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A学习力」《故事课1》No.10,撸啦啦
拆页十二
来自《第九课 史上第二厉害的故事心法》
P168
《宁静祈祷文》
年轻时,我最喜欢的一段话是一段祈祷文。
它是这么说的:
“主啊,请赐给我平静,让我去接受那些不能改变的事。
“主啊,请赐给我勇敢,让我可以去改变那些可以改变的事。”
“主啊,最后请赐给我智慧,让我可以去分辨这两者之间的差别。”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那个最动荡的年代,美国著名神学家尼布尔写下的《宁静祈祷文》,传遍全世界,变成二十世纪最著名也最经典的祈祷文。
这段《宁静祈祷文》就是史上第二厉害的故事心法的最佳模板。
仅仅三句话,一层又一层再一层地往上叠加,先是内在的平静,然后是外在的勇敢,最后“智慧”这句话一出,立刻统合了前两者,“可以改变的事”和“不能改变的事”,也就是所有的事都被包含其中。
一句话就让整个人的内在宇宙,全都燃烧,灿亮了起来。
《拯救大兵瑞恩》
这一堂故事课的主轴就是“宁静祈祷文”里的“智慧”。
智慧的故事很多,这一堂课要谈的不是那种脑袋灯泡突然一亮,就冒出一个好点子的小聪明,而是像上面的祈祷文一样,先用理性和感性一步一步把故事慢慢垫高,当高到不能再高时,最后再用“智慧”来统合、收尾的那种故事。
这样的故事,我把它称为“史上第二厉害的故事”。
举个例子,美国知名导演斯皮尔伯格的经典名作《拯救大兵瑞恩》。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有位母亲的四个儿子都上了战场,然而不幸的是,其中三个接连战死于世界各地的战场,这个可怜的母亲将一次收到三封儿子的“死亡通知书”。
为了给这个可怜的母亲留下最后一线希望,美国国防部希望派出八人小组来抢救最后一个儿子,四兄弟里面的老幺瑞恩,这就是片名的由来。
拥有最后决定权的是马歇尔将军,然而他面临了两个力量的拉扯,一边是感性的派兵援救,一边是理性的反对救援。
站在感性一方的是个断了一只手臂的上校,他支持派兵救援,因为就是他把三封“死亡通知书”送到马歇尔将军那里的。此外,他的断臂也暗示了观众,他是个从战场上捡回一命的人,深刻理解战争的残酷,是个拥有同理心的代表人物。
至于站在理性一方的是个满头白发的参谋,他反对派兵,理由是这样的——当断臂上校说“小儿子空降到纽夫维附近,深入敌区”时,白发参谋立刻反驳:“我们不知道他空降到哪里,据报101部队四分五散,空降到错误的地点,就算他没死,也不知道在哪里,很可能早已阵亡,要是我们派出搜救小组,他们得闯过德国火力范围,一定也会阵亡。”
满头白发,实际年龄却不老的参谋,是个用头脑思考、理性判断的人,他善于分析,讲的话非常有道理,但却不带一丝感情。
一边是理性的白发参谋,一边是感性的断臂上校,他们两位都有各自的立场,也有各自的道理,马歇尔将军该怎么决定呢?
此刻,马歇尔将军面临了两难的抉择,然而抉择并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该如何让理性与感性两方人马都能被说服,这就需要智慧了。马歇尔将军听完双方的分析之后,没有直接下决定,而是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打开抽屉,拿出一本《圣经》,里面夹着一封信。
为什么把信夹在《圣经》里?
