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左同学训练营

《狗13》:你长成真正的大人了吗?

2018-04-24  本文已影响0人  YuXiangssg

 


终于等到这部电影放出了片源,说实话所长第一次见到片名以为是骂人的话,但当我看完这部电影,却又沉重的说不出话,这部电影里呈现出的情景,在这片神州大地上并不少见。

所长最近持续加班,身体透支。不得已把替补拉出来让他写,所长讲了自己的阅片感受顺便把汁源扔给他,至于最后看官老爷们看完文章什么感觉,就看替补的水平了。

1

《狗13》讲了一个13岁少女的成长阵痛,陪伴她走向成人残酷世界的是两只叫“爱因斯坦”的狗。

这部电影的剧本出自一名80后女孩,她在剧本里融入了大量的自己亲身经历,通过一个平凡的如你我一样的13岁少女李玩,将大部分中国青少年的成长经历赤裸裸地表现出来。

我喜欢这部电影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这部影片里没有大是大非,没有大喜大悲,更没有大善大恶,有的只是每个人能感受到的生活的迷茫、困惑和一点点的挣扎。

父亲蛮横的替女儿选择了英语兴趣小组。

父亲对女儿说:我打你是因为我爱你。(这句话听起来是不是很亲切?)

李玩的成长隔着屏幕就能引发我的共鸣,这种因为缺爱导致的性格残缺,让她变得古怪沉默、敏感倔强。

离了婚的父亲带着她组建了新的家庭,所以李玩是和爷爷奶奶一起长大的,中国人都说“隔代亲”,爷爷奶奶对李玩的爱不可谓不深,但李玩13岁的时候,奶奶还不知道她不喝牛奶就可以窥探出:隔代的亲人可以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却很难走进孩子的内心。

然而事实上,即便是健全的家庭,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都是匮乏的,认为给孩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就是万事大吉,接下来就看孩子的自我努力和拼搏。很少有家长会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倾听孩子的声音。

但这又能怪谁呢?

大人们何尝不是自顾不暇。

李玩的爸爸,忙于谋生,忙于在虚伪的人际关系之间周旋,对李玩很少照顾,甚至会叫错李玩的老师。当他无法理解李玩为什么会执着于找一只狗而把家里搅的鸡犬不宁的时候,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狠狠的打一顿孩子,打到你听话为止。然后再告诉你,打你是因为爱你。

在家庭教育中,暴力是最落后的方式,但在家长看来却是最有效的办法,只要打疼你,让你哭,让你认错,那我的教育目的就达到了。至于它带来的负面效果,那我可以不在乎。

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是多少中国家庭最常见的?多少代中国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

2

《狗13》的英译为《Einstein and Einstein》,细细一琢磨挺有意思。

丢掉的爱因斯坦

李玩的爸爸为了讨好李玩而送给她的礼物。起初李玩是排斥它的,但是少女柔弱细密的心思很容易就被如此弱小可爱的生命打动,并迅速与它形成了友好关系,李玩喜欢物理,就给狗起名爱因斯坦。

当爱因斯坦走失后,一直被压抑的李玩突然失控,开始与全家人都处于对立关系。对于一个13岁的少女来说,丢失一条宠物狗,一个陪伴自己的生命,是天大的事情。 由于李玩不顾一切的找爱因斯坦,爷爷受伤,奶奶差点走失,家人买了另一只“爱因斯坦”来哄骗她也丝毫不起作用。

爸爸摁碎李玩手里的酒瓶,嘴上的怒骂和手上的拖拽扭打没有一丝一毫留情。李玩始终捏着手上的伤口,几次想逃脱却被爸爸更凶狠的遏制住,直到李玩向爷爷奶奶道歉,并承诺“不闹了”,爸爸才放过她。

假爱因斯坦

家里人为了哄李玩,找来了一条和爱因斯坦长得差不多的狗,说爱因斯坦找到李玩,所有人都说这就是爱因斯坦,可李玩就像皇帝新衣里的小孩,固执地说:这不是爱因斯坦。

大人们说都是狗,有什么区别?

