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固守一份情怀,我辞职了。
2018年底,我是在网络上看到一些大企业出现裁员大潮,然而就在这个风口浪尖上,12月31日,我辞职了。
再一次离开自己心心念念的这个行业,离开了为之付出几年青春的一家全国连锁超市。
我深深的回头凝望,多少情怀在现实面前,碎成一地。
这个年头,为了一份情怀,而从事一份工作的人,很少。我就是那个为了情怀,跟自己死磕,到最后终于精疲力竭,差点累出心脏病的人。
不为什么,就是不甘心,不甘心自己有梦还未实现。
还能想起,我们的老店长,一个在这家连锁超市奉献了二十年青春的70后男人,在2012年的一个早晨,一个飘着雪花的清冷的早晨,眼睛里布满了红血丝。
那天,筹备了大半年的一家超市,一家七八千平米的全国连锁超市,就这样,在我们手上开业了。
为了固守一份情怀,我辞职了。6年过去了。时间过的真快。
高层领导换了几届,管理模式也换了。越来越多的时间,营运管理用来抓数据分析,抓基础管理,当然,理论上是对的。
每天,所有的管理干部不是在写数据分析,就是在写数据分析的路上。
在大环境下,销售业绩却不容乐观。
每周的营运报表,周销售分析,日销售分析,月销售分析,有时是不定期的销售分析。
核心商品销售和毛利未达成原因分析,整改措施,重点客户销售未达成分析,整改措施。
销售指标月分解,日分解,毛利指标月分解,日分解。核心商品销售指标月分解,日分解。核心商品毛利的月指标分解,日指标分解等等。
这些仅仅是管中窥豹。
而且还是保证上面的指标没有修改的前提下。否则,动一份数据,所有的数据都要重新做。
如果你见过一周之内连着修改四稿的指标分解,哭都算什么。到最后,有的只是冷漠。
把一帮本来负责一线营运管理干部,按到办公室做这些数据分解。
那些坐在办公室,喜欢用表格玩管理的,不知有没有想过,这些数据有多少参考价值。
真的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于是,数据分析上交的是一次次的复制粘贴,数据分解做的就是一个月的平均值。
哪里还有时间参考节假日和周末,以及淡旺季的销售区别。
作为零售行业,现场为王的时代,时间都去哪了?
你说抓基础管理?好,每天的例行检查,上传一大堆的整改照片,罚单开起来就是。今天改了明天再犯。
一个小时的培训,员工走出培训室,只说了一句话,听了那么多,反正就是罚罚罚。此刻,我很心疼我的员工。
在四五线城市,你不提员工能拿多少提成,只想着从员工罚款能增加多少创收,你能指望员工跟企业同心同德吗?
创收,是个好词。尤其是通过罚款创收,无本的生意。
当营运稽核因为抓到创收而沾沾自喜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变相的城管队再生。
此时此刻,
员工与企业离心离德。
为什么要走?说实话,我真的干不动了。
一个负责营运管理的人,不是站在一线观察顾客的购买意向,不是为促成一单团购业务而着急上火,不是为跟供应商谈活动而绞尽脑汁,不是为找到一批有品质的好货而喜笑颜开,不是为销售目标而运筹帷幄,那么他就是失职的。
原谅我不得已失职。
因为我没有时间,没有精力。
大量的数据分析作业要写。大量的商品和库房整理没有人去做。
为了减员增效,你们把两个管理区域,合并成一个管理区域,本来六个人的编制,你们减成两个人。
为了按照时间节点,上交一份数据分析作业,我可以连续几个小时不出去上卫生间,也不去卖场看一眼,甚至错过饭点,其实内心早已是心急如焚。
一个战士,离开战场,离开自己的阵地,就像丢了自己的灵魂。
曾经看到一篇文章谈辞职,深有同感,
网友:一个职场,瞎混的永远可以混下去,最先走的都是认真做事的。
网友:错了,辞的是老板,辞职是不想再跟这个老板,这个公司,这个体制,这种方式再相关。
我们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换来的是人员的投入,广告成本的投入。
如今,为了盈利,我们的自有品牌变味了,连贴牌都不用了,直接是从批发市场拿货。人家供应商哪个品种卖的好,我们就大批量进什么。
导致的直接结果是,一方面,追求低价的同时,我们的包装和品质跟不上,破损和积压严重,也降低店面档次;另一方面,跟供应商抢客户资源和店面资源,供应商大批量清场,削减导购员的投入。
没人干活了。可怕吗?
增加了那么多所谓的自有品牌,员工的编制却越来越少,我没见到减下来的人员工资,平摊给了谁?
人,减了。工作量,增加了。收益,没变。
如果在卖场看不到员工,请不要惊讶,她们一定都在库房搬箱子。如今,勤俭节约,连库房管理人员都省了。员工自己卸货,自己整理库房,自己上货。
八小时?没错,干不完自动加班啊。十几个小时也是常有的事。
一份微不足道的薪水,你让她干着几个人的工作量,你当她的数学真的是体育老师教的?
卖场里大部分时间,留给顾客的是自选。
不要问为什么员工对你爱答不理,那是她手头上还有很多事没干完。对,是比卖货还重要的事。干不完她就下不了班。
为了固守一份情怀,我辞职了。当销售离开了销售本质,变成一堆堆销售数字和表格,变成一条条营运稽核罚款规定。
一切将不言而喻。
如果到最后,经营越来越艰难的时候,只是变成了供应商包场,你在哄谁?
换句话说,就是人家来租你的地,经营他自己的生意,这和商场租赁有什么区别?难道不是承认自己经营失败的一种打脸?
在此之前,我一直不甘心,不甘心落后与别人。我们可以打败前后夹击的两家竞争对手,不管是万达也好,永辉也好,我们走出自己的路,他们总有弱点可以被我们攻破。
首先,大工业时代,千篇一律的模式,审美疲劳。我们要走的就是小众商业思路。每个店面都有它自己独特的特色,走差异化道路。
为了固守一份情怀,我辞职了。生鲜,我们可以齐集有地域特色的美食小铺,蔬菜水果集市里加入鲜花集市;
百货,我们可以做小众的家居家纺生活用品馆;
食品,打造有特色的东南西北休闲食品小铺。
真的,与其每天派人像城管一样检查整改,倒不如培养几个具有审美意识的陈列师,大家都爱美了,谁还会去犯这些小错呢。
解放一线管理人员的手脚,让二线真正服务一线。真正的破局首先是解放思想。
永辉最先推行合伙人制,让员工参与到企业分红中来。
我们也可以借鉴百货公司的做法,推行职业买手制,让一线营运管理人员,大胆的参与到商品的选品中去,销售与利益挂钩,而不是简单的一碗水端平。
让生意变成纯粹的生意,让一线的销售人员去跟顾客做朋友。
为了固守一份情怀,我辞职了。记得看到一句话,深以为然:
有人把“生意”狭义的理解为“挣钱”
其实,生意的本初是分享
把最好的东西分享给有需要或有缘之人
乘着做一单生意,交一个朋友
这才是生意。
生是生生不息、意乃心上之意。
真诚做人、诚信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