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戏 戏如人生 真亦假 假亦真
2020-1-29
传说一个人的面貌一生中会经历几次明显的改变,一般小时候的外貌变化会比较明显。如婴儿至周岁时,周岁至10岁,10至18岁。而到了18至23岁时,此时的外貌就没有18岁之前的那么明显。到了23至30岁,这时一个人的原始外貌基本上是定了形。30往后至50岁时,人的外貌会有轻微的变化,这种变化朝着衰老的姿态发展着。
同外貌变化般,还有心理上产生的波动。这种波动一般与岁数呈正相关,意味着越长大越成熟。经历越多,内心越荡然。同人的变化对应着,还有周围建筑物的弥新与折旧。建筑物本身是一座雄伟城市的代表与标志,同时它也是人类历史最好的见证人与参照物。
弥新,折旧。新生,死亡。彼此相呼应、循环着。如同电影般,放映着历史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的真实写照。而我们既是历史的参与者、见证人,与此同时也是抒写历史的创作者。
曾经的回忆
(时过境迁)
一 生命初成长
从我们成为受精卵的那一刻起,我们便有了一颗生命的种子。随后这颗种子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开始生根、发芽、初成长。
在成长的过程里,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进化着。这种进化体现在对周边环境的适应性持续增强,自己对外来物的抗力也在不断增强。与此同时自身的免疫力也在朝着更加顽强的方向上发展。
著作人诞生的地方
故乡
种子适应能力的强弱除了与自身的原始面貌有关,还与生长的土壤环境有关。自身原貌决定了种子的先天性基因,后天环境的改变决定着其后发性。后发性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促使种子朝着本该它正常的生长、发育的方向上发展。还有一种是促使它朝着异常化的形态生长、发育。
依据细胞分化程度越低,其后续可塑(改)性越高(形态、结构功能上的改变)。分化程度越高,后续可塑性越低(基本上很难改变,某种已成型的状态)的特点。我们可以对“种子”进行某种定性培养。
使之朝着我们所预期的那样:即使不是那么的完美,至少也不会那么的悲凉。
让它明白,在一片宽广的草原上你是独一无二的。你不需要同任何鲜艳的花草或其他淡抹的植物进行外观与视觉上的比较。
让它明白,不必求于急速成长于参天大树。你有你自己靓丽的独特的成长轨道,也许它不是那么的“圆滑、优美、美观”,但我相信属于你的轨道一定是最特别的一抹靓丽的风景线。
让它明白,在基本养料(如太阳、氧气、水源...)的滋润下你依旧能够茁壮成长与自主发展。但是你依然有选择接受并享受更好的滋润(如复合肥,稀缺的催熟剂、催化剂...)环境。这是你成长上的自主选择权利!凡事多数有两重性,把握得好就能只上云天。反之,在短时间享受了极其难以承受的欢乐时光则会使自己提前迈入凋零亦或是“衰老”的步伐历程。
让它明白,自己就是一片繁星是自己的世界。尽管别人的世界很美好,但是自己的世界也有趣!
让它明白,开出浓妆时鲜艳的红花固然很美。但,在开出花的过程种种经历同样是值得骄傲与喝彩的。后者比前者有时显得更为重要和值得歌颂!
让它明白,“出花”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是需要经历种种未知的挫折和磨难,坚持下去可能有看到希望的可能。但也可能是另一种结果!
