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真相书与书评心情随笔

《白鹿原》观后记之白孝文——人性的悲

2017-06-13  本文已影响163人  月光触水寒

       

    《白鹿原》这部经典文学作品中不乏悲剧。有时代的悲剧,在乱世之中无法对抗命运的小人物的悲剧,比如在国共战争中枉死的鹿兆海,满腔热血革命却被自己人排挤谋害的白灵,为人耿直磊落却屡遭困厄的白嘉轩;也有女人的悲剧,在封建礼教的约束下无法获得自由和尊严的女人的悲剧,比如一直被冷落却不能得到解脱的鹿兆鹏媳妇,妄想自由追求爱情和欲望却被人唾弃惨遭杀害的田小娥乃至名节不保羞愤自杀的小翠;还有爱情的悲剧,在风雨飘摇的年代难以厮守的爱情的悲剧,比如青梅竹马一枚铜钱为誓的白灵和兆海的爱情,志同道合却生离死别的兆鹏和白灵的爱情,乃至冒天下大不违也要在一起的黑娃与小娥的爱情。

      然而在最后结局似乎还不错,当了新中国一任县长的白孝文身上,我却看到了人性的无助、丑陋和悲凉。他貌似得到了他想要的,然而他却失去了更多,或者他从未得到过。他的心理渐渐阴暗扭曲,我却并不憎恶他,更多的是惋惜和可怜,故事里的孝白文从未真正的快乐,他道貌岸然,活在一张冰冷的面具后面。他只有在最落魄的时候,家破人亡的时候才看到了真实的自己,他在自暴自弃的悲惨境遇里看到了自己的软弱和孤独,他在尊严扫地的尴尬场景里唤醒了自己的羞耻和仇恨。再后来的孝文身上一直都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冷酷和让人窒息的阴郁气质,我想大约那应该可以算作是另外一个人了吧。

     白孝文的命运有一个明确的分水岭就是他与田小娥的奸情被揭发。


一、“分水岭”之前的白孝文

在学堂念书时候,黑娃眼中的白孝文是这样的:“看着孝文孝武的脸还是联想到庙里那尊神像旁边的小神童的脸,一副时刻准备着接受别人叩拜的正经相”。孝文从小受到父亲白嘉轩严格的家庭教育,和父亲一样从小就有一副“正经相”。在黑娃、兆鹏和孝文一起偷看了黑驴配驹被先生打手心的时候,年龄最小的孝文也没有招认实话,致使“黑娃因此佩服孝文也是个硬头货”。孝文内心有倔强的一面,但他的行为端正,老实本分,严格遵守父亲或者是白家祖传的道德要求。在这样的孝文身上,白嘉轩早早看到了他做族长的潜质并寄予厚望,父亲眼中的他“神态端庄,对一切人都彬彬有礼,不苟言笑,绝无放荡不羁的举止言语”,“但孝文比孝武更机敏,外表上更持重,处事更显练达。”

在鹿家两个儿子都进省城上新学堂的时候,孝文孝武按照父亲的意思辍学回家。孝文“穿着旧衣服每天三晌跟鹿三到地里去学务庄稼,一身土一脸汗从不见叫苦叫累。”孝文看到同学去上新学堂的时候是心动的,然而他和弟弟习惯性地顺从父亲的安排,从来都不敢也没有忤逆。

随后,白孝文娶了大她三岁的第一任妻子,并得到了她的性启蒙从而一发不可收拾。随之他们的频繁房事就被他的奶奶和父亲叫停。

在孝文被父亲一手安排的生活当中,一直贯穿着两个字叫约束,这个约束是完全按照父亲的意愿设置的,强势而守旧的白嘉轩只想重新复制一个自己,然后出任族长,传承家业。白孝文能做的只有顺从,不敢违抗甚至不敢质疑。这个阶段我相信孝文不能算是快乐的,相较于兆鹏、兆海、白灵乃至黑娃,他从来没有真正的疯过,放纵过,从来没有自由过甚至叛逆过,从来没有真正的活过。他的生活里从来没有自己,他在父亲的意愿里变成了他“应该”长成的样子。