《圣经》讲的是信、望、爱,而爱更是其中最重要的美德,因此这封夹在“爱”里的信,正是将军的信念。
马歇尔将军念信里的内容给理性与感性的两方听:“我有一封信,很久以前写给波士顿的毕太太,请听我读:女士,陆军部把麻省军务局局长一封信转交给我,您有四个儿子,都在战场上壮烈牺牲,您受到这么大的打击,我再怎么安慰也无济于事,不过我必须在此向您致谢……”
念到这里,将军放下信,但嘴边没有停,继续往下念,这代表什么?代表他早就背下来了,永远留在心底。
什么东西值得背下来,留在心底?答案是信念。马歇尔将军继续念道:“他们是为了拯救合众国而死,希望天父能安抚您的悲痛,让您留下爱子美好的记忆,以及他们为自由而战的骄傲。”
信的最后署名是“亚伯拉罕·林肯”。
哇,原来这封信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总统林肯写给一位死了四个孩子的悲痛母亲的信。
将军的信一念完,这时连最理性、坚决不派兵的白发参谋,都只能点头,连他也被说服了。
因为马歇尔将军的信念是——他不会让这样的悲剧,再一次发生。
将军最后扫了一眼众人,但这次不再问大家的意见,而是坚决地说:“那孩子还活着,派人去找到他,然后让他远离战场。”
注意到了没有,将军用的是肯定句,不容众人反驳的肯定句。
严格来说,“那孩子还活着”这句话明显不合理,因为按照白发参谋的说法,瑞恩大兵生死未卜,但将军却肯定地说“那孩子还活着”。
如果要合理,将军应该说:“那孩子可能活着、可能死去,但不管如何,去救他,让他远离战场。”
有没有察觉到,将军的话一旦合理,力量全都消失了。
因为唯有相信那个孩子还活着,他才有活下来的机会。
“那孩子还活着”,不合理的一句话,让将军不仅有了威严,也同时有了信念。
一封夹在《圣经》里的信,再加上结尾亚伯拉罕·林肯的署名,强而有力地塑造了将军的坚强意志,以及爱的信念。
这种先说理性和感性,最后再用智慧来统合的故事,就是我认为世界上第二厉害的故事。
「I,重述知识」
世界上第二厉害的故事,关键要素有哪些?
要素有两个:
1、相互冲突的观点
2、拔高之后用智慧来统合两个观点
怎么找到更高的、能统合两个观点的智慧很难。
「A2,规划运用」
如果你是拆书帮会员,请为你分舵写一个世界上第二厉害的故事,号召大家响应你,参加分舵。
如果你不是拆书帮会员,那么请你选择一个组织或者一个项目,写一个世界上第二厉害的故事,号召大家支持或者加入。
先找到两个要素:
两个相互冲突的观点——成为分舵会员,不成为分舵会员
拔高之后的智慧——不管是不是成为会员,我们的根本目标是学习和成长。如果成为会员能让我们更好的学习、更快的成长,何乐而不为呢?
再来写个故事:
有一天我收到两条微信,一条信息说:啦啦,我知道你是三级拆书家,我也想成为拆书家,有人陪着一起学习,我觉得对我来说是一件特别高兴的事儿。你能给我说说怎么加入拆书帮吗?
另一条信息说:长老,虽然我知道你是拆书家,但是有个想法想跟您探讨一下。我也关注一段时间拆书帮了,也参加了线下的活动,但是我一直想着,学习是一个人的事儿,我觉得我好想也不需要别人督促,再说,参加会员还需要缴费。也想听听你的想法。
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观点,一个人说,想加入、有寄托、有陪伴。另一个人说,没必要,我自己学习也挺好的。
确实,每个人看法不同,如果都相同的话,可能都做了相同的选择,要么拆书帮会员多到爆炸,要么0会员,帮主光杆裸奔。
我想了想怎么回复,最后回了两个人相同的信息,我说:
很高兴收到你的信息,我也很愿意跟你聊聊加入拆书帮成为会员的事儿。其实说到底,加入还是不加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知道自己在做什么,需要做什么。(先认可)
我能感觉到,你是热爱学习、追求成长的,这很好。拆书帮也欢迎所有热爱学习的人,不管你加入还是不加入,我们都一直在。现在加入,现在欢迎,未来加入,未来我们也欢迎。(鼓励,摆明态度)
拆书帮是师徒制的组织,新人进来有老人陪着,答疑解惑、陪伴赋能。一个人学习有一个人的欢乐,一群人能互相督促、互相鼓励,也是极大的快乐。这快乐不同,看你怎么选择。(提出陪伴赋能,选择权交给对方)
故事讲完了,如果是你会怎么选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