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18儿童观察
#儿童观察#
――成人需要向孩子学习,孩子身上有很多很多我们成人逐渐失去的宝贵东西。
#1 艺术性,之音乐&舞动
到了每周一次的休息日,要陪小桐桐玩耍喽!吃过早饭他拉着我的手有节奏地上下摇晃身体,于是我播放Weesing音乐给他听。小桐桐喜欢举着胳膊跳舞,转圈圈,遇到节奏明快的曲子,他便兴奋且节奏明确地上下晃动身体,小嘴裂开,眼睛惊喜地望着旁边的我们;遇到舒缓柔美的曲子,他便很自然地把身体慢下来,小胳膊依然举着,很慢很慢地转圈圈,一只胳膊动作出现变化,身体节奏非常柔美,还闭上眼睛一副陶醉的样子。
·孩子天然懂音乐舞蹈,有天然的节奏感。我们大人反而需要去报艺术治疗课去重新学习如何即兴舞动、表达自我。给孩子最初的音乐舞蹈熏陶,我们只需要提供环境,观察孩子如何跟随音乐,如何使用他们的小身体,不需要“教”。反而,需要学习他们的“自发性”。
#2 艺术性,之作画
小桐桐拿起一张纸,想要画画的样子,我拿出蜡笔给他。他把笔都倒出来,想看看都是什么样子(我们大人往往怕东西被搞乱,但不要因此而破坏孩子的“好奇心”哦),我随他把笔都倒出来,他拿起笔把玩了一会儿,我们顺便认了几个颜色。“你要哪个呀?”他拿了一红一黄,画了两个近似椭圆,看着我说“蛋蛋”,“哦,你画了蛋蛋,红色的蛋蛋,黄色的蛋蛋”。“大”,最近他看到东西总在认知大、小。然后他给我红色,“小”,示意我画一个小蛋蛋,我画了一个小小椭圆,又根据他的“示意”画了一个小的。他自己去选了另两只笔随意乱画了一会儿,又示意我画一个“大”蛋蛋,我沿着整张纸画了一个超大蛋蛋,他很兴奋地给我另一只笔,“大”,我又画一只超大蛋蛋。他又自己开始画,画着画着很用力,有点小激动,画出了很有力道颜色扎实的线,于是我模仿他的动作画了几下。然后他左右手各一支笔,嘴里发出“呜呜呜”的声音,快速又使劲地来回画线条,然后示意我再次和他做同样的动作,又示意旁边的奶奶也和他一起做同样的动作,奶奶也拿起笔“呜呜呜”画了几下,他自己继续拿着两支笔“呜呜呜”。
于是,一副表达“呜呜呜”的感受的作品就这样诞生了。
“呜呜呜”·孩子最天然的艺术感,需要在陪伴中保护,不需要教怎么握笔、怎么画什么样的线条,让他们自由把玩,有必要时回应他们就好。
·艺术,不管是音乐,舞蹈,还是绘画,最本质的目的都是为了表达人内在的感受、情感,而不是成为所谓的“名家”。0~120岁的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艺术来表达自我。我们大人作画往往不会像孩子一样随心所欲,总担心自己“没学过”“不懂技术”。但想想那些举世闻名的经典之作,都是在表达作者最真实的内心世界,而不是由于单纯地发挥某种技术(电脑和机器可以制作出极为景美的图画,但是人们看了之后却不会有被“触动”的感觉)。
#3 坚持
常常看到小桐桐想要拿到一个东西,有困难的时候会一次又一次地作尝试,哪怕小脸通红,全身都呼哧呼哧地。我们大人呀,要注意不要轻易去帮孩子做他们正在做的、看起来有困难的事情(有危险的事当然除外)。
也许孩子身上有天然的坚持精神(或执着)吗?我不确定,但常常看到。小桐桐拿了奶奶的一些线圈,把它们整齐地摆在地上。爸爸看到了就趁机教他认颜色,说“摆得真整齐,这是红色”,他重复“huang色”,“这是红色,你能不能去拿个黄色放中间?”我们去线盒里找了好几次都没有黄色,只是选一个他喜欢的颜色拿回来。但他总是过一会儿就喊着“黄色”“黄色”要回来继续找。扒拉了好几次,我都放弃了希望,觉得线框里应该没有黄色的。但是,最后一次我和他一起来找的时候,发现旁边乱放着的几个帽子、小衣服下面――还有一个大线框!里面有一个黄色线圈!找到的时候我们都很惊喜。我也突然觉得,自己很容易“不坚持”,反而常常在一个孩子身上看到迎难而上的样子。
·陪伴孩子的时候,如果主要以观察和呼应的方式,我们会向他们学习到很多很多,也能尽量保护到他们身上天然的东西(当然也不能什么都由着他们来,需要有安全方面的保护,并且孩子也不是全然善良懂事,也有天然的恶,需要正面的引导)
·孩子玩耍时大多跟随内在的“流”,自然地专注进入或转换玩耍项目,成人最好不要打断他们的“流”,否则会干扰他们的专注力,也会引起他们的情绪(试想我们大人在专心做一项工作或正哼着歌做饭时,有一双巨人的大手把我们“吊”起来,大声要求说“不能玩了,要洗手/吃饭...了”,我们会有什么感受?)。
孩子的“专注力”从来都不是大人在旁边“要专心”这样命令出来的,其实考验的是大人是否能做到尽量不打断,多观察和感受孩子。
(也许,是因为我们逐渐长大的过程中被“打断”得太多,被“规定”和“束缚”得太多,就逐渐失去了自发性和流动性,身体动作、情绪感知与表达、讲话变得僵硬机械。孩子也许是上天派给我们的天使,来教我们、陪伴我们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