让它明白,成长道路是自己选择的。一旦选择了,往往后续就很难改了。如果不知道怎么选,可以找符合自己灵气的道路。那样至少不会有太大的陌生感,因为它符合我们的潜意识。
让它明白,从有了最初的生命后便开始进入死亡的倒计时。因为生死是一对难兄难弟!它们的关系时而很亲密,时而很疏远。同恋人般,捉摸不透、留下了无比悬念与未知。
让它明白,草原上不仅有一望无际的绿洲同时也存在毫无生机的沙漠。如同一枚硬币般,你不知道在它掉下来的那一刻是花还是数字。就像刚开始落地生根发芽般,你不知道你自己最终会是落在绿洲还是沙漠亦或是其他。
儿时的记忆
乡村一角
正因为有未知,成长的历程才充满探险的欲望与面对未知的好奇心。如果有先知的存在,那么一切都将变得乏味与无感。
在面对即将出现的各种未知事件时,我们会由一颗初萌芽的种子转变为一颗带有旺盛的、活力的、奔放的、激情的、生命力的神奇种子。这既是生命的种种经历,同时也是对生命作为一种最美好的诠释——感知生命赋予的未知。
在成长的道路上,你其实并不孤独。因为有一群和你共同成长呼吸的小伙伴!这样你可以积极的同它(她、他)们展开互动,互相汲取各自身上的养分与能量。
二 初相遇时的美好
所有的种子在成长的初期(细胞分化处于初始阶段)时,我相信受基因指导合成的先天性恶性基因蛋白多数应该处于封闭期。因而这段时期是我们最为纯真的时刻!
此时我们就是一张待栽培、刻画的白纸,这时我们的父母和亲人(生活的土壤)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这也决定了我们往后朝向何处归宿作了一个早先的说明与诠释。
初次踏入校园,开启一段难忘的学生时代
最美的自己
从我们有了意识和些许人生自由开始,我们便有了一个美好的旅程——初遇时的美好。
第一次美好的初遇——同我们父母亲(第一代血缘关系)的相遇。
当我们经历了十月孕程时,我们从一个小小的受精卵发展成为一个鲜活的个体时。我们便有了第一次的相遇。作为给予我们生命的父母,他们此刻的心情是那样的充满喜悦和欢乐。
这不仅是他们爱情结晶的特殊代表,同样也是“我”此刻诞生的鲜活写照。因为有缘,所以相遇。这一次的相遇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往后的岁月发展的浪潮。因为,我的身体里不仅流淌着他们的血,我的身上也充满着他们的某些身影。
这些身影包含(但不限于)身高、外貌、声音【基本外貌】...,性格、情绪、脾气【内在个性】...,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人情世故【人际准则】...,礼貌、文明、真诚、随和【家庭风貌】...,忍让、坦诚、勤劳【工作状态】...,开朗、乐观、友好、积极【人生意义】...。
因而,有些时候我们在外出时的各种言举不仅体现着自身的风范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着父母的身影。
初来乍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我们是那么的懵懵无知、两两迷茫。是父母教会了我们做人的基本。小到说话、大至成家。他们在我们的空白人生中加入了一笔特殊的靓丽风景线~
第二次美好的初遇——同我们的同龄小伙伴。
大约从我们会说话、会吃饭、会独自回家开始(小学3~4年级)。此时,我们渐渐有了一些基础意识。这种意识体现在校园中的种种活动中,也体现在周末的每个假日中。
我们此刻会和其他的小伙伴一起讨论学业,校园发生的种种事件,一些知名的动漫影视剧,哪些游乐园比较好玩、刺激,哪些地方的美食比较有味,哪些老师比较好相处,哪些游戏比较好玩... ...。
