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爱好者中国传统文化

《中庸章句集注》講解-87

2020-12-04  本文已影响0人  雲十五
《中庸章句集注》講解

所以說下邊要講的,就是要慎獨:“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抓住我們心的那一念,不要讓私慾在隱微之處發芽。如果能這樣做到的話,心就明瞭,心明呢,當見的就能見到,當聞的你看書就能明白,這就是慎獨的功夫。

你看“莫見乎隱”,隱就是暗處,微就是細事,事物的本質,如果不能明察秋毫的話,看不出。我們前面講過很多這樣的現象,比方說,一邊是教委,兒童教育花那樣的力氣,想培養學生的道德水準,另一方面又有很多跟這些抵消的行為,像這些遊戲、這些電視節目,一些電視節目,不是所有的,等等。有衝擊教委教育兒童,提高兒童道德這樣的事,相互抵消,所以說沒有效果。這樣的事,也是細微之中的,見不到,隱微的事見不到,是因為行這些政策的,他在自己心中隱微之處沒有識別。

“莫顯乎微”,就是在細事裏邊不要讓它彰顯。舉個例子,一念之差,所引導人走的方向就差異很大。以前給大家講過,你就相信官是可以買來的,這就是一念,你看到事物:哎呀,人家當官一看著又是送禮又是那個這個的,你覺得用錢就可以買官,就這一念之差,影響以後的行為,就是糟糕的結果。在我們心中的隱微之處,沒有見到這是私,這是惡,而以這樣的心來判斷事物的時候,就判斷錯,以為官是可以買來的,這是他自己的一個判斷,這個判斷,是不是由自己的心生的,很小的事?

“故君子慎其獨也。”注釋上講:“獨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地也。”君子要慎獨。“言幽暗之中,細微之事,跡雖未形而幾則已動,人雖不知而己獨知之,則是天下之事無有著見明顯而過於此者。是以君子既常戒懼,而於此尤加謹焉。”一個觀念,一個小事,你的認識錯,你不知道它錯,這就是跡雖未形,幾已經動了,念一起,事物就隨著變化。所以最重要的在哪裏?要慎獨。所謂慎獨,人都不知道,只有我知道的是什麼,就是我們的念頭。我們的念頭如果有不善,如果有非,幾已經動了,儘管這個念頭還沒有變成我的言語和行為,但是已經決定你以後的言語和行為了。那你言語行為已經出來了,惡就已經形成了,就已經背道了。所以一定在這個地方嚴格審察,人家不知道,只有自己知道,在自己知道的這個地方嚴格審察,一刻一點也不放鬆,你一放鬆,後邊的結果就不堪設想。舉個現實的例子,農民種莊稼,莊稼地偶爾落進去一個草種,不大顯眼吧,一個草種那麼小。可是這個草種落到莊稼地裏面,第二年就長出一棵草來,長出一棵草來人還是不容易發現。這個草一下子又長出這麼多種,你在收割莊稼的時候,這些種子一撒,明年就是一大片,甚至說這個草成種的時候風一刮,草種一散,散得很遠,第三年、第四年,你這莊稼地裏的雜草就應付不了了。人心也是這樣,比方說,古人很重君,我們稱明君的,能夠識賢人,識了賢人把賢人請過來,幫助他治理國家。很多賢人比君的能力、德性強得沒有邊,強多了,像齊桓公遇到很多事情他都不知道該怎麼處理,就靠管仲給他處理。那管仲如果一念之差,“我比你的水準高多了,你憑什麼做君啊,我做君多好啊”,他又有權力,老百姓又服他,就這一念之差,後邊的結果是什麼?他齊國也不一定能做上國君,但是留萬世駡名。我們現在為臣也是這個樣,他有這個念頭的時候,想著我這麼大的本事,我幹什麼輔佐你啊,我自己弄一個國家多好!這就是一念,這一念就是幾,言語行為還都沒有發現,有這一念,然後再看君做事,“唉哎,君太糟糕了”,他就會往這方面想了,再看老百姓,老百姓都是向我的,不向君。你看看,這一念一起,所看到的外面事物都不一樣。所以,在別人不知道,只有自己知道的獨處的時候,一定要在意每一念,我們這樣學了,學了之後,如果自己心中生起這樣類似的念頭,就把它扼殺住。你知道它不會有好結果的,因為它不合道,不合君臣之道,聖人修的君仁臣忠,你為臣的就應當忠於君,你不忠就是不合道。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