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 第六部分:公路理论——“管理高手”是怎样炼成的?
文│奇点 [原创]
管理高手是怎样炼成的?在公元前200年左右,我们的祖先开始兴建万里长城,动用人力几十万,历时100年。东起河北省的山海关,西止甘肃省的嘉峪关,横跨七个省、市、自治区,蜿蜒于崇山峻岭之中,长达6700公里。
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古埃及人建成了大金字塔,共耗用万斤重的大石块就达230多万块,动用10万人干了20年。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疑问,被称为世界奇迹的万里长城和埃及金字塔是如何建成的?在科学技术和建筑手段如此发达的今天都被认为是无法想象的事情。那么,在公元前200年我们中国的祖先和更远的公元前5000年古埃及人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万里长城,这样浩大的工程,历时百年,几十万人如何组织?答案是靠“管理”。万里长城不仅是古代中国人民留给世界的一个奇迹,也是古代中国人民最好的管理实践。
大金字塔,这样复杂的工程,谁来吩咐每个人该干什么?谁来保证在工地上有足够的石料让每个人都有活干?如何把上万块万斤巨石运到一百多米的高空?答案也是靠“管理”。不管当时人们怎么称呼“管理”,得有人计划要做什么,得有人组织、指挥和协调人和材料去做这件事,以及采取哪些控制措施来保证每件事情按计划进行。
管理思想和理论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世界上有了人类那个时候,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管理思想和理论也逐步发展起来。到今天为止,管理已经成为了一门比较完善的学科,每天都跟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不仅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品质,也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和国际社会的走向。
管理是一门纷繁复杂的学科,我无法通过一篇文章来梳理管理学的脉络和知识体系,一个是因为它太专业也太庞杂,另外,一般人也确实达不到这样的水平和高度。在此,我只想通过我的理解和实践的体会,把“管理”通俗易懂地呈现给你,让你对“管理”有一个微观的体会和中观的把握。
“不抽象就看不到本质,不还原就看不到真相!”这是罗振宇老师在《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中讲到的一句话,我非常喜欢。我认为这就是理论的精髓。我把“管理”这件比较复杂的事情抽象成了一个通俗的理论——公路理论,来帮你理解和把握一下管理的本质和真相!
那什么是“公路理论”呢?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尤其是开车的人对公路的设计原理理解得会更加深刻。
什么是公路?百度百科的定义是:公路是指联接城市、乡村和工矿基地之间,主要供汽车行驶并具备一定技术标准和设施的道路。公路一共包含了四种要素:人、车、路、环境。人,包括驾驶人、行人和乘客;车,包括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路,包括公路、城市道路、出入口道路及相关设施;环境,包括路外的景观、管理设施和气象条件。在这四个要素中,人的因素是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最关键因素。驾驶人是系统的理解者和指令的发出者及操作者,是系统的核心,其他因素必须通过人,才能起作用。四要素协调运作才能实现道路交通系统的安全性要求。
那么,在人、车、路和环境如此复杂的条件下,公路是如何顺畅运转的呢?
