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作品推荐婚姻育儿今日看点

第三只笼子

2017-03-03  本文已影响89人  姑苏淼淼

今天读了陈默的《当今城市孩子的7大 心理特征》一文。

陈默,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特聘 高级咨询师,上海心理学会基础教育专委会秘书长。

文中说的七大心理特征全是大白话,这一点我很欣赏,没有卖弄学识,整一些谁都看不懂的名词术语。

我逐一看过去,七大心理特征的概括,貌似全对。

第一,当今的孩子背负着沉重的情感负担。

陈默说,上海,六个大人爱一个孩子,将最好的给了孩子。孩子呢,是谁对他好,就想对谁报恩,十几岁时又发现无法报恩,无法达到亲人的期望值,于是产生焦虑,形成学习压力。

对作者的这个判断,我想说,是有好多孩子生活在糖罐子里,生活在家长的高期望值下,想用自己的优异的学习成绩报答亲人。因此有压力有焦虑感,那是屡见不鲜的。

六个大人的爱,不好吗?我们不一直在呼吁爱的教育嘛。

六个大人聚集的财力,让孩子心无旁骛去学习不好吗?可以进好学校,可以请名师辅导,可以周游列国开眼界,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那得有钱啊,没钱你寸步难行。

我说,最大的压力最大的焦虑其实在农村孩子那一边。

他要读书改变命运,进不了好学校,他有压力不?

他在课外找名师而不得,焦虑不?

他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无法实现,焦虑不?

他发现上海一套房,是他将来再蹦跶也无法实现的,他压力山大乎?

我相信陈默说的某些城市孩子的确有压力有焦虑感。

可请相信,承受不起爱承受不起期待值的孩子,毕竟少数。

不要拿少数当全部。

如果让留守儿童,农村孩子选择,他们愿意跟城市孩子换一换的,他们不怕背负沉重的情感。

实际上,大多数城市孩子正享受着史上最幸福的时光。

哪个年代的孩子没有压力?没有焦虑?只是压力的来源,焦虑的原因不尽相同而已。

现在城市孩子,早就不会有生存的压力了,对于他们来说,好好读书就是了。

如果觉得好好读书就是压力,如果说家人的爱、家长期望他学有所成就是压力,那么这孩子的心理也太脆弱了。

心里太脆弱是病,得治。

作者还说,我跟我儿子经常说的话是,“儿 子,咱们母子一场,彼此不要嫌弃,你不嫌 我,我不嫌你。”孩子没有这种重担,他才 能轻装往前走,他才不会有考试焦虑。现在 咱们国家有多少孩子因为在临考前焦虑不 堪,学习成绩才没有达到应该有的目标呀!”

你情意绵绵的说一句,儿 子,咱们母子一场,彼此不要嫌弃,你不嫌 我,我不嫌你,孩子就不会有考试焦虑了?

只要你生活在这个世界,你就有在乎的东西,有在乎的东西,当你面临那东西求之不得或者得而复失的时候,你的焦虑就来了。

你安慰一句,孩子对考试就无所谓吗,不在乎了?

鸡汤害死人。

我能对自己的儿子说,儿子,咱们父子一场,彼此不要嫌弃,你不嫌 我,我不嫌你,他就没有压力,不焦虑了?

天真了。

实际上,随着孩子长大,他的压力来源多种多样。

孩子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他有老师有同学,他有自己的认知。

他知道实现自己目标理想要学习,要好好学习。这是压力的一部分。

老师同学的价值判断也是他压力的一部分。

他还得跟自己的惰性作斗争,斗争不了呢?压力就来了。斗争后,努力了,成绩上不去,焦虑来了。这是又一部分压力。

压力并不全部是来自于情感负担。

你不干涉,你民主,你宽容,你无所谓,孩子就没压力不焦虑了?

陈默心里有理想国,那就是美国,她说,美国的学校不应试吗? 也应试的,人家的学习任务也很重,可是人 家的老师和家长不是我们这样的内心世界, 我们自己太脆弱、不够强大。

我们孩子承受不起压力的确是脆弱,不够强大,而说人家的老师和家长不是我们这样的内心世界,我没见识过不知道,那么美国的孩子呢?

他们在美国的世界里,就没有他们想达到的目标理想吗?当目标理想达不到时,他们不焦虑无压力?美国的孩子就甘心做蓝领,做传统产业工人?

那些铁了心支持特朗普的传统美国中产阶层,现在已经被边缘化的美国人,他们的内心世界又是什么样子?他们的子孙后代呢?他们从大人到小孩全部心理健康?全都心静如水,无怨无悔?