这是初始阶段下的我们,对自己和外界所需的满足感还是处于比价低的水平。可能一双溜冰鞋或一套最新的玩具就能”贿赂”我们的满足欲。这时的我们是多么的可爱、率真、直白。
往后时间到了上一级——中学阶段。我们的欲望好像飙升了,曾经能“贿赂”我们的东西此刻我们都瞧不上眼了。那么我们对什么有兴趣呢?除了一些基本的外在物质的合理、接地气的需求(如外在的配饰、吃饭、通讯、学习用品...),我们更多的是对拥有一个知己同伴的需求和渴望别人发自内心的理解自己的另一个世界的渴求。
会遇到一些珍贵的玩伴,爱也由此绽开了初始的萌芽
那个她
在高压的学习生涯下。除了对现实生活中的自己有一个能满足基本物质的需求外,更多的是渴望有那么几个人能理解另一个自己——深层次潜意识中的世界。也就是从这时候起,我们的三观开始建立并渐渐汇成一道城墙。城墙的高度取决于我们经历的多少与社会变迁的快与慢。这一时候的我们纵使开始有了自己独特的风貌,可还是掩盖不了我们身上的孩子气息。
迈过紧张的中学阶段后,我们开始与大学有了一场甜蜜的邂逅。相对于中学,大学的我们多了些许自由与自主。此刻的我们开始变得更加接近于社会这个大染缸,因而我们身上的那股孩子气息慢慢有了一些变化。
相信大多数的同伴在这一时期年龄都度过了最美好的青春——18岁。这个数的后面哪怕是18.001都寓意着你年龄上的法定(正式成长为一名法定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了)。这一时刻我们告别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种种条款,随之取代它的是应用范围更广的社会法。
这从法理上已被定义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有为青年。正是在这一时期我们不仅短暂的了解、学习过某专业的基本,同时也更加广泛的融入了社会这个颇具特色大家庭。不仅是自己,还有数亿计的年轻人同我们一同成长、一同融入、一同感知这个值得留恋与改变的未知世界。
即将结束学生时代,带有浓重的青春气息
步入青年最美好的年纪
这时的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感觉自己变了。变得更加沉默、更加自由、自主、沉稳、有规、独立、孤独... ...。发觉自己慢慢长大了。开始思考往后的人生该怎样走,怎样更好的实现自己某个阶段确立的目标但一直没有时间去做的事。
美好的日子总是短暂的,大学的甜蜜时光一晃而过。当我们喝过最后的那杯相聚酒时,我们的心情是混杂的,如王心凌演唱的《第一次爱的人》般。
爱过也哭过笑过痛过之后
只剩再见
我看着你 走过街
还穿着去年夏天我送你的那双球鞋
银色手链 还耀眼
你的世界似乎一点也没有因此改变
有一天 也许我能把自己治好
再一次想起来 应该要怎么笑
跟着我的呼吸 直到停止心跳
王心凌 - 第一次爱的人
那么我们有没有第一次爱的人呢?我给出的答案是:有的。这种爱是属于友情般的关爱!
有时候可能是社会发展还未完善,因为有时候男人之间也有那种同女人闺蜜般的至贵友谊。
越长大,可保持持续高频对话的人越少。因此曾经的人就显得如此珍贵。这也就是我们念旧的一个原因把,因为新时代的人没有曾经那么的值得留念。所以曾经的小伙伴就显得极其珍贵与稀缺。
第三次美好的初遇——同我们成长的教师的相遇。
可能是由于国情的不同与“传统师生关系的稳固”,使得我们的老师越往上(小学至大学)走同我们的沟壑越长而拓。但是,总的对我来说还是有那么几个至今还让我印象深刻。
在我看来中国的多数老师还是显得十分的保守与拘谨,他们更多的是日常的教学活动。很少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来一场真正意义上的谈心与教学外活动的畅饮!