为什么有的城市交通顺畅,而有的城市又被称作“堵城”呢?这背后蕴含的就是“管理”的科学。
接下来我就把这几个核心要素、公路的构成及功能做一个“管理”的类比。
作为一条公路,首先它起到的是纽带和连接的作用。它就相当于一个企业与企业内外部的机构或部门的连接一样。
那么,人如何从一个地点到达另一个地点呢?或步行或驾车(含乘车),人和车辆要沿着标线和道路指示牌前进或行驶,道路标线和指示牌就是管理流程和流程节点。它能指导你沿着哪条路线到达目的地,直行还是转弯变道,都要按照道路标线行驶,不可越线或错线行车。
公路上除了标线和指示牌,还有什么呢?红绿灯系统。先有道路,后有交规。交规告诉你,红灯停,绿灯行,黄灯等。人过马路要看红绿灯并走人行横道。车到路口要看红绿灯并注意礼让行人。道路创造价值,但交规让道路更高效,也就是流程创造价值,管理制度能够保障流程顺畅有效执行。没有制度保障,流程就很难执行到位。这就是法治——依靠制度和流程来管理。
公路上除了红绿灯还有交通警察。在正常情况下,红绿灯是可以高效地管理好交通的,但是,在出现突发事件时,则需要灵活机动的交警来快速解决问题。这个交警就是管理者,管理者是处理突发事件的,是现场指挥的。尤其是基层管理者,每天都要跟具体的事务性工作打交道,处理的更多的是这种突发性的事件。那么,中高层管理者干什么呢?他们负责规划道路,设计路线,制定交规,以保障大家顺畅出行、安全出行。当然,如果出现重大交通事故,也要层层报备,甚至各级主管部门的中高层管理者也要出面处理和协调。
为什么有人能管几万人,有人只能管几十人?万人CEO与几十个人的CEO能力不会差千万倍,关键区别是亲自管还是制度管。创业时,流程越多,效率越低。但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要配合不同的管理手段,就要做到“人治”和“法治”相结合。
除了交警,还有摄像头(含安全探头)和测速仪等监控设备,为什么交警不在现场的时候,你也不敢闯红灯,不敢超速,那是因为交通部门还安排了无数双“电子眼”在时刻监督着你,这就是相当于企业的监控系统。企业管理者不可能一直盯着员工工作,而是靠设计一整套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来让员工自动自发地按照公司的要求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里面可能运用绩效考核手段和360°环评方法,甚至有很多企业在考核员工的价值观。如果再配合上信息化系统就会更加高效,可以利用技术手段记录员工的每一个工作的过程和节点,通过分析报告来评估每个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状态,这在流水线作业的制造企业里比较常见。360°环评是让你的上级、下级、同事等上下左右了解你的人都对你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以全面了解你在无人监督状态下的工作表现。
依靠交规和监控系统,也不能完全保障安全出行,还要对出行人进行价值观等安全教育,这才是管理的极致手段——文化统治。让员工从心底里认同你的战略、你的方向,从而认可你们共同的未来。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中有一句台词火了:“北京第三区交通委提醒您: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这种价值观式的牵引,能时时刻刻提醒行车人即使在没有监控系统的情况下,也要规范行驶。即使你家里有矿,不怕被扣分罚钱,还有亲人的等待。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类又发明了导航系统。我认为导航是非常伟大的发明,它比过去看地图行驶要提高无数倍的效率,尤其是去一个陌生的地点。有很多地方,地图是根本无法呈现的,现在,只要是卫星和移动网络可以覆盖的角落,导航都可以领着你到达。这就是管理的“傻瓜系统”。在企业管理中,也就是不管你原来是否做过这个工作,只要按照系统的指示走,人人都会做,而且会做得很标准。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还能保证工作质量。这就是“系统”的力量。所以,科学的管理还要建立系统。
那系统又是由谁建立的呢?答案是人。这里的人是卓越的人、优秀的人。就是卓越的人依靠一套系统带领很多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管理就是“管人”和“理事”,这就是管理的真相。归根结底,管理就是一门和人打交道的科学,因为所有的事儿都是由人做出来的。
人具有主观性,可以引导、教化;事具有客观性,可以规范、统一。而沟通和处理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不妨将(事)任务导向和(人)人际导向相结合。
一、理事——任务导向。
讲究程序、查核、管控及细节;根据管理理论,我概括为五个字:计(计划)→组(组织)→指(指挥)→协(协调)→控(控制)。这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改进的PDCA循环上升的过程。把握好了这五个字,就能把握住“理事”这个真相了。那么,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过程如何能够管理到位呢?答案:系统。就是依靠搭建一套管理系统并设计一套清单等落地工具来解决管理问题。系统简单理解就是制度和流程,如果能够配合信息技术手段以及人工智能,那么这个系统就能更加高效。除此之外,还要开展“清单革命”。
