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剖白
莉迪亚死了,李家人都还不知道,刚翻开第一页的我就成了第一个知情者,旁观他们为她的“失踪”担惊受怕。这个女孩子像宇宙中心,家人不论是否情愿都围着她打转。
为何要加个限定词“不论是否情愿”呢?因为我觉得哥哥内特和妹妹汉娜也许并非那么情愿,但莉迪亚的去世对他们仍是一记痛击。对将其视为掌上明珠并为她忽视其他孩子的父母而言,她的死带来的创伤可以说是致命的。母亲玛丽琳终日待在莉迪亚的房间里,不再与孩子甚至丈夫交流;父亲詹姆斯浑浑噩噩,选择离家逃避妻子与回忆,最后还走上了出轨的歪路。莉迪亚一下子把所有人的人生都打乱了。
那莉迪亚为什么会死在湖里呢?是玛丽琳认定的变态狂吗?还是内特指认的隔壁邻居杰克?抑或是詹姆斯接受的警察的判断——自杀?于是故事一层层揭开,从詹姆斯与玛丽琳的相遇开始,一直到汉娜目送莉迪亚独自离开。
我本以为这是一个单纯讲家庭教育的故事,后来却发现,那个时代的种族与性别歧视同样深深影响了李家。詹姆斯的父母是中国偷渡者,他自小就为被遣返的可能性担惊受怕,因此自卑怯懦又憧憬真正地融入美国;玛丽琳的独身母亲热衷烹饪,看不起她独立并开创新事业的想法,于是玛丽琳高傲叛逆,誓与人不同与母亲不同。于是,融入主流与不融入主流分别成为了詹与玛对莉迪亚的沉重的期望。
父母的偏爱,对非独生子女的家庭里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可怕的伤害。被忽视的孩子性格上必然有缺陷,如自卑、敏感与负面,极端情况下可能导致他们做出过激行为来博取关注。而被关注的孩子也难如鱼得水,易造成自负、自我的缺陷,也可能遭到其他兄弟姊妹的排挤,而伴随关注而来的期待也可能压得他们透不过气来。
我很记得书里的一个描述,讲的是玛丽琳坚信女性价值,却在医院遇到了女医生时震惊不已;她为此愧疚反省,于是她要教导她的大女儿女性可以这样,她最好也可以这样。平日她和莉迪亚说话的方式也类似,照着自己的想法与心意去判断莉的想法,而担心再次失去目前的莉也只能假装欣然接受。这样的逻辑真的很可怕,却可能是很多人都会犯的错误。
要学会听孩子的想法,而不是自己去揣测。孩子不是自己选择来到这个世界上,而是你做出的选择;他们不需要感激你,而是上天给你的礼物,所以他们并不需要承担你的梦想与束缚,他们只是他们自己。
最让人手足无措的莫过于在结局揭晓的莉迪亚踏入湖水时的想法,她不过希望从那里重新开始,却没想到再没有回来。但至少,那个家里再不会只充斥着无声而又沉重的告白。
2018-06-14
读《无声告白》-2018-05-10前已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