可在李玩眼里,爱因斯坦不是一条狗,而是重要的陪伴和依赖。

假爱因斯坦成为了真爱因斯坦

当弟弟昭昭拿着晾衣杆打遍了家人而未遭到责怪时,他开始向爱因斯坦挑战。当然,爱因斯坦也用敌对的态度对付他们全家,这好似是一场战役,而只有爱因斯坦站在李玩这一边。

最后,爸爸抄起拖把捅向爱因斯坦,但得到的是更凶残的回应。直到李玩伸出手,轻声唤着“不怕,爱因斯坦”时,它竟然安静下来,安分顺从的俯卧在李玩脚下。

这是李玩第一次叫它“爱因斯坦”这个名字,在感情上终于将这只新爱因斯坦当成了自己的伙伴。终于,当它伤害了弟弟时,家人还是丝毫不顾及李玩的感受,将它送进后妈口中的“狗肉火锅店”。

后来我才知道,它虽然是被爸爸送进了流浪狗收容所,最终却因为绝食而死。

真爱因斯坦不再是爱因斯坦

 

影片结尾的时候,李玩和表姐在路上遇到了走丢了的爱因斯坦。

当表姐坚持说那就是爱因斯坦的时候,李玩却轻声地对狗的主人说:对不起,我们认错了。

转过身,李玩已经哭到不能自已。

这时候的李玩已经了解了成人世界的虚伪,完成了对残酷成人世界认知的洗礼。在她吃下狗肉的那一瞬间,她已经向这个世界妥协。

她要成长为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

她要用哭向自己的过去告别,而身后围墙上残留的寻狗启示,证明过她曾经用力地对抗过这个世界。

成长就是把哭声调成静音的过程。

3

尽管这部电影里满是伤痕,甚至有极致的暴力,但是这部影片里没有一个恶人,有的只是各种的不理解和误会,以及因此带来的冲突。

三代人,观念不同,但没有人有恶意。

三代人都有各自成长的困境。

爷爷奶奶关心李玩,给她做好吃,让表姐多陪她玩,但他们却不懂李玩在想什么,他们走不进李玩的心里。他们和这个世界脱节,年轻人和世界离他们越来越远。

爸爸也不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暴君,他是这座城市里无数成年人之一,巨大的工作压力让他喘不过气。他想对孩子好,但他不知道该怎么做,他也走不进孩子心里。

李玩也不是一个叛逆的坏孩子,她学习成绩优异,为爸爸着想,也想尽力拉近和弟弟的关系,配合爸爸让他开心。

继母爱自己的孩子也没有错,她也在努力的讨李玩的欢心。

 

但这些人在一起,总有人会不快乐。

4

在这部电影中,能够清晰地看到李玩是如何被塑造成大人们心中的样子。但其实每一个大人,又何尝不是被整个社会塑造成别人心中的样子。

以父亲为代表的他们,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反面角色(虽然在本片中很容易令人产生这种错觉),他几乎从不站在孩子的角度为对方考虑问题,而只是不断地用自己的观念去扭捏对方的形状。

因此才会有一个物理天才被迫痛苦地学习朗诵英语,一条狗既可以被强塞给对方也可以同样粗暴地从对方身边夺走,甚至同样是喝酒,在酒席饭桌上与长辈喝就倍加鼓励,而与同龄人喝就当大声斥责。

这些前后矛盾、反差巨大的对比,无比凸显着成人世界的虚伪,在那里,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对错。

而事实的复杂性正在于,当一个个孩子们渐渐被塑造成型,他们便会开始真正地认同那些自己曾经排斥的观念。那些曾经令人嫌恶的事物,看起来似乎真的只是为了自己好。最终的结果,只能是绝大部分人都经过这么一套加工程序后变成了大同小异的社会人,过去的个性与理想通通都消失不见,人们只会用他们认为最合理有效的方式去达成一个个目的。

最后我们终于活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模样。


并安然地接受了这样的自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