人,来到世上,当期望和现实发生矛盾时,谁也不能做到完全的淡定自如。

有压力克服压力顶住压力,才为正道。

第二,当今的孩子对话语权要求很高。

这一点毋庸置疑,我认同。

任何一个时代的孩子,他的话语权要求都很高。

只不过孩子是聪明的,他会敏感地知道他生活在什么环境里。

环境宽容度高,他要求越高。

环境宽容度不够,他的要求自然被压抑。

现在,让孩子话语权得到满足的同时,作为家长,还要为孩子正确认知的形成承担起应尽的责任。

家庭教育,家长专制是不好的,孩子说啥便是啥,也不好。

让孩子有机会有权利表达诉求,话语权被满足之后,作为负有家庭教育引导责任的家长,如何在对话交流中将孩子引向正确的航向,这一点太重要了。

目前,不是有没有满足孩子话语权的问题,而是满足了孩子的话语权之后,我们家长该如何应对。陈默是专家,类似陈默的专家也很多,他们告诉我们很多道理,比如尊重孩子啊,爱孩子啊,让孩子有话语权啊。可惜的是,他们基本不会告诉你尊重过后、爱了之后、民主对话之后该怎么办?

拿民主对话来说吧,孩子巴拉巴拉对你说一通,就完了?你想发表见解,孩子还不一定乐意听,此时怎么办,你尊重他的话语权了,孩子尊重你的话语权了吗?

即使双方都尊重了,孩子说完,你来说,你说完,孩子说,在彼此沟通中,如何协调观点,如何在发生分歧之时取得一致?

这些都不是简单的尊重孩子的话语权就能解决掉的。

很多孩子和成人一模一样,有了话语权一定要为自己谋福利。

孩子谋啥福利?

他要轻松啊。

看书没有打游戏轻松,做题没有玩电脑轻松,作文没有吃喝轻松。

孩子无论是否有话语权,都会和想让他看书、学习的家长产生矛盾。

不排除有孩子天生的勤奋、爱学习。

相当比例的孩子,看书学习需要你教育引导。

教育引导需要技巧需要方法,这个属于教育手段。现在稍微有点头脑的家长清晰地知道,给孩子好的教育就等于给孩子最可靠的财富。

但到底给了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家长之间差别巨大。

这个差别,主要是教育手段的差别。

学生淅喜欢看某作家的言情小说。

母亲买来若干本给孩子看。

尊重孩子的爱好,买书给孩子看,好事。

想手段更科学一点,那么,买书要甄别。

前几天,淅留言给我,说假期看了哪几本言情小说。

和她聊了聊,我劝她,不要紧盯着一类书籍去看。

我知道她喜欢的是某位作者的言情小说,有的可以看,有的不大适合她这个年龄阅读。

于是,我告诉她,我在网上淘宝了其它类型的好书,开学了跟我借,条件是,你得给我讲一讲书里说了啥。

她也给我开了条件,买的书一定得情节好看。

要想淅这样的孩子,能走在正确的阅读路上,必须要有好的教育引导手段,可不是尊重孩子的选择,买了书就可以了。从买书到甄别好书,再到把控正确的阅读方向,再到跟孩子交流阅读感受,从中了解孩子想法,随时调整完善阅读指导方法。

有好的教育手段,才有可能实现教育的目的。

没有好的教育手段,你唠叨、责骂、抱怨,你无为而治,静待花开,你爱,你深爱, 你大爱, 你尊重,你民主,只能越来越被动。

第三,当今的孩子知识面宽广。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在上海,有的孩子读初中的时候,已经走过半个地球了。老师在教室里面讲加拿 大,学生说,“我在加拿大待过很长时间, 老师你去过没有?”那么各位,这个书怎么 教?

我觉得这例子片面了。

去过加拿大,了解加拿大的一些方面,代表着那孩子知识面广?

有机会出去见识见识和真正的知识面广是两码事。

就拿那个孩子来说,他和加拿大人融为一体了?他日常交往的有多少加拿大土著,不谈别的,他的口语能力得到锻炼了没?

生活在加拿大,他一定了解加拿大社会、文化、历史、地理、习俗?

了解这些,他要花费多大的功夫,了解这些,那是一个深入学习系统学习的过程啊,不是说,你去过就了解了。

我出去转悠转悠,行走大半个世界,根本没有系统学习深入学习的时间嘛,知识面广也就无从谈起。

你没有读过万卷书,便跑出去逛世界了,至多你很熟悉国际航班、签证流程、外汇兑换、风土人情罢了。

和知识面广是风马牛不相及。

第四,当今的孩子都很善良。

废话。

不管什么时候的孩子,都善良。

第五,当今都市孩子现实感非常弱。

有道理。

林清玄在《秋声一片》一文里说,我们不能像在儿时的乡下,看到满地野花怒放,而嗅到春风的讯息;也不能在夜里的庭院,看挥扇乘凉的老人,感受到夏夜的乐趣;更不能在东北季风来临前,做最后一次出海的航行捕鱼,而知道秋季将尽。

他在文中还说,我们的祖先知道事物的实体、季节风云的变化、花草树木的生长,现在的我们反而失去了事物可见的实体,正是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话“明察秋毫,不见舆薪”。有许多年轻的孩子甚至不知道玫瑰、杜鹃什么时候开花,更不要说从声音里体会秋天的来临了。

