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定

精确的描述和言出有据意识如果形成习惯,是良好沟通的基础

2019-05-22  本文已影响2人  谢晓霞

国民素质教育中,逻辑思维非常重要。

缺少逻辑思维的人,语言容易夸大。

“你天天这么讲,都说了几十次几百次了!”

是不是很熟悉?

事实上可能也就说了几次。

另外是说话没有根据,喜欢捕风捉影。

“你是不是不爱我了?”

“那个人肯定有问题啊,否则别人为什么针对她?”

是不是很熟悉?

我恋爱过几次,离过一次婚,但从来没有得出过“天底下好男人都死绝了”的结论。

不管在恋爱婚姻中怎样受伤,也不能“推己及人”。

很多时候,不是好或坏的问题,只是适合与否。

我公公和婆婆,在我前夫六岁的时候就离婚了,两个人是因为互相喜欢才结的婚,但后来争执不断,闹上法庭才离婚。

后来各自组建家庭。

都很美满。

我注意观察过:公公和婆婆都是很要强的人,所以他们在一起,容易磕碰。而公公后来娶的婆婆(我称呼阿姨),性格非常柔顺,凡事都以公公为主,她也不是多有事业心的人,每年大年初一,两个人恩恩爱爱地去雍和宫烧香。阿姨前一场婚姻有个儿子,公公对他视若己出。

婆婆这边,后来嫁的人性格也很好,做一手好菜,婆婆菜也烧得好,所以两个人有共同语言。婆婆性格很强势,叔叔就总是让着他。叔叔这边也有个女儿,婆婆对她也很好。

(两家基本上就是个联合国,家庭成员来自五湖四海。)

就是说,我不会以自身遭遇去评判其他事件、其他人,因为事件和人都有特殊性。(不过基于知识管理者的职业习惯,我会注意观察很多事件和个体。这个习惯其实在我正式进入知识管理领域前已经开始,只是我之前不是有意为之。)

我注意到,凡是热点事件的讨论,参与者除了对事件本身评述以外,经常会提到自己身历的事件,本意可能是想表明“看,我是有发言权的”,但事实上,一方面他们可能忘记了事和事之前未必有共性,另一方面,这种大型倒苦水现场其实更助长了集体无意识的产生,强化了自我的意识,很多时候并没有益处。

有人说,“夸大也是一种表达方式诶,表达自己的反感态度。”

看上去很有道理,但用在文章里作为修辞可以,如果在生活中这样运用,会把自己的生活导向何方?

在上饶事件中,女孩的外婆用语就是这样,不清楚在日常是否如此,但如果有,那么孩子也会受到影响。

我家里,我姐姐喜欢这样说话,结果就是我后来对她的话通常要缩小几倍来听,再到后来是完全不信,这很像是“狼来了”的故事,很可悲,但是没办法,因为我如果听了,发现受骗,再听了,又发现受骗,那么,终究会启动意识中的保护机制。

而且,养成习惯以后,会发现,情绪控制也会比较容易,因为精确的描述本身就是梳理,可以让自己清楚情绪的起因,而不是“无名火起”,言出有据,如果遇上不讲理的人,通常也没用,所以在选择的时候,会倾向于可以良好沟通的人,这个筛选范围也非常重要,很多人之所以选择错误,就是因为没能梳理清楚,错误地认为,对方可以好好相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