殊不知,学生最感兴趣的并不是纯粹的学业问题而是许多除学业外的其他问题。如一些新奇的故事、一些周边的英雄楷模、一些前沿的科学产品与设备、一些人文情怀、一些不是太长的历史、一些简单的未解之谜、一些个人的生活名闻趣事、还有一些社会光明之外的一些事...等等。
纯粹的教学课堂显得十分拘束,有时不能充分展现出我们那充满神奇的想象力。也许正是于此中国的大部分学生在应付考试上展现得很好,但是除此之外就是另一番场景了。
当然教师也有相应的责任。有时为了升学率或完成教学任务而不得不以铁面无私、毫无表情的包公脸呈现在迷茫而又认真的广大学生面前。或许是迫于教育体制,或许是迫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或许是由于社会的整个教育风貌,或许是迫于学生的无力改变... ...。
有时,我们往往会因一些不是很大的事与他们发生一些矛盾。其中,有的矛盾可以调和。但有的只能另作处理。也许处于青春期中的学生大多数比较奔放、激情、渴望自由...这自然而然的和我们教育体制的规矩化、流程化、标准化、一体化显得有点儿格格不入。因而师生间出现一些争吵与争执是难免的同时也是十分的正常与可理解的。
相信这样的现象在未来一定可以得到改良,至少未来的学生能有多一些属于自己的时间和自主选择的权利。
同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作为一个相似的引喻。这种形容某人人格与外在上的实至名归应用在师生关系上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一个不是很恰当的比喻为:体制内的老师五彩缤纷,人生中的良师实乃关山阻隔。
可遇不可求一般是描述情侣间的那种爱情刚萌发时的惆怅悠哉,悠哉。但是有时也可用来描述师生关系的那种超越普通师生关系的情系。它有时也可引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豪迈来抒发对寻找知己的渴求。
遇到的老师中,我们可能遵循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吸引力法则。此时,如果是男同学遇到了一位年轻、貌美、温柔而雅、学识富饶、实至名归的女老师时。我们可能会展现一股强劲的学习动力源。因为她就在那里,像吃了的食物化成我们的生物化学能般。她既是对我们审美观进行重构一种直接的外貌体现,也是对我们进行精神上的洗礼一种内在气场的诠释。
同样的道理如果女同学遇到了一位年轻、帅气、绅士风貌、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仁和归一的男老师时,可能会激发起她那原本隐藏在意识深处的学习力。当然也有可能令她提前进入躁动的青春期,因为如果年龄不是相差很大的话。也是有可能激发出爱的荷尔蒙的噢~
人生的出场顺序很重要,同样老师出场的顺序也很重要。遇到一位自己十分欣赏的老师那是一件十分幸运的事情!他可激发出我们原本要很多年后才能显示出的隐藏才能,并可真实的告知我们关于现实与理想位移上的实在差距。除了别具一格的教学风貌外,更多的是他的种种生活经历。
这种经历对我们涉世未深的学生来说相对于课本上的死知识,我觉得前者更加的重要。因为,我们可以透过他的经历对未知的生活提前作一个关于低于我们提前预设的美好期待。这样避免了我们刚刚出社会时的冲动与些许天真!
可惜的是这样的老师并不多见,更多的是按部就班的体制僵硬化的教育制度和表情单一的老师形象。
同样的,相信老师也渴望遇见一位十分出色的学生。不仅在学业表现出色,在除学业外的其他领域也都有不错的表现。因为这样的关系是双方都渴望实现的一种高效率的协作。这种协作既包含了校园生活也包含了彼此的社会历程,对双方来说都实现了一种共赢。
遇见几位在多年后依然能够回想的起的老师不仅是自己的幸运,同时也是老师的荣幸。因为他的个人形象和风格早已深入一位优秀的学生眼中并在心里产生了一种特殊的记忆胺。
这种记忆胺里承载了一些美好的、甜蜜的回忆。使得在日后我们再回想起时,心中一股渴望再续偶遇的心系油然而生。
第四次美好的初遇——同我们成长的熟悉——陌路人的相遇。
在这些人中,有些是短暂见过面的陌生人、有些是一面之缘的过客、有些是一些曾经的情侣对象、有些是讨厌的”熟人”、有些是十分有趣的人、有些是关系不对称的朋友、有些是渐行渐远的同伴、有些是断了联系的好友、有些是曾经共事的同龄人、有些是希望永不相见的无聊之人... ...。