书中是这样描写的:“他比老族长文墨深奥看事看人更加尖锐,在族人中的威信威望如同刚刚出山的太阳”,“他不摸牌九不掷色子,连十分普及的纠方狼吃娃媳妇跳井下棋等乡村游戏也不染指,唯一的娱乐形式就是看戏。”他按照父亲的旨意活出了一个圣贤的模样,他压抑欲望,缺少兴趣,过着小心谨慎却枯燥无味的生活。直到看戏这个唯一的娱乐形式最终成为毁灭他的缺口。

二、白孝文的堕落

长期压抑克制的白孝文在面对“婊子”田小娥的纠缠时是理智的。他“猛地转过身又走进破砖窑的门洞,抡开胳膊抽了田小娥一记耳光。”但是在美丽性感的田小娥赤裸裸的挑逗下,“他被强烈的欲望和无法摆脱的恐惧交织得十分痛苦。”在他终于沦陷之后,生理上却无法克服不举的窘境。虽然他没有享受到情爱的欢愉,他的脑海里却挥之不去的是那个失节女子的身体,乃至他觉得“相比之下,自己那个婆娘简直就是一堆粗糙无味的豆腐渣了。”

谨慎克制的白孝文在这件事上并没有做到谨慎克制,他开始流连于田小娥的住所,他开始沉迷于另一个女人的怀抱,他冒着极大的风险私会田小娥,恐惧内疚的纠结情绪致使他在田小娥的面前始终没有得到正常的鱼水之欢。

这个时候的白孝文是无法对抗欲望侥幸背叛父亲期望的白孝文,原始的欲望终于让他走下神坛,落入凡间,成了一个“有污点”人。

直到风言风语传到父亲的耳朵,他被父亲堵在田小娥的房里,父亲一气之下晕倒的时候,他觉得“他除了死再无路途可走,已经没有力量活到天明。”此刻我对白孝文是心疼的,一个家教森严的孩子犯了禁忌,可能除了死并不能想出什么别的出路来解脱自己吧。孝文的恐惧和无助无以复加,没有人宽恕,没有人原谅,他面对的只有接踵而至的打击。

他首先被父亲在全体乡人的面前施以重刑,导致他“脸上没皮儿了”。他的位置迅速被弟弟孝武顶上,父亲与他分家预示着父亲已经彻底将他抛弃。至于这个时候的白孝文是多么沮丧和悲伤,作者没有给予太多的笔墨,只是写道“白孝文的脸面被药布包扎着不露真相,只是点头,伸出结着血痂的右手在契约上按下了指印。”读者看不到他的脸,却也不忍看到他的脸,不忍看到他那么落寞,那么孤立无援,那么悔恨悲伤。

如果这个时候白嘉轩能原谅他,惩戒之后再伸出手接纳他,相信他会感激并且悔改。然而他的父亲宁可一而再再而三地原谅当土匪的黑娃,却对这个让他失望透顶的亲生儿子没有一丝怜悯。他对孝文的抛弃不只是形式上,更是从精神上把他生生的推开,带着嫌弃和责备,心如铁石。或许从这个时候孝文心里的委屈就开始渐渐萌发出恨意了吧。

接下来父亲白嘉轩的行为就进一步将他推远:饥馑灾年,孝文家里青黄不接的时候,他“硬着头皮走进上房东屋”向父亲借粮,结果白嘉轩的态度是:“你就甭开这个口!”从而引发了孝文第一次报复性的行为——“孝文向父亲借粮伤脸后就把两亩水地卖掉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卖地是万不得已动了祖业根本的大事,尤其是稀缺的水地。结果果然达到了报复父亲的效果——“父亲手中的拐杖抽击到他的脸上,继之又砸到他的大腿上。白孝文却感到一种报复的舒畅,从地上缓缓悠悠爬起来走进屋去”。

之后的白孝文破罐子破摔,明目张胆地跟田小娥厮混在一起,还开始沾染大烟,直到卖光了所有父亲分给他的地,背上了名副其实的败家子的头衔。白孝文这个时候心灰意冷,无所顾忌,去掉了紧张焦虑的情绪,在田小娥身上终于能够得心应手了。他的解释是“过去要脸就是那个怪样子,而今不要脸了就是这个样子,不要脸了就像个男人的样子了。”他堕落了,却也终于真实了,真实地面对自己压抑的欲望,也真实地面对了自己的软弱和不堪。因为他不用再装出一副一本正经道德高尚的样子,离开了父亲的约束,他终于可以活得丑了,活得不要脸了。他内心的压抑和叛逆终于得到了一次彻彻底底毁灭性的释放。他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未尝不是白嘉轩步步紧逼使他终于崩溃的结果。

