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及其文人画(王徵明/文)
摘要
文人,特指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是能正确熟练使用文字并于理论研究,秉持一定思想的人,这样的人通晓人情世故、自然伦理、天文物象、诗词音律等知识,能权衡利弊。文人的画被称为文人画,其更具有独立的精神和美的品位。文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文人画是形而上的道,其立志高远,遵循正道,最大特点是内在胜过外在,外在形式技巧的欠缺本质是使形式与内涵完美统一;文人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导向,文人画是至纯至美的,是美好的形式和美好的思想统一的,又是对真善美灵的融通体现。传统中国画就是文人画,是以写字的方式结合物像表达意的画,俗称写意画,是文人从事的事情。随着西方严格造型绘画的涌入给写意画深深的启示——绘画的发展必须取长补短,必须借鉴其他优秀的部分,这是文化人必须面对的,也是文化人的责任,更是世界文化融合的趋势。
关键词 :文人画 意境 宗教 创新
一、 文人画和意境
“意境说”先出现于文学批评领域,宋元时期绘画中引入了“意境”的概念,清代画家笪重光在《画筌》一书中正式使用“意境”来阐述绘画理论问题,以后被广泛应用在中国画里。文人画重在表达意,意是集纳了画者的才情,才情是画外知识的铺垫跃然纸上的,画外功可以丰富画面的润度,使意境更准确,更有广度和深度,进而更有品位。所以,中国画讲究画外功,也称修养,所谓“一事不知,儒者之耻”,诸如对诗词歌赋、音律宗教、天文地理等了解,如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才有《达摩图》;朱耷八岁时便能作诗,十一岁能画青山绿水,小时候还能悬腕写米家小楷,才有了《荷花水鸟图》,他们的作品透露出文温文尔雅的清雅气息让后人羡慕。文人画之文人是敏而好学的杂家,是知识的广阔性决定了其意境突破单纯再现客观事物,并赋予表现主观精神的功能,使得画面出现了以情构境、托物言志的创作取向,令画者通过对境象的把握与经营而实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艺术效果。此外,文人知识的广阔性和对作画材料的借用充分发挥了视觉的张力,并敏锐的发现了留白在作品中的作用和其独特的审美意味,使作品形成无画处皆成妙境,从而加强了意境,又将枯树和茂叶交错配合,增加了意境的神秘感,对中国山水画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人类审美也产生极大的影响,形成中国画独有的美。
二、 文人画的静
静是文人普遍追求的意境,在此基础上才能靠近最高境界即平淡潇散。静是万物动力之源,以静制动可以使心里的静与身体的动保持相对平衡稳定,静是一种心态,其中包含了责任和勇气——在安静中思考,在平静中做事,在冷静中决策,静以养心诠释了心脏平稳跳动时大脑才能理性去分析,相反之下的内心紧张会加速心脏跳动导致衰老以至于死亡,对社会而言,平稳的发展心里才没有紧迫感,这对文人而言是及其重要的,反映了文人的基本修养。但凡具备静的作品在文化历史上具有独特的品味并占据很高的位置,如朱耷国画的静反映出的意、黄宾虹国画静反映出的味、王徵明水意画的静反映出的情、李煜词的静反映出的郁、王维诗的静反映出的幽、李清照词的静反映出的腻。静是中国文化中特别强调的,他所反射的坦然是平淡潇散,平淡潇散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也是绘画艺术纯洁和质量的关键。
文人画的静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宗教,尤其儒释道,为文人提供了思路,使得其画中有神有灵,画面通透、幽谧、清明、干净,如牧溪、王徵明、王维。释在中国通常称禅,禅即梵语的音译“禅那”是静虑之意,禅宗的核心思想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基本修行首要是静,通过平静的心态在日常实践中感悟真正的智慧,达到自觉、自由、自知。禅寺通常设立在坐北朝南有山有水的地方,而且是理智规划,比如种植什么植被、安排房屋功能、颜色搭配协调而显厚重等,这和道观、清真寺、教堂大体一致,并且室内外打扫的干干净净,摆放的井然有序,且一成不变,在那里明理念佛修身养性,这样的理智安排是美好的,逐渐形成特定习惯,演变为一种文化,文化也是习惯,这对文人修养提供积极的参照,人们对文人的普遍看法是“明窗净几洁无暇”,所以,文人画也是理智安排;儒家讲修身俟命,尊卑仁爱,平心静气,志气以为和,为文人提供了修养方式,所以,文人在平淡安静的生活下衣貌整洁素雅,言语安静舒缓,作画环境安静、干净、简洁,作画状态慢条斯理,不温不火,舒心清静;道家强调“整体论、机体论”的世界观,重视人的自由,阴阳互补,是以“清静为宗、虚无为体、柔弱为用”的一种“道”,这种“道”就是道教最根本的信仰。文人画的静恰恰源于清静,阴阳,即用笔用墨的快慢、干湿、刚柔、浓淡、用色的冷暖及边角构图呈现的聚散、多少,枯枝与茂叶的交错,使画面对比有度,不急不躁,稳中有序而显得和谐平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核心基本都是信主爱人,修心方式都是静。
