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小驿研究僧的生活

读书笔记《撒哈拉不哭:三毛传》:一个传奇的女性,一种别样的人生境

2018-10-30  本文已影响636人  柚孑君

   我们总是诉说着无奈,诉说着在现实面前灵魂的不堪动荡。我们总是编撰着理由,认为所有的行为都是在给生活一个出口。我们总是回避着期待,心想着无欲无求才是人生最大的追逐。于是我们抛下了梦想,丢弃了行囊,却也失去了真正的方向。虽说流浪是她的天赋,但她却始终铭记着内心的渴望。三毛好似一片云,看似去留无意却有着自己的方向,看似时卷时舒却又是其心之所向。

    一、流浪是在血液中的

    三毛的祖父陈宗绪,在十四岁时,从浙江舟山定海县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陈家村,只身北上。他的行囊里只有一床棉被,几件薄衫。历经时间洗礼岁月打磨,他从一个小学徒走向了坐拥数项产业的大富商,其间辛苦用任何语言描述都显得苍白。建医院、盖学校,修桥铺路。最终在庙里安度余生。

  半生的流浪是流淌在她血液中的,就像他的祖父那样,这种流浪是自愿的也是激情澎湃的。

    二、坟场成为她的游乐场

   她在坟场萧瑟的阴风里玩泥巴,她的世界里没有鹤唳风声,没有哀鸿遍野,没有畏缩恐惧,她只是专注,仿佛这是她的一方净土,而手中的泥巴是她的一番宏图伟业。她在那里呆至天黑,直到母亲来寻她,回家路上三毛对母亲说,他们和我说话了。母亲被吓得打了一个冷战,问三毛是否知道这是什么地方。三毛抬头镇定地说,“哦,有很多死去的人都在这里呢”。纵观她的一生,也似乎从未有过恐惧,她是连死亡都可以直面的人,又有何事会比死亡更令人恐惧呢。

   恐惧是什么?害怕是什么?鬼魂又是什么?她不追究,却又好像在深究,这是一个不一样的传奇女性。

    三、三毛的特异功能

    在三毛大约五岁时,她和父亲到机场接一位老友,客从日本来,故友重逢,握手寒暄,但一旁的三毛却若有所思,她悄悄告诉父亲,这位远道而来的叔叔,家中刚死了人。陈嗣庆听后,急忙攥住三毛的手,示意她莫要胡说。客至家中,言谈之间显得黯然神伤,说到几个月前,他的儿子不幸夭折。陈嗣庆猛然想起三毛的话,惊得一身寒战。

    对于一个无神论者来说,这种情景只应该在小说中出现。看到这样的三毛,我想她是把自己活在了小说里吧,说到底这不是什么特异功能,不过是她更善于观察或者是与生俱来的敏感吧!

    四、三毛这个笔名的来历

    陈懋平(三毛的原名)的笔名就来自童年品读的《三毛流浪记》。那时的她还是目不识丁的小三毛,因为全书没有文字均是以图会意,她多多少少能看懂一些情节。在那个满目疮痍人人自危的年代,一个孤苦的孩童不得不踏上流浪的路途,生存在兼济落魄与繁华的大上海,在乐观中体味一份份悲苦。故事里的三毛是属于那个世纪千千万万孩童的缩影,他感动了一个时代,也撼动了无数人的心灵。其中就包括小小的陈懋平。她与漫画里的主人公同悲共喜,合而为一,颠簸着他的颠簸,流浪着他的流浪。

    顺便说一句三毛还是张乐平(三毛流浪记的作者)的义女,由此可以看出三毛是一个多么渴望流浪的人,而《三毛流浪记)又是她的开蒙读物,她的流浪也许也是受到了这本读物的感染而生发出来的。

    五、三毛的爱情观

    她崇尚至死不渝的爱情,虽显固执,却是她最真实的做派。她有过很多段感情,稍显青涩的初恋、任性妄为的虐恋、生死相许的苦恋。每段她都全情投入,因为爱是她存在的证明,像神灵一样不容亵渎。她多情、痴情、为爱倾情。

    在外人看来她的爱情是伤痕累累的,可以又有谁可以走进她心里,她自己的感受是怎样的,我猜她是乐在其中的,因为纯粹的爱情看起来都是美轮美奂的。

    六、嗜书如命

    书籍对人类的影响是巨大的,它能修葺人的灵魂,左右人的脚步,奠基人的生命。三毛在一段段别人的故事里向往着自己的旅途,在一次次别人的经历里编织自己的美梦。

    这一点我和她还是比较相似的,热爱书籍的人基本互相不认识,心灵上却像是老朋友,所有书上关于说读书的事情,我都会乐此不疲的把他摘录下来,这已经成为了我的习惯,也是给自己的勉励。

    七、童真的理想总会被老师打的粉碎

    天才与疯子有时仅仅是一步之遥,三毛并不是老师眼中的天才,所以一度被认为是个疯子。如往常一样,老师布置了一个作文题目——我的志愿,并要求尽量写的有理想才好,三毛又被叫起来朗读,“我有一天长大了,希望做一个拾破烂的人,因为这种职业,不但可以呼吸新鲜的空气,同时又可以游走于大街小巷,一面工作一面游戏,自由快乐得如同天上的飞鸟。更重要的是,人们常常不知不觉地将好多还可以利用的东西当作垃圾丢掉,拾破烂的人最愉快的时光就是将这些蒙尘的好东西再度发掘出来,这……”突然,一只黑板擦丢了过来,三毛吓得一怔,不敢再念。“这是什么文章!乱写!乱写!将来要是拾破烂,现在书也不必再念,滚出去好了,对不对得起父母!重写!”老师大拍桌子惊天动地地喊着。

    三毛是有着反叛精神的少女,但小小年纪的她又不敢出口顶撞,于是第二篇文章应运而生。“我有一天长大了,希望做一个夏天卖冰棒,冬天卖烤红薯的街头小贩,因为这种职业不但可以呼吸新鲜空气,又可以大街小巷地游走玩耍,更重要的是,一面做生意,一面可以顺便看看,沿街的垃圾箱里,有没有被人丢弃的好东西。”这样的文章任谁看了都会莞尔,或是被小小的她对梦想的固执而感动。可老师的一个大红叉划掉了三毛的坚持。

    工业化的发展,让教育也成了流水线,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考试,甚至连理想都被统一了,这种悲哀合适才能改变,总总而言,无不让人心生怜悯,我怜悯这些在这种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希望他们可以像三毛一样坚韧,即便老师的大红叉,她也没有改变她一生的理想——流浪。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