《清单革命》的作者葛文德认为,人类的错误分为两类:一类是“无知之错”——没有掌握正确知识而犯下的错误;一类是“无能之错”——掌握了知识,但没有正确使用而犯下的错误。“无知之错”需要提升专业能力才能弥补,而避免“无能之错”依靠工具就可以做到,这个工具就是“清单”,我在管理实践中就一直在运作“卡单式”管理模式。
卡:流程设计,含管理思想和制度设计。卡式设计,能够使不熟悉业务的员工按部就班地很快接手新的工作,也能监督老员工认真履行流程的职责。在下一个流程节点上的人员要检查上一个流程节点的执行情况,责任人是否履行了职责,通过流程卡就很容易监督到位。这个卡,对于小微企业,信息化不完善的就可以直接在线下流转,对于信息化比较完善的企业就直接在线上传递给下一个流程执行人员。
单:质量保障,通过开展“清单革命”,保障每个流程都能够落地。在相关节点上,“单”要跟随“卡”一同流转,在下一个节点上把关的人员要确认“单”是否齐全,相关责任人是否按照“单”的质量要求来执行。比如:在出版研发流程中,我发明了研发管理的“两卡四单”;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我发明了“五环”卡单式管理。
总之,“卡单式”管理是一种落地系统管理思想的有效手段。
二、管人——人际导向。
关注交流、支持、沟通和情感;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我也概括为五个字:引(吸引)→选(选人)→育(培养)→用(任用)→留(留人),标准教科书也有的概括为:选、用、育、留、退。我更加注重起点,我认为入口才是人才选拔的关键,除非企业经营出现异常,否则,我们都希望把人才留住,一起走下去。
引,一般企业为招,但是现在,随着人力成本上涨,人才市场竞争激烈,很多城市都开展了“抢人大战”,都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人才来就业和生活。这就是“引”。所以,我认为应该首先栽下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把企业的平台和机制打造好、宣传好,才能真正吸引人才到你的企业中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后面的选、育、用、留,因为这里不是人力资源专题,我无法分别展开。但是,所有的环节都离不开一个核心就是“沟通”,管理问题70%是沟通的问题,那靠什么沟通?不是靠嘴去沟通,而是靠“机制”。所以,“理事”凭系统,“管人”靠机制。
那什么是“机制”?机制一词源于希腊文,原意是机器的构造和运作原理,是一套驱动组织有序运行的程序。机制是事物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内在机理。
最朴素的机制就是“活的游戏规则”,真正的机制,是隐含在人们每天发生着的、鲜活的、生动的行为背后的逻辑。机制不等于文字,文字只是机制的表达形式,不能把一堆“死的文字”当作机制。因为机制能否起作用,并不在于其文字是怎么写的,而是取决于各个利益相关方相互博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所达成的一种动态平衡。简单来理解,能让人动起来的规则就叫机制。
对于企业来说,机制就是让员工像发动机一样运转起来的特殊制度。机制的运作原理就是要尊重人性、顺从民意,让每个人为自己的目标而奋斗。不要逆人性,要顺性而为。要做好人的管理,首先就是要实现机制驱动,就是要打造“三力”,即能力、动力和定力。
管理的本质就是要激发善意,就是要让员工做到“三尽”,即尽力、尽心和尽智。
传统管理学是如何去管,如何管好。新型管理学是如何“不管”,如何从“他管”到“自管”,最后到“不管”。做到“无为而治”,这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
如何实现“无为而治”?根本的就是要找到正确的经营逻辑或模式,就是设计“三分”机制:分地、分权和分钱。为员工打通三条通道,即升官通道、发财通道和养老通道。让员工为自己的目标而奋斗,顺带实现企业的目标。
把握好了“理事”和“管人”的本质,了解了管理的真相,我想,你应该就离“管理高手”不远了。
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
方法的科学。管理学是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产生的,它的目的是:研究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通过合理的组织和配置人、财、物等因素,提高生产力的水平。其中的“机制”和“系统”是管理的核心,是提高生产力水平的标志。因为“系统”是生产工具,而“机制”是生产关系,二者合一,就是高效的生产力。
分割线不代表结束,这是缘分的开始,也是另一个故事的开始。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请帮我按个喜欢和收藏,如果你想长期获得有关个人成长和认知体系构建的方法和策略,请点我的关注,以方便我们进一步交流心得体会。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