觉真心具足体、相、用,叫中道第一义谛。

本觉真心,体相用圆融于一心,体就是真如本体,相就是各种显相,用就是随缘起各种妙用,寂照不二,不落空有两边。

空如来藏和不空如来藏之间的关系:

1.空如来藏,一念不觉,就显相为不空如来藏。

2.一念前是空如来藏,一念后是不空如来藏。

3.本觉真心本具体、相、用;空如来藏是体,不空如来藏是相和用。本觉真心本具空如来藏之理体,不空如来藏之显相和妙用,合起来叫“空不空如来藏”。非一非异,这就是中道实相。

不能说空如来藏就是不空如来藏,因为不空如来藏已经是一念不觉后的显相;也不能说空如来藏和不空如来藏是不同的,因为不空如来藏就是空如来藏因为一念不觉而显相来的,离开了空如来藏,没有额外的东西变成了不空如来藏。

《金刚经》中三段论,这种极为特殊的表达方式共有27处。《金刚经》用一心三藏(假空中三观)解读三段式。

经文如下: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打个比方,现在你面前有一张原木桌子。我们把桌子代入三段论,就可以说“所谓桌子,即非桌子,是名桌子。”

第一句“所谓桌子”,在佛教中叫作“假观”;

第二句“即非桌子”,叫作“空观”;

第三句“是名桌子”,叫作“中观”。

由于这张桌子是木头造的,所以除了木头之外,并没有一个桌子的实体。而且同一张桌子,今天可以拿它当电脑桌,明天可以拿它麻将桌,后天你看它不爽,也可以把它劈了当柴烧。如此看来,所谓“桌子”也不过是我们赋予它的一个名称罢了,在佛教看来,这就叫“假名”,其本体毕竟是空的。

    所谓佛法者,不空如来藏,即假观。即非佛法,空如来藏,即空观。是名佛法,空不空如来藏,即中观。

    金刚经里到处在跟你讲一心三藏(三观)啊,所谓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所谓第一波罗蜜,不空如来藏(假观)。即非第一波罗蜜,空如来藏(空观)。是名第一波罗蜜,空不空如来藏(中观)。一心三藏(假、空、中观)。

  什么叫所谓众生,即非众生,是名众生。所谓众生,不空如来藏(假观)。所谓众生,鸡鸭,牛羊,人狗,鬼天使,花草树木,所谓众生这是不空如来藏。 即非众生,没有众生,这是空如来藏(空观)。是名众生,既空既有。你可以把他叫出名字,这叫空不空如来藏(中观)。

  究竟而言,世出世间一切法,宇宙人生中的万事万物,本体上都是空的,但与此同时,任何事物又都有各自的相状和功用,因此也不妨赋予它们各自的"假名"。

    简而言之,明了万事万物在体性上的"空"与相用上的"有",而又不落于空、有二边,就达成了中观。假空中三观合一,便能如实观照宇宙人生的真相,亦即契入中道实相了。

    佛陀所讲的第一义法即了义法,“真妄一如,以真显妄,知妄即真!”。尽虚妄遍法界是一人,一念,一心,随缘展现,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变中有不变,不变之中现万变;是动而不动,不动而动。

  在大乘佛法中,‘’空‘’不是虚无,不是什么都没有的意思;把‘’空‘’等同于虚无,当成什么都没有,被佛陀斥为‘’偏空‘’ ‘’断灭论‘’ ‘’恶取空‘’。那么,‘’空‘’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实际上,空即不是有,也不是无,而是超越有、无二边的一种中道实相。所谓实相,就是事物在如实观照下所呈现的真相。

  佛陀告诉我们,世间万事万物包括我们人类在内,都是依赖于因缘条件而产生的,任何事物都没有恒常不变的实体,也没有独立自存的性质,所以称为‘’缘起性空‘’;但是从另外一面来看,尽管万事万物原本并不存在,可只要具备合适的条件,就能够产生并存在,这个从无到有、从不存在到存在的过程,就称为‘’性空缘起‘’。因缘和合则生,因缘消散则灭。

  举个例子,一本书,是由纸张、油墨、文字等各种条件构成的,缺乏其中任何一样条件,这本书都不可能存在,可见它无实体、无自性的,故说缘起性空!但是,这本书以前并不存在,却由于作者思考和写作,再加出版方的编辑、印刷、发行,就产生了这本书,故说性空缘起。

  这就是佛法的缘起论,也是佛陀对世界的如实观照。这样的观照,称为‘’空观‘’。由修习空观而证悟的宇宙万有的终极实相,即为‘’空性‘’。

  在大乘佛法中,空性有时候称为真如、实相、法身、佛性、自性、涅槃、毕竟空、如来藏、本来面目、真空妙有、一真法界等等。名词虽然不同,都指向宇宙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终极本体。

    由于明了缘起的事物是当下性空的,我们就不会把事物执为实有——缘起性空;由于明了性空并不妨碍事物的生起和存在,我们就不会把事物执为虚无——性空缘起。简言之,缘起的当下性空,故不执着于有;性空却不碍缘起,故不执着于无。具有智慧的佛法修行人,却知道人生当体性空,所以不执有(空观),也知道死亡并非虚无,所以不执无(假观);超越有、无二边,自然契合中道实相。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