宗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通宇宙的法则,是个体的修行方式,文人有机的借助宗教体现了其修养,其作品反映了静,所谓“至虚极守静笃“,也只有静才能理智,才能祛除贪嗔痴,心境才能至纯至美,而宗教的有机融合遂形成了中国文化独有的温和式特点。
三、文人的品格及其文人画。
人品是人在社会道德体制下处事的综合反映,通俗意义是处事公平或甘愿失去所呈现的品格,文人“吃亏是福”的高尚品格体现了君子之风。《礼记》囊括了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人品符合了其中的伦理道德。懂《礼记》便知礼,便达礼,这是中国文人都知晓的,也是深在骨髓的,《孝经》更突出的明确人的品格,说明构建文明的社会需要礼,一个知礼的人是博学洽闻的,受人尊敬的,令人羡慕的,反映在品格上是高尚的。中国几千年来秉承“谦谦君子”,“饱学之士”,“礼之用和为贵”来反映一个文人及其品格,即学必须有知识有文化,和是中和之道,是君子处事的公平之道。古人说“人品不高,落墨无法”,文人的权衡利弊反映在画上是整体设色的统一性、用色的轻淡、设墨的饱和、用笔强调中锋,落款均衡和谐,驰张有度,不激不厉,温文尔雅,反映出安静平和,自然而然的心境是高尚的,心境的坦然构成平淡潇散,遂成了文人画的最高境界,通常称逸品,诚然,“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所反映的文人相貌是温和、平淡、规整、内敛而不张扬,相反,品格不高,则会过分追求一方,使动物头大身子小且神态丑陋淫秽,房子东倒西歪,用色用墨突兀跳跃,画面狰狞怪诞,笔墨色彩肤浅急躁,显得轻浮张扬,甚至呈现残山剩水,落寞消极和苦闷悲惨的境界,使人秃废落寞,张扬和落寞与文人的平静极不协调,不协调就不公平,不公平也就不自然,不自然也就不美,也说明文人画的含蓄性,中国文化本身也是含蓄的文化,含蓄即是内敛,讲究“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音韵忌散涣”,内敛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过分张扬画品自然不高。文人是知礼,懂礼,用礼,小人无礼,是自私贪婪的,无所顾忌的,巧取豪夺的,是为社会所诟病,是违反社会伦理道德的。懂礼是中国社会检验人品格高低的标准。
四、文人及其文人画要守住底线,要创新。
传统文人的修养精神经过几千年的积累和实践检验证明是优秀的、传统中国画以写的方式表达意是独特的、传统中国画是集合了诗书画印,这些是底线。守住优秀文化的底线才有根基,才能传承有序,才能循序渐进,这不但是文脉也是责任。寻找出路是在原有基础上寻求形式上的改变和精神上的提升,这在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开始就开始了,当时的西方美术界也宣布他们的绘画已经死亡,只留下一些技术和形式,也为寻找出路而无奈,说明文化亟待融合,这是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但到底怎么融合这是文人要思考的。文人之文是以学为主,以总结归纳为要,是积极进取,是开放努力,是取长补短,是追求美好;文人之文是以文化为担当,为“天地立命,为往圣继绝学”。文人的追求反映到画作上是立竿见影的,只要心手合一,其蕴含的思想会真实的反映出来。新时代背景下的文化需要更新的形式和优秀思想,能将油画、中国画、水彩画、壁画的特点融为一体,注重中国画境界,强调中国画的写意性,形成宁静、干净、空灵、悠远、纯美、积极的特点是需要多么大得勇气和聪明的才智啊,这无论如何都是抛开张扬而在刻苦努力思变纠结的基础上形成的,文人画家王徵明做出了表率,这种中西合璧,取长补短的优势是绘画艺术发展的基本途径,为西方绘画的发展提供思路,也为中国画发展找到新路,更为世界艺术找到归属,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
结束语:文化代表了国家,文人是精神的象征,文人画是精神传递的方式。文人承担了更重的责任,只有积极进取才能不负文人。
(王徵明,男,副教授,创立水意画,主张“绘画当走向心灵深处”,作品积极纯美的境界得到社会广泛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