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心

2019-03-27  本文已影响0人  翔妈翔哥

今晚和朋友聊天,说到她们家6岁孩子有颗“玻璃心”,遇到啥不顺心的就哭,说重一句话,眼泪立马在眼眶里打转。搭的积木倒了,立刻嗷嗷叫大哭起来;跟小朋友比赛玩游戏,没赢立马哭着说再也不玩了;家里不管谁说他一句就生气,遇到不会做的立马就逃避。

大家知道“玻璃心”是什么吗?

所谓“玻璃心”,就是说人的心理脆弱得像玻璃,稍有不顺就会变得粉碎。

孩子心理脆弱,已经成为当今一个显性的社会问题。可是,现在的孩子为什么会变成“玻璃心”呢?

1.

大部分“玻璃心”的孩子,都是遭受着两头挤压的“三明治孩子”——一头是家长在拼命往上捧;另一头是家长在使劲往下压。

双重挤压,让孩子柔弱的心灵不堪重负,变得像玻璃一样脆弱和易碎。

有人说,如今很多孩子都患上了“表扬依赖症”。

孩子刚会笑,就大加赞赏:宝宝笑得真好看!刚呀呀学语,就又不失时机地夸奖他:宝宝真聪明!

这些过度的、不切实际的赞美,只会让孩子变得只愿听好话,不去面对任何现实的打击。因为在赞扬声中长大的孩子习惯了一帆风顺,禁不起挫折,一旦遭遇逆境,就会很容易变得消沉。

另一方面,孩子又承载了太多的重托与厚望。

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有最少六个人围着他,这六个人会把最好的都给他,同时也会对他有期望。

六个人爱一个孩子,这个孩子会是什么感受呢?

幸福过多,也是压力。

除此,孩子的学业压力也是难以想象的,在中国有哪个孩子不上课外班呢!应该找不出吧……

过度的赞美和过高的期待,这种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忽高忽低、忽热忽冷,让孩子幼稚的头脑天旋地转,幼小的心灵无所适从。

2.

捧杀和碾压,都是孩子自信心的大敌。

真实的生活,才是培育孩子抗挫力的沃土,滋养孩子自信心的春田。

只有跳起来,才知道自己能跳多高;只有跑起来,才知道自己能跑多快。

一个孩子,只有知道了自己身体能力的边界,确信能够掌控自己的身体,他才能建立「身体自信」;只有知道自己思维能力的边界,确信能够掌控自己的大脑,他才能够建立「大脑自信」。

而这一切,都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上——孩子需要试错,大量、主动、频繁地试错。

没有什么是比试探和出错更加有效的成长路径。

就像一个孩子拿钥匙开门,将一把钥匙笨拙地插进锁中,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怎么也打不开。这时,很多家长会选择过去帮忙,可是为啥不让孩子多试试呢?孩子在多次试错后最终肯定会打开门,但我们为啥不给孩子这个试错、调整、纠错的过程呢?!这其实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增进自信的过程。

将生活还原成现实,少一些包办多一些包容,少一些虚假多一些真实,只有这样,孩子才有更多的机会踏入更多未知的领域。

每一个细小的成功瞬间和微妙的失败片段,都将帮助他清晰地认知自己的能力边界,构建自己的能力地图,那时他将收获自己应有的自信。

3.

比如两个孩子打架,中国的家长总是第一时间冲过去关心自家孩子那里受伤,可是在日本,家长基本都是站在一旁看,不帮忙也不阻止,除非孩子出现了危及安全的行为,大人才会喝令孩子们停下来。

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孩子们大多能自行解决与小朋友之间的矛盾,不需要大人帮忙。

孩子争执、打架的过程,也是锻炼应变力和抗挫力的过程。孩子需要动脑动手,察言观色,审时度势,并选择最佳应对策略。刚发现苗头就制止,孩子就丧失了处理危机的机会,也就不能发展出良好的抗挫能力。如果打输了,就要承受身体和心理上的痛苦。

处理孩子打架这个细节,反应了日本教育的深层次逻辑:让孩子在真实生活中,发展自己的心理调适能力。如果说次次都是刚发现苗头就制止,孩子就丧失了处理危机的机会,也就不能发展出良好的抗挫能力。

4.

没有哪个父母希望孩子遭遇不幸,但我们要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因为现实并不会如我们所想的那么美好。

人这一生,不可能只有顺遂没有挫折。关键在于挫折降临时,有没有能够扛起挫折的肩膀与意志。

我们的孩子不可能是铜墙铁壁、刀枪不入,那就必须从一次又一次的小小的“受伤流血”中经受住世界带给他们带来的头破血流。因为只有生病才能产生抗体,受挫才能造就韧性。

最后,愿每位父母都能给孩子保留最真实的生活,这样孩子才会把“玻璃心”变成“钻石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