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022-02《我决定简单地生活》

2022-02-07  本文已影响0人  燕归来2021

作者从断舍离到极简主义,居住的房子从垃圾屋到茶室,从25平搬到了20平的房子,从追求物质到内心的幸福。就是一个极简主义走过的心路历程。

里面提到2个很有意思的点,没有考证过正不正确:

人的脑容量5万年来没有发生多大变化;

人的脑容量5万年没变,接受的信息却增加了不知道多少倍,极限是多少呢,好奇!

影响幸福感的因素:50%是遗传,10%是环境,40%是人的行为。

这个数字不知道科不科学,但他提到普世的幸福观并不能真的让人幸福。有房有车有存款,父母健在,儿女双全,夫妻和睦,身体健康,拥有这些是不是很幸福?我当我们拥有这些的时候,并不会时时感到幸福,基本都是看到别人的不幸,通过对照 才感到了原来自己是幸福的而自己不自知。这是因为自己拥有的很快就成了习惯,而习惯久了会产生厌倦,这是人性,不是你的错。马尔克斯在《霍乱时期的爱情》里也写到“婚姻的职责,不是长久相爱,而是克服彼此的厌倦”。

而差异形成刺激,比如婚姻,有配偶出轨,并不是出轨对象有多好,只是跟你不同已,差异形成刺激,哈,我编的。书中举例说:电视里吵吵闹闹,沙发上看电视的人鼾声四起,但一关掉电视,打鼾的立马清醒:干嘛关了?我在看呢?这其实和婴儿正睡得香甜,一声尖叫就把婴儿惊醒,道理是一样的,不过是一个是由吵变静,一个是由静变动,都是差异形成的刺激。

书中还提到了人为什么要囤积物品?他讲到其中一个点:人做为群居动物,生而为人,各自孤独,没有人可以删除孤独,都需要别人认可“自我价值”,完全不需要别人认可的只有极少数人精,我等“小人”,或多或少都想得到别人的认可。而通过物品让别人认可自己的价值 是最快捷的方式。他举的自己其中一个例子跟我这样的“假”读书人有关的:满书柜的书,看过的没看过的都放着,其实是为了证明自己看过这些书,或者自己知道这些书,以显示自己有文化。因为精神世界的价值没那么容易证明,这些书证明比较容易。想想应该有吧:不说书架上的书不舍得舍弃,微信读书里读过的书我都一直留着,即是书架满了,不能新增,也不舍得删,直到今年痛下决心才全部删除了,不舍得删的原因我想可能就是想证明我多牛,我读了这么多书。作者的经验,移除了书架,读的书反而更多了,在其他人的文章也看到过同样的说法,我还没有这样的体验。

来自网络

我们常说“时间就是生命”,所以最富有的人不是账户上钱最多的人,而是时间最富裕的人。过上简单的生活,时间就会多一点!我决定简单地生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