王开岭在《我们拿什么送给孩子》一文里慨叹:不知何时起,森林已缓缓退出了童年生活视野,大地不再被绿色覆盖,刺眼的沙丘沦为大自然的尸布。就连我这代人,阅读半世纪前的文学时,对其自然描述都不胜惊讶,那些草木鸟虫的名称大部分我是不熟的,甚至闻所未闻。无疑,曾经再寻常不过的它们,已被滞留在了历史记忆中,成了自然馆的档案。未来的孩子,只能在封闭的展厅里,面对僵硬的标本,遥想逝去的年代了。

他还这样悲鸣:物质繁荣以大规模吞噬资源为代价,教育也随之变成了产品消费指南——远离自然物语和生命美学。不错,表面上“童话”越来越多,“卡通”越来越绚烂,但定睛便发现,它们中已闻不见草地的湿润、野卉的芬芳,更不见呦呦鹿鸣……

我欣喜地看到参加创新作文周周练的孩子们,在家长的带领下,漫步健身步道,畅谈历史古迹;游览苏博,与三千年文化零距离接触;调研诚品书店,感受创意文化魅力。

陈默在文中指出,当今都市孩子现实感非常弱也是教育的 结果。我们的孩子从小到大一切现实事务都 被替代了,他们只知道好好学习,而我们的 学校也没有提供给孩子处理事务的可能性, 除了学习和补课没有其他活动。

我的点子,让孩子们有机会在父母带领下,接触社会,参与生活,从小制作,到访谈父母,制作拓扑图,寻访古迹,调研书店,他们在创意获取素材的同时,磨练品质,接触现实,某种程度上改变了陈默所说的现实感弱的现状。

创意作文周周练还会继续下去,再往下继续,作为老师,需要更具有创意。

第六,当今的孩子对个性化生活要求非常高。

正确的废话。

哪个年代的孩子对个性化生活要求都非常高。

无非是能不能满足孩子的个性化要求。

饭都吃不饱的年代,再个性化的要求也只能放在心底。

吃穿不愁,不用为生存发愁了,才有个性化要求。

作者有一句话说的好,要为孩子个性化提供展示的平台。

可转瞬看她下面的一段话,我又觉得不好了。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有一个孩子跑到我这边,说他就是非要留长头发,穿花衣服,校服到门口就脱掉 了,结果教导主任跟他说,不剪头发就不 要来。后来我打电话给他班主任,我 说,“你知道吗?这个孩子的动漫知识,我 连做他的小学生都不配。你把一节班会课给 他,让他展现一下做好的PPT,我相信他从 此就会改变。”

专家是这样的啊?给他一个平台,展示一下他的动漫知识,就能改变他的所谓个性?

教育哪有这样的简单。

我们老师有时候也会如这位专家一样单纯,单纯是往好里说的,实际上就是犯傻。

说,如何如何用爱感动了顽劣不化的孩子,从此以后,孩子变好了。

类似于,童话里的,历经千难万险,王子和灰姑娘走到了一起,灰姑娘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那顽劣不化 的熊孩子之形成,可不是一日之功,在他顽劣不化的背后,家庭是最大的推手,你感动了他一时,能救得了他一世吗?你感动了他一时,能改变得了他的家庭?

感动过后呢?思想家卢梭说过,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王子和灰姑娘,出身不同,三观不同,发动机还要磨合才平顺,这样的两个人过日子,能不出现点波折?

话不能说死,说的绝对。

一个性化要求很高的新新人类,让他展现一下做好的PPT,我相信他从此就会改变,无异于痴人说梦。

普通资质的孩子,想让他在学习路上走的更远走的更好,远不是凭着爱,凭着感动,凭着专家的理论,就能一蹴而就的。

第七,当今的孩子活在“第三只笼 子”里。  

作者说的“第三只笼子”是这么一回事。

假设,有这样一 个笼子,让一个老鼠在笼子里,笼子外面装 一个门,如果老鼠不小心踩了一下这个门, 门打开以后有一个食物会进来,这个老鼠踩 一下,食物就进来,踩一下,食物就进来, 老鼠会怎么做呢?会一直踩。

如果第二只笼 子是这样的,老鼠踩一下,电击一下,踩一 下,电击一下,以老鼠的智力会怎么做呢? 不踩了。

如果“第三只笼子”我们是这样设计 的,它踩一下是食物,再踩一下是电击,老 鼠就不知道应该踩还是不踩,这个老鼠会在 里面纠结死。

作者说,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家长对他太好 了,就像食物;但同时给他压力,就像电击,孩子们如同老鼠在第三个笼子。

作者的譬喻非常形象非常有道理,所有家长值得深思,你是否顶着爱的名义给了孩子各种好,就像给老鼠食物一样,然后呢,过高的期望值,不肯放手,包办一切,见不得孩子暂时的失败,容不得孩子犯错,种种现象就像电击。

你我的孩子是不是正在第三只笼子里煎熬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