及至他变得家徒四壁,“屋里只剩下炕上的两条被子和炕下脚地上的一条长凳”,及至他的妻子终于饿死,及至他自己沦落街头要饭,受尽白眼,甚至险些成为被野狗啃食的尸体。他从神坛上走下来,走进了尘埃里。

当孝武得知他快要饿死的时候劝他回家,他强硬拒绝,他说“抢舍饭好!比讨饭好比回家吃你一碗饭都好!”在快要饿死的孝文心中郁结着多么深的怨恨和愤怒,是对他父亲的冷酷无情,也是对他白家的所谓仁义道德。

三、孝文命运的第二个转折

始作俑者鹿子霖在满足了他羞辱白家的阴暗目的之后,终于不失时机地做了一次好人,推荐孝文进了县保安队,孝文在彻底领悟世态炎凉,彻底领受到“堕落者的羞耻”之后,生活再度步入正常轨迹。只是经历了这些变故的白孝文已经不可能再是那个老实本分,道德楷模的白孝文。之后的故事里很少再提及孝文的心理状态和情绪。正如白孝文的性格变化一样,他的情绪深深地隐藏起来,他变得阴狠而有城府,他的脸上已经不会再有他真实情绪的反映。

其中有三件明显的事例:

第一,在白鹿书院抓捕鹿兆鹏失手。他在对一个孩提时的伙伴没有丝毫手软,在鹿兆鹏逃脱后,他只是感到遗憾。乃至他和他的妹妹白灵提到此事,都不无遗憾地说“碍着大姑父的面子我不好出手,小子又跑了算是命大……”这句“不好出手”也让同样参加共产党的妹妹白灵不寒而栗。

第二,在兆鹏和黑娃劝他起义的时刻,他经过利弊分析,做出了接受起义的决定,他去劝说张团长的时候,张团长的回应是:“你们要起事,我不阻挡。看在多年的交情上,让我归还故乡解甲务农。”这时候同去的“焦振国还没说上一句话,白孝文的枪声已经响了,正集中张团长的左胸。张团长猛然弯了腰,双手捂住胸口,好久才仰起头来紧紧盯着白孝文。白孝文对着张团长又射了一枪”。由此,白孝文的冷酷无情已淋漓纸上。

第三,他自作主张为自己请功而不谈及一同起义的兄弟;他陷害跟他一起读书,一起在保安团共事后来又一起起义的黑娃,罗织罪名将其逮捕并且不由分说地将他处死,即便他的父亲出面求他,他也只是摆出了“轻淡的态度”。焦振国在新中国成立后选择不跟白孝文共事而是回家种地,他的原因就是“我总怯着孝文补打到团长脸上的那一枪。”然而黑娃却仍然蒙在鼓里,直到被孝文暗算。


总结三个阶段的白孝文:第一个阶段,时时谨慎,处处本分,活在父亲的条条框框一丝不苟。第二个阶段,自暴自弃,肆意放纵,在命运的泥淖里打滚。第三个阶段,冷酷无情,虚伪奸诈,道貌岸然的面具后面只剩一个扭曲丑陋的灵魂。

第一个阶段的孝文我不喜欢,因为他不真实,不亲近。第三个阶段的孝文让我害怕,他不露声色,却包藏祸心,表面上恢复了白家的颜面,却彻底变成一个卑劣狠毒的人。只有第二个阶段的孝文是让我心疼的,他满腔委屈,满腔怨恨,他讨厌自己,放弃自己。读者看到他所有的软弱和无助,崩溃和挣扎。

我相信每个人都有值得被原谅的资格,孝文活在不能犯错不敢犯错的人生里,他犯了错没有得到应有的原谅,只得到了抛弃和唾弃。每个人的人性当中都有阴暗的一面,当我们生活得阳光快乐,阴暗的那个自己就在黑暗里沉睡。当真实的自己一直被压抑,消极的情绪逐渐积累,才有可能终于激活人性中的魔鬼,让阴暗的那个自己走向全面的主导。

最后我想说,白嘉轩可能从来没有觉得他对孝文做错了什么,他仍然自信孝文最终成为县长是由于他合乎礼法的管教或者归结于白氏家族良好的门风,殊不知那个本来可能美好得多的白孝文早已被他亲手毁掉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