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郊区:技术郊区的兴起》 罗伯特·费什曼
从中世纪一直到18世纪,郊区由一些聚集在城镇外围的房屋组群构成,里面住着穷人及声誉欠佳的人,当郊区首次为中上阶层建立时,理想的目标是创建一处地方,能完美的结合城市的丰富和农村的纯净,这个概念同样有乌托邦色彩,但是有一个重要的不同之处,其他现代乌托邦都是集体性质的,对郊区社区的愿景则是建立在私有财产和单个家庭的理念之上。
郊区已经演化为今天的“技术郊区”,在华盛顿和加利福尼亚,微软和苹果的总部与居民区零售中心甚至带状开阔空间混在一起,构成了一种新的城市形态,城市和郊区无缝连接在一起,既包括城市化和非城市化的区域,也有高科技和传统的开发建设。
历史悠久的中心城市越来越边缘化,技术郊区作为美国人生活的中心已经崛起,环绕老城中心地区的新技术郊区并不代表杰克逊认为的郊区化,而是传统意义的郊区的中介,以及一种新的分散城市的创立,郊区成了城市本身。
技术郊区由未经规划的不协调的一堆元素构成,住房工业商业甚至农业,几乎没有首尾一贯的模式或结构,浪费土地,依靠公路系统,然而公路系统却周期性地处于混乱状态,技术郊区没有合适的边界,由一片独立却又重合的政治管辖区混乱的组成。
然而似乎所有新的城市形态的初期都混乱,甚至是最有机的历史城市景观也需要经历很多混乱和试错,才慢慢演变成型,城市蔓延有其功能上的逻辑,城市建设向外延发展,不过是对人口增加的压力和中产阶级希望躲避城市中心区不适的生活的符合逻辑并且自然的反应。
如果19世纪被称为“大城市的时代”,那么1945年之后美国就是“大郊区的时代”,随着中心城市在人口和工业方面陷入停滞或衰落,增长几乎都发生在城市周边地带。
技术郊区的意思是作为一个可运行的社会经济单位出现的周边区域,可能有县那么大,沿着公路走廊发展起购物中心工业园校园医院和各种类型的房屋,这里的居民到邻近的周围地段而不是城里找工作和满足其他需求,环形的高速公路或者绕城高速非常好的确定了新城的周围,把城市周边的每一部分与其他部分联系起来而不用通过中心城市。
20世纪初,韦尔斯大胆的预言,大城市里看似不可阻挡的人员和资源聚集将很快被逆转,都市会发现自己的资源流入分散的“区域”,这片区域如此广阔以至于“城市”的概念就像“邮车”一样过时。他的预言基于对新型运输和通信网络的深入分析,随着铁路支线和电车的扩大使用,复杂的铁路网已经形成,可以作为分散区的基础。
老的城市不会完全消失,但是会失去金融和工业的功能,起存在仅仅是因为人类对群聚的内在热爱,都市本质上是一个市场,一个集各种商店的大长廊,有中央大厅和聚会场所,有电梯和辅助通道,是个宽敞明亮有趣的集合体,大都市将缩小为我们今天称之为的大型购物中心,而社会的生产生活将在分散的城市区域进行。
弗兰克·赖特预言,主要公路的交叉处会具备某种特别的地位,这些交叉路口将成为路边市场的天然场所,这是对购物中心了不起的预测,这些市场设计为合作交流的场所,不仅是商品交流而且还是文化交流的场所。
结合在一起看,韦尔斯和赖特的预言构成了对现代科技和社会分散趋势的非凡洞见,尽管以乌托邦的形式呈现并且没有持续关注如何实现。
技术郊区往往引起规划师的不满:一个家庭拥有自己的院子,天然的浪费土地,而使用个人汽车天然地浪费能源,新城市完全依赖道路系统,而这个系统几乎总是处于混乱和拥堵。然而,技术郊区已经成为我们社会中增长和创新的真正场所。
如果说技术郊区的结构有一个基本的原则,那就是恢复了工作和居住之间的联系,郊区把工作和居住分成了两个独立的环境,其逻辑是大规模的通勤,工人每天早晨从边缘地带赶到一个核心区,然后晚上再散开,技术郊区则在单一的分散环境中包括了工作和居住。
工业化之前的城市里,人们经常生活和工作在同一个屋檐下,技术郊区内的通勤是四面八方的,沿着干线和二级公路构成巨大的网络,目的地的复杂性使得公共交通十分低效,但确实取消了可怕的瓶颈,如果该区域内的工作集中在一个核心,那么必然会出现瓶颈。
有些人认为,20世纪70年代的能源危机在削弱技术郊区,但他们没有意识到,新城市已经发展了自己的交通模式,相对短途的不同方向的汽车旅行已经替代了进出城市单一核心区潮汐般的交通流。
战后美国大规模建房,这可能是实现郊区梦的最纯粹的例子,然而最终的结果是令郊区过时而陈旧,甚至在20世纪70年代末,实际收入停滞不前利率汽油价格和土地价值高企都没有降低新的独栋家庭房屋对人们的吸引力。
然而,独栋房屋的持续吸引力不应该掩盖那些已经彻底改变住房的意义和语境的重要变化,50年代,新的郊区房其存在就是为了把妇女和家庭与城市经济生活隔绝开来,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划出一个只供居住的区域。现在,住房不再是一个隐匿之处,而是被当作一个方便的基地,在这里居住的夫妇可以很快到达工作地点。
1945年之后,工厂从城市核心区转移,这与住房繁荣没有关系,但是50年代和60年代住房和工作同时转移到周边地区,使得技术郊区可以成功挑战两个世纪以来中心城的经济主导地位。
与此同时,卡车越来越重要,这意味着工厂不再那么依靠老厂区才有的铁路线,工人们有自己的汽车,所以工厂可以散布在周边,不需要担心缺少公共交通。
管理工作和先进的科技实验室以及生产设施从核心区搬到周边地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在多样化的地点设立了“高科技”发展走廊,如硅谷。
第二个阶段是办公机构尤其是后端办公部门,从中心城的高层建筑搬迁到技术郊区的办公园区。
最后一个阶段是生产服务工作,银行会计律师广告技术员及类似工作,搬迁到技术郊区之内,这样就给更大的公司创立了支持人员的重要基地。
在更深层次的分散趋势导致旧市中心最终衰败之前,当下城市中心写字楼建设热潮和内城绅士化会不会是老城的最后一次欢呼?
核心周围的旧工厂区也留存下来,但是从反常的住房条件来讲,那里的穷人无法挣到在周边繁荣新城的入场券,所以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大城市不会消失,技术郊区的居民会继续不安地面对城市核心的经济实力和精英文化以及那里的贫穷。
这种分散的环境对我们的文化有什么影响?
多数规划师的指控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首先,对旧城和穷人阶级而言非中心化城市发展是一场社会和经济的灾难,穷人越来越沦落到拥挤衰败的区域,把美国社会分隔成富裕的外城和贫穷的内城。
其次,非中心化城市发展被视为一种文化灾难,一方面城市丰富多元的建筑遗产衰败了,另一方面技术郊区作为标准化和简单化的蔓延式建设,摧毁了自然景观,消耗了时间和空间。
从物质和文化角度来讲,技术城市或者技术郊区仍然在建立过程中,重要的是,新的非中心化城市模式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城市的形态,不关心城市的命运如何,现在传统意义上的郊区都属于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