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故事里的《诗经》-凯风
《凯风》是《诗经·国风·邶风》中的第七首诗,是一首歌诵母亲而又自责的诗。诗人感受到夏风的吹拂,看到酸枣树的发芽、生长,联想到母亲养儿的辛劳和自己的不成器,触景生情,作此诗。
令虎葱辞别亲人和恋人颖颖姑娘,跟随将军南下讨伐陈、宋两国,本以为几个月就可以结束战争回家娶那朝思暮想的姑娘,没想到将军没有回国的意思,率大军驻扎在陈宋边境,一住就是三年。这三年里,和陈宋两国的军队打了多少仗,令虎葱已记不清,但身上的累累伤痕却记录了他的赫赫战功。
又到了初夏麦子泛金的季节,将军命部队连夜抢收附近的小麦以备军粮,令虎葱和他的战友们奋战了一夜,疲惫不堪,刚准备躺下歇息,有驿兵送来家信。
令虎葱以为是他的颖颖姑娘来信,疲劳感瞬间消失,拿着信筒便来到了驻地外的小树林,他要细细品味颖颖姑娘的字字句句,感受她的柔情蜜意。
他急忙忙打开信筒,抽出里面写满字的绢纱,傻眼了,原来是长兄来信,母亲已在一个月前去世。当时,六个哥哥都不在家,他们接到信从四面八方赶回家时,母亲已咽气,冰凉的身体躺在干草上。想着小七令虎葱服役在外,身不由己,也难回家奔丧,就将母亲埋在老家浚县的寒泉旁,办完丧事,才给七弟写这封信。
令虎葱难以抑制悲痛,泪水夺眶而出,由无声流淌,到低声抽咽,再到撕心裂肺的哀嚎。一个七尺男儿,躺在那无人的树林里哭得昏天暗地、哀哀欲绝。
不知道过了多久,他坐了起来,擦干眼泪。这时,和煦的夏风从南方吹来,身旁的酸枣树叶夭夭跳动,发出沙啦啦的声响,他看见那碧绿的叶子间开着朵朵小黄花。记得春天他来树林里时,叶子才刚刚发出嫩芽,上面长了好多小刺,如今,树长高了,尖刺又黑又硬,如果在家,都可以砍柴烧了,可是,他不在家……
想起家,就想起了妈,他又泪眼模糊。他自幼像酸枣树一样浑身是刺,特别淘气,经常犯错,母亲从不家暴与他,而是爱抚着儿子的头发,温柔地对他说:我的孩儿快快长,长大给妈砍柴烧。他长大了,却不能陪伴母亲身旁,更别说砍柴了。母亲终日里外辛劳,一天天老去,甚至操劳过度离开人世,辛勤养育的七个儿子都不能再让她看最后一眼……
悔恨的泪水在他脸上肆意流淌,他痛心疾首,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愧疚之情。
忽然,一阵悦耳动听的鸟鸣传来,他抬头仰望,但见几只小小黄莺在枝头跳来跳去,围着妈妈在歌唱。他更是羞愧难当,觉得自己还不如这黄鸟,小小黄鸟还能鸣于夏木,以慰母心,而母亲养育七个儿子,竟无一能在家尽孝。他想象着母亲沉睡在寒冷的地下,想象着母亲多年来养儿的辛苦,他内疚,他惭愧,他自责,长歌当哭,低声吟唱: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qú)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xùn)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xiàn huǎn)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
和风煦煦自南方,吹在枣树嫩芽上。枣树芽心嫩又壮,母亲养儿辛苦忙。
和风煦煦自南方,枣树成柴风吹长。母亲明理又善良,儿子不好不怨娘。
寒泉之水透骨凉,源头就在浚邑旁。母亲养育儿七个,儿子长成累坏娘。
黄雀婉转在鸣唱,悦耳动听真嘹亮。母亲养育儿七个,难慰母亲不应当。
写在题后:
诗人用“凯风”即和煦的风比喻母爱。苏轼的“凯风吹尽棘成薪”应该来源于此。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所以,作为子女,领着孩子 ,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陪父母说说话、吃吃饭,实在不行,一个电话、一个微信的问候,也足以慰籍高堂,别让“凯风”的余音成为自己终身的遗憾。
其实,所谓的忙,也不过是一种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