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了这八个关键词,你就真正理解了中国
今天每日精进我们分享一本非常经典的书:
1. 它的作者费孝通先生,是我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
2. 讲的是传统的中国农村;
3. 出版于1948年,距今已经整整70年;
4. 篇幅很短,才七万多字,很快能翻完;
猜到是哪本书了吗?没错,就是这本——《乡土中国》,作者:费孝通。
懂了这八个关键词,你就真正理解了中国读懂了农村,就理解了传统中国。因为农村社会,藏着中国的魂。虽然与70年前相比,今天的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有些东西,很难改变——你一定能在这本书里,看到你的家乡、亲朋好友和你自己的影子。
关键词一:乡土性
为什么传统中国人特别安土重迁,强调“落叶归根”?其实是中国社会的“乡土性”决定的。土地的特点,就是厚重、不易流动,依靠种地为生的人们,也就被固定在土地上,不会随意迁徙。就这样,每个村子各自形成了封闭的小系统,很少跟外界交流,甚至跟邻村都很少来往。也正是这种“乡土”的特性,一方面,让人趋于守旧,不爱跟外界交流,这方面的历史教训已经不在少数;另一方面,也使中国人特别注重家庭,挤着春运也要回家过年。
关键词二:熟人社会
为啥中国人会那么在意“人情”“面子”?因为乡土社会就是一个“熟人社会”。每个人都在同一块地方出生、成长、死去,互相熟悉,很少会接触到陌生人。跟亲近的家人、朋友讨论事情、解决问题,肯定不能只讲对错,还得考虑一个因素——情分。于是在传统社会的基层,明文的法律很难行得通,各种不成文的规矩反而更有效。找熟人、托关系之类的做法,就是熟人社会遗留下来的思维方式。
关键词三:差序格局
传统中国和西方的社会结构,存在很大不同。西方社会是“团体格局”:社会由一个个独立的团体构成,就像一捆捆柴,你要么是某个团体的成员,要么不是,团体成员之间相互平等。也因此,西方人说“我的家庭”时,意思很明白,说的就是夫妻和未成年的孩子。中国社会的结构,则呈现出“差序格局”。你的交往圈子,就像在水上丢块石头,形成的一圈圈往外推的同心圆水波纹。你自己处在正中心,离中心越近的人,跟你越亲近;越往外的人,跟你的关系越淡。很难说清这个圈子的外沿在哪里。当一个中国人说“携全家登门拜访”的时候,你并不能确定会来哪几个人。
关键词四:私人道德
在西方式的团体格局里,大家地位平等,也都承认同一套道德标准;可在中国式的差序格局里,道德标准就变得很模糊,会根据人际关系不同,有所变动:只有跟自己有关的事情,才是重要的事情;只有跟自己有关的人,才是重要的人。回想一下,当有人找你评理时,你是不是都会先问一句:“这事是谁干的,这人和你啥关系?”再举个几年前还挺普遍的例子:乡村的小河往往很脏,就是因为小河是“公家”的,所有人都觉得和自己无关,也就不会费事去维护它。正因如此,中国人总给人“缺乏公德”“爱占小便宜”这样的印象。
关键词五:男女有别
你有没有想过,明明农业社会需要大量劳动力,为什么传统中国还要搞“男女授受不亲”这一套呢?这是因为,乡土社会是一个为了生产和繁衍而存在的群体,需要的是纪律和秩序,而男女之间激动的感情,是个很大的不稳定因素,会破坏这种秩序,所以传统并不鼓励男女感情。乡土社会里,往往是男人一起劳动、女人一起做针线,男女之间接触很少,甚至夫妻间都没有太多交流。哪怕到了今天,中国人在感情上还是比较矜持保留,就是这种社会环境养成的性格。
关键词六:礼治秩序
为啥比起打官司,中国人更喜欢请人调解?这是“礼治”秩序留下的影响。所谓“礼”,就是被大家公认的一套行为规范。长老和教书先生会通过教育,让每个人都产生敬畏之情,遵守这套规范。旧小说里,我们常会看到县官审案,不问青红皂白,就把原告和被告各打五十大板。看起来很不合理,但其中的道理是:调解失败,闹到官司里,说明这两个人都听不进教化,当时的人觉得这是非常可耻的事情。
关键词七:长幼有序
中国人为什么会特别注重“长幼有序”“尊老敬贤”?因为乡土社会中,年龄就意味着智慧。在生活非常稳定的环境中,用经验往往可以解决大多数问题。生活得越久、经验越多,自然就会越受人尊敬。所以在古代中国,农村的管理不依赖官府,更多靠的是村里德高望重老人的生活经验,实现“无为而治”。
关键词八:血缘和地缘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为什么遇见同乡,总让我们倍感亲切?因为同乡,就是被放大了的血缘关系。传统社会靠血缘来维持,人们很少与外界往来,但是随着社会的变动,当人们不得不背井离乡时,同乡情谊就填补了血缘情感的空缺。也正是有了这层关系,出于稳妥,人们往往会倾向从事跟同乡一致的行业。著名的晋商、徽商,都是靠地缘划分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