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封信——两种道德
龙老师:
当年南亚海啸发生时,我也关注到。过了几日,这边的街头有中学生拿着捐款箱,上街募捐,我捐了80元。面前的两个中学生跟我说谢谢,走远几步后,又说了一句,捐得这么少!
对于南亚人民正遭受的一切我当然同情。但是所知这一切是从电视屏幕、网络、报纸了解到的“真实”,对我而言像隔一层似的,不是自己经历过的,没在眼前发生的,很难有切实的体会,即所谓的“感同身受”。
或许跟我小时候,没有经过“爱”的教育也有一定的关系,慈善概念倒是有的,但是通常是强制性,老师只跟我们说了一个事情,接着就是摊派,捐款的上限没有要求,下限却是明确的。要是碰到一个“积极性”高的老师,下限的标准还会再提高一点。没有人跟我解释,为什么要捐款?这中间有什么意义?得到任务的小孩回到家里,第一句话是——妈,学校又要交钱了!
一直到后来,自己参加了工作,经历了一些事,读了一些书后,看到需要帮助的人或事,捐过一点钱。也渐渐的意识到,“慈善”也是有选择性,你无法做到每个人,每件事都施出援助,只能量力而行罢了。
你所说的两种道德,一种是消极的,另一种是积极的。
世界似乎正处在危险的边缘,两极的冰层正在不断溶化、亚马逊原始森林面积在不断缩小、很多动物正在灭亡,还有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一方面会觉得必须得做些什么来拯救世界。另一方面又会怀疑少用一张纸,不使用塑料袋,夏天空调提高一度,个人的“消极道德”能起到什么作用?
环境问题并不像类似这种“地球上每个人每天少用一张,世界就能……”口号那么简单。只能劝自己一句“勿以善小而不为”。
至于积极道德,捐款给需要帮忙的人和事,大概算是积极的。其他的只能说我在尽可能做好自己的同时,带动家人参与。力有所逮的时候,再影响周围的朋友,像黑夜里的萤火微光,虽然微弱,但是聚集起来就能照亮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