陌生——熟悉往往取决于当事人的彼此感受与契和。一旦我们开始从陌生迈入熟悉的状态时,我们就开启了相互识别与辨认的隧道。在这条短暂而又漫长的隧道里,我们会尽情的展现出属于我们的独特。别人也会展现出他身上的独特,然后进行某种类似“血缘”关系的滴血融合实验。看一看彼此的“血液”契合度和相容度是怎样的!一旦这种“融合”在长时间里达到某种程度上的不变形(稳定),那么我们则宣示我们找到了我们想要寻的人。
曾经有一段真挚的感情... ...,这时我们也十分的渴望遇到一份属于我们期待已久的那个她。开启一段难忘的甜蜜之恋
《大话西游》周星驰、朱茵
这样的人同性别、年龄、种族等其他没有太大的实质性关系。但要发现这样的经滴血相容的人实属不易。不仅需要时间的见证、空间的接触,更多的是这个人身上独特的“香味”。
这种香味既是别人身上的特有属性,同时也是自身具有的某种色味。
唯此。才能进行相互、识别与辨认和欣赏,或厌恶、乏味、回绝、远离。
脑海里印象深刻的人所具有的属性都是相似的,印象浅淡的人所具有的属性则是多姿多彩、五光十色的。
我们虽没有孙悟空那样火眼金睛,但我们有潜在的“第六感”。往往这种第六感还特别的准!这种第六感当然不是什么如“神”般存在充满神秘性与未知,它更多的是我们的经历到达了一种炉火纯青的地步进行一种的先前“预设”。
这种预设是我们曾经遇到了很多人的感官记忆进行调用的结果。就像我们的信息系统般!要查找某个人的姓名得先知道这个人的姓名是否录入了系统。我们的第六感就像这个信息系统般。前期录入了很多个人的信息,在这其中我们对每个人的名字都比较的熟悉。往后再遇到其他人时,我们便能快速调用我们原先进行保存的信息,来进行一种“类别”的辨认与识别。
识别的正确预设率往往同时间、相处过程中发生一些重要的事件有关。接触时间越长,辨认度越高。这样我们就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快速的进行“认证与识别”。因为越往后,我们所想寻找的或想结识的人会越来越的”精准”与”单一”。
以此来对我们所接触的人进行一系列筛选。这样我们可分辨出哪些是熟悉的陌路人或哪些是陌生的熟路人或哪些是值得我们进行典藏的人。
成长就是在不断的进行筛选,不断的进行自我革新。
曾经已过,未来已来。
现在的未来
(物是人非)
一 青春的洗礼
传说一个人的面貌一生中会经历几次明显的改变,一般小时候的外貌变化会比较明显。如婴儿至周岁时,周岁至10岁,10至18岁。而到了18至23岁时,此时的外貌就没有18岁之前的那么明显。到了23至30岁,这时一个人的原始外貌基本上是定了形。30往后至50岁时,人的外貌会有轻微的变化,这种变化朝着衰老的姿态发展着。
20多岁的年龄,带有刚出校园时的学生气质(年轻、纯真、肯干、学习力强)
刚迈入社会时的青涩,厚积薄发、积累社会经验。
这说明漫漫长路、时光不再。这种外貌与人格上的蜕变同我们的生活环境与自我风尚有着很大的关系!现在回首那些年我们走过的日子和在那段岁月所遇见的人,感觉像是做了一场很久的“梦”。
这种梦带有一定的真实性。因为,有时在梦中所出现的场景和在多年后我们生活的实景是那么的相似。是如此的接近真实!一觉醒来,发现原来只是做了一个梦。我们的青春亦是如此~
它记录了梦的开始和正在经历的种种,但到梦醒来时的那一刻。我希望在这个梦里能够留下点什么:为梦想努力的历史文本说明、对全新自我进行一个重新定位、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最大化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找寻到属于自己的那扇门、最后能有一个比较好的归宿。
青春是什么?我给出一个回答:【青春就是一场华丽的蜕变,它既保留了最初的真实属性,也融合了所有的经历。只不过越往后,我们最初的那个(曾经的)自己被现实涂上了一层“保护剂”。这种真实越往后可展示的范围空间和特定人群越狭隘和稀少。更多的是展示出我们所有的一面在面对未来的种种人群时!因为,我们不知道越往后遇到的人群中哪些人是人,哪些人是其他或者是假人。就像钱有真钱和假钱般,人也有“真假之分”。如江湖里的形形色色的人群般。经历过痛苦、漫长的蝶变之后,我们获得了新生。迎来了一个崭新的自己和全新的自我!】
青春不仅有着外貌上的变化差异,同外貌变化般,还有心理上产生的波动。这种波动一般与岁数呈正相关,意味着越长大越成熟。经历越多,内心越荡然。
渐渐步入中年,此时已有了一定的社会阅历
处于完成蝶变的过程——高级阶段
成熟,一个看似言简意赅的词汇却容纳了一个人的所有。那是要经历多少人和事才能达到“千人千面,万事万办”的状态。如一个爱字,囊括了一个人的所有温柔和善良。可能是只有等到失去、或以另一种形式的隐藏,才知原来那个他是如此的真而彻,如此的有情有义,如此的万丈光芒!
