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笔记三——听薛法根老师《风娃娃》有感2024.7.11
网友对薛法根老师执教的《风娃娃》评价特别高,认为这是一节“教科书级别的示范课,堪称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天花板”。带着好奇与期待,我认真观看了薛老师执教《风娃娃》的教学视频。这节课,让我对低年级阅读课有了更深的思考与感悟。
一、妙在语言积累有法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属于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对第一学段提出要“诵读、记录课内外学到的成语、谚语、格言警句、儿歌、短小的古诗等,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成自主学习积累的习惯。”
在导入环节,薛老师以猜谜引出“风”这个主角,接着让学生背诵《风》的古诗句,进而按照风的大小、凉热、时间、方向、四字词语进行归类。通过梳理归类学习,学生既能积累丰富和风关的词语,同时又对风的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一环节设计可谓匠心独运,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二、妙在朗读指导有效
第一学段要求学生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正确、流利学生基本都能做到。但如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对学生和老师而言都是一个难点。老师不知道如何恰当地指导,只是反复强调要读出情感,但到底如何才能读出情感?大家都不得而知。朗读水平高的老师直接示范,这是一种比较直观的指导方式。
感情朗读的基础是理解。教学中,薛老师没有就具体的朗读技巧,如停连、轻重缓急等进行指导,而是采取讲故事口吻问孩子:“风娃娃看见一架大风车,这架风车累不累啊?从哪里看出他累?”“秧苗快不快乐?”就这样,在薛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抓住自己找到的关键词,在朗读中或快或慢,将情感自然的融入朗读中。朗读指导悄然无痕,然学生前后两次朗读效果却截然不同,这就是最好的示范。
全国朗读大赛特等奖获得者柏玉萍老师说,朗读不要当成读,要当成“倾诉”,像述说那样去读文字,朗读就变得自然了。薛老师非常巧妙地结合本单元语文核心要素将朗读转换为讲故事,引导学生一段一段讲述,其实就是读课文。低年级学生朗读时有拖调、拿腔作调的毛病,薛老师没有刻意指导,只是采用设置情境、理解文本、抓关键词就达到了正确、流利、有感情。
三、妙在语言运用有招
吴忠豪教授认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薛老师在语言运用的环节设计特别巧妙。
1.举三反一
教学中,薛老师以讲为主,引导学生学习了风娃娃“来到田野”“来到河边”两个段落,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通过三次对比,让学生发现文本表达的密钥:
来到——
看见——
他——
结果——
这个语言规律不是直接告知学生,而是巧妙地通过课件关键信息的提示、对比,让学生不断思考,逐步解密出来的。这就是举三反一,让学生自己发现语言表达的规律。
2.举一反三
小学生学习并掌握新语言的过程大致由三个环节构成:语言的理解(获取)——语言的积累(储存)——语言的表达(输出)。薛老师出示多幅图片,给了学生不同的语言实践情境。学生借助解密的语言支架,结合生活经验,进行语言表达训练。这个环节共有四位学生发言,表达都很完整,规范。
这节课刷新了我对低段阅读课堂的认知,同时也警醒自己,要时刻牢记语文教学的最终任务——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以此来解读文本,设计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