岁月无痕,人有情。
谁都不想变得冷酷、无情、高冷、无感...所有的展示出给人一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排斥意境,如同一只刺猬般,浑身都是刺。
纵使你不想靠近、躲避、有意识的远离它,它却有时候像一只皮球般。主动的过来靠近你,甩也甩不掉,躲也躲不掉!有时又不得不去面对,因为那是我们实实在在的真实生活场景。
怎么办呢?一个好的办法是在保证自己人身自由、安全的情况下对他进行一种渗透,了解它刺猬的所有习性。尤其是刺的原始构造!然后迅速的像变色龙一般去模拟创造出这种“虚拟的仿真”意境,从而对它展开一种全方位、立体式的包围与另一层面的“消刺”。长久以往,你身上也有一种看不见的刺。这样,以后它就再也扎不到你了。因为,我们都有刺!
刺猬的那一层皮(刺),其实就是一种外壳。每个人都会有一种类似的保护层或刺,只不过硬度与形状千差万别。
刺的里面装着有最初的自己,刺和刺的外层结构则是岁月刻下的烙印。
这说明我们在进行一场华丽的蜕变,同时和青春来一场岁月的洗礼——成长。
而这一切有几个重要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时间、空间、我们本身。
二 建筑物——实在的空间地标
时间如滚轮般,只能向前,不能后退。因而从这一方面说明时间暂时的扮演着动态的见证者的角色。
相对时间以滚动形式存在般,空间更如同一只沉睡的雄狮。而速度则在其中翩翩起舞,以各种优美的形式运动着。这体现了空间它的宽与广、宁与静。
而建筑物则是空间上的一个闪亮的静态参照物,它代表了我们生存、发展的社会环境的全新面貌。
钢筋混凝土是它本质的一个重要体现,而另一体现则是它的参照价值。
它可以给人提供方位空间上的指引。如我们想要去某个地方,我们首先会找一个地标为参照物。看我们要去的目的地与该地标相距多远!
同人的变化对应着,还有周围建筑物的弥新与折旧。建筑物本身是一座雄伟城市的代表与标志,同时它也是人类历史最好的见证人与参照物。同时它也是我们家乡、故乡的最美风景。
正因为每个建筑物地标都不同,家乡的味道才显得浓烈与熟悉&亲切。
回家的沿路风景汇聚成了一条特别的路,那是我们出生时的鲜明印记。
家乡的农耕风光是曾经的美好回忆,也是未来新时代的变革新地标。它以闪亮的静态姿态注视着穿越其中的人群,仿佛以实在、可感官般的存在方式向人们告示着历史正在一步一步的成册。
戏如人生,人生如戏。真亦假,假亦真。
往事不堪回首,昨日已成青烟。
册子里的人物和事件汇聚成了流沙、如空气流动般。
历史没有彩排和预演,每一天都是几缀星河。众多星河则汇聚星空!
我们在其扮演的角色是多重的,包含了历史参与者、抒写者、见证者等其他角色。我们有时渴望成为册子里的风云人物,我们不甘于就这样浑浑噩噩的度过每一天。我们更多的是渴望重新抒写新的历史篇章!
三 未来的抒写
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其实已被历史提前预知了。因为,你现在所做的每一件事不仅是现在的抒写,同样也是未来的提前声明。
一段岁月过后,迎来我们的是一个全新的自我。自我的蝶变与革新与某些特定的人和特殊的事件有关,而进行自我觉(唤)醒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我们的的内心深层次潜意识流。
如果这种深层次的潜意识流能够进行的彻底,如同化学反应般。我们就能进行明显的蜕变。这种蜕变一个重要的表现是:我们真的长大了,开始明白了成年人的艰辛和社会里的各种人情世故。
此时,我们可能过着两种不同的生活。一种生活是应付这个大千世界的变幻莫测,另一种生活是独自享受着自己内心世界里的种种暗流涌动。有时这两种世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时这两种不同的生活是互相独立分开的。
中年——老年的自己,多了一份荡然和随遇而安。
渐渐变得沉稳、严谨、安于现状
正是在每一天的逝去下,不断的进行自我的革新与认知上的飞跃。待时间积累到了一定的厚度,我们就会觉得自己浑身充满能量。对内,这种能量是自己有所感知的。对外,同样的外界也能获知。此时,在同别人短暂的进行交流时,别人就能立马察觉你身上散发出的光辉。
这种光辉,不仅有个人形象外貌上的独特(名归)。更多的是令人感觉到你是如此的非比寻常和如此出众(实至)!
除去时间的滚动,建筑物(空间)上的弥新与折旧外。自己本身的革新显得最为特别。这种革新既是对曾经作了一个美好的回忆,对未来的世界预知也作了一个提前式的声明与重构。
上一秒的流逝是一种历史,下一秒的衔接也是一种历史。
前者的短暂集合构成了曾经的回忆(成长),后者的短暂集合构成了现在与未来(成熟)。
而座落在城市里的建筑物既是实在的历史地标,同时也是见证我们成长——成熟的静态参照物。它以小范围的变动注视着穿越其中的行人,为形形色色的人群指明了一条通往自认为是正确、光明的康庄大道。
那条我们陌生且熟悉的道路既包含了我们的诞生、成长、成熟。也包含了我们的衰老、凋亡。同样的这条道路是我们告别家乡时的初始起点,也是我们最后归家的终点。
岁月不会放过在此归途中的任何生命个体,正因如此我们才想过好这短暂的一生。既是为自己点亮一盏明灯,同时也为这个大千世界注入一笔属于我们特殊的靓丽风景画。
如果我们再过一段时间,和一段时间的曾经展开一个对比。我们会发现原来的自己是那么的美好,而此时的自己身上似乎多了些岁月的痕迹。再往后,我们会发现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那是一段包含了曾经、现在的所有的未来。
未来,说来就来。它不会等待任何人、不会模棱两可、界限是如此的分明。
时过境迁,物是人非。
变得是小范围空间上的改动,伴随着城市雄伟建筑物的弥新与折旧。处在一同变化的还有我们本身。这种改变不仅是外貌、机体,也是灵魂、血液的革新。
愿我们无论经历过岁月的何种洗礼,最后我们都能把他们转化成一种历史,一种未来更加璀璨、耀眼的银河。
因为任何实在的存在物,同丰富的生命个体相比都显得过于渺小和无感。
最后以一首我们熟悉的诗句作最后的结尾: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想象中的老年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与世无争,归隐江湖
活着,就要活得潇洒点儿、随意点儿、大气点儿、霸气点儿。唯此,才不会辜负无情的岁月和社会的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