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婚姻育儿教师园地 孩子福地

自主教养-焦虑时代的父母之道(精读)(4)

2018-01-11  本文已影响559人  黄海龙心理咨询师

第二章:欲练神功、挥刀自宫

第四节:把孩子培养成人类,而不是恐龙

努力把孩子培养出一个自主的人,帮助孩子自主成长,支持他的人生自主展开,最终成为他自己。这就是我一直提倡的,也是本书要重点阐述的自主教养。

自主教育不是闭门造车的主观臆想、而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如果几百年前有人鼓吹自主教养,我肯定一个大耳光扇过去,一边大骂“骗子、流氓、礼教罪人”,一边把他扭送官衙。因为那时候,养儿最重要的功能是防老。孩子第一要能赚钱养家,第二要听话孝顺,赚了钱不是养他的小家,而是养我老人家。所以,棍棒之下出孝子、子承父业,或者无论如何都得有一门手艺,是符合那个时代要求的育儿金律。

可是现在,养老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再需要依靠孩子,因此育儿也不再是一种经济投资,而是一个情感过程 。过去那套养儿防老的教养方式不仅没有必要,而且很可能不利于孩子未来的发展。

因为这个时代发展速度之快,是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想象的。以前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现在一问手机就知道;以前被视为人类智慧结晶的围棋,现在给人工智能轻松打败。我们的孩子,要独立面对的不是今天的世界。而是10年、20年后的世界。那时的世界会是什么样?没有人知道。

所以,你要做的不是为孩子设计人生之路,而是培养他自己应对人生变化的能力。

小马生下来就会奔跑,小蜥蜴一出生就会保护自己,小老鼠出生1周就会自己找吃的,而人类宝宝却只会哭着要喝奶、要换尿布、要人抱。

2年过去了,兔妈妈都抱重孙子了。你的宝宝还在学习上厕所。6年过去了,人家小狮子已经打败老狮子,成了新的狮子王,你儿子还弱不禁风,打酱油都要防止被人拐跑。

为什么人类发育的这么慢,却最终成为世界的主宰者?因为人类和动物不一样,不会先假设自己生在一个怎样的世界,然后出生一看:“咦,说好的大草原、大森林呢?这乌央乌央的两条腿走路的猴子是什么?”然后就傻眼了,灭绝了。

人类的生存策略不是强大的预设程序(你的绝对掌控,为孩子指定的道路。就是一种预设的程序),而是灵活的应变能力。

自主教养的理论基础是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和理查德.瑞安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

他们认为,一个人的自我并不是先天预定的,人的自我是由你自己通过生活逐渐发展出来的,如何发展呢?靠你平时做事出于自主的动机。

自我决定理论把人做事的动机分为三种:缺乏动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

缺乏动机。我不知道我要干什么,别人都做,我也做了。(大家都上学,所以我就去上学;大家都结婚生小孩,所以我也结婚生小孩),浑浑噩噩,随波逐流。

外在动机。按照调节风格又分为四种:

1:外部调节。就是我做一件事情,是因为别人给我好处,或者我不做,就会被惩罚。我为什么要好好工作。因为可以拿到奖金;我为什么要去上学,因为不然的话我爸爸就会打我......也就是别人用外部条件来控制我。

2:内摄动机。它已经不是别人直接控制你了,而是你自己想要做一件事,但是你做这件事仍然是为了满足别人。比如说,我什么要好好学习?因为不好好学习、妈妈会失望;而如果好好学习,老师会表扬我。为什么赚钱,因为有面子。“内摄”就是把别人的价值观当成自己的价值观,内摄调节的驱动来自于你自己,你会自律、投入,但你其实仍然受控于别人。

3:认同调节。他和第4种整合调节很像,为了简单起见,我在本书中就把它合并到整合调节。它是指我做这件事情,是因为认同这件事情本身。也就是说,我认为这件事情是对的,是我应该做的。与别人对我的期望没有关系,它源于我的价值观。比如,我为什么要好好学习?因为如果我学习好,就可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或者我想成为一个科学家,警察,诗人、所以我想好好学习。

内在动机。当你做一件事情,不是为了这件事带来的结果,而是为了这件事情本身,这就叫内在动机。比如你的爱好,你打篮球,旅游、看书、看电影,不是因为这些事情能使你挣到钱。或者妈妈要你去做的;也不是因为这些事情看起来高大上,别人会羡慕你,而是因为这些事情给你带来的乐趣、享受和内在的满足感。

比如孩子高中学习物理,是因为感兴趣。物理学太好玩了,这就是处于内在动机。

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的整合调节属于自主动机。你做事是出于自己的兴趣、激情、价值观、人生意义、自我认同,所以你充满积极情绪。

你学习主要是因为好玩,解开一道数学题,读到一首优美的诗,知识宝库的大门徐徐打开,平凡世界的奥秘向你展现;写一段音乐程序,啦啦啦地,计算机就唱起歌来......这世界多精彩啊!一个具有自主动机的人,做事能得到更多的积极体验。得到积极体验后就更喜欢做这些事,由此形成了一个正面循环,事情做的越来越好,人也越来越快乐。

自主动机的反面就是受控动机,就是受他人的控制。这可以是直接控制,比如你好好学习就给你买冰淇淋,你考得不好就揍你一顿。也可以是间接地被别人控制。你努力学习,因为这样你才能感觉到妈妈是爱你的,老师才会表扬你,小伙伴才会尊重你。好好学习是你的决定,但不是出于你的本心,而是迫于外界的压力或者被外界因素所诱惑

一个受控的人,生活中必然是各种负面情绪此起彼伏,焦虑、担忧、内疚、抑郁,在心理不停地冲突,人生很难找到目标和意义。

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被别人驱动还是被自己驱动?实现别人的目标还是自己的目标?能够完成每项任务,但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还是清醒地为自己做决定,选择自己的人生?

我希望我的孩子是后者。希望他有自己的驱动力,而不是靠我驱动;希望他有自己的目标,而不是实现我的目标。

做父母的责任,不是为孩子安排好一切,而是帮助、支持他发展自主性,让他将来可以面对这个复杂的世界,自己做决定,自己去爱、去恨、去学习、去奋斗、去体验、去享受,去成为他自己,过属于他的人生。


第五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自主教养的理念虽好,但实践起来却困难重重。这一方面是因为过去几千年养儿防老的育儿理念根深蒂固,为确保孩子将来能有经济能力和主观意愿回报自己,人们采用的大多是受控教养。

另一方面自主教养也确实不好用。他跟我们的直觉反应经常是相反的,用起来很不顺手,而且见效太慢。(浮躁的社会导致很多人都喜欢快,立刻见效,立竿见影,赚块钱,快速致富,10分钟学会演讲,20分钟学会写作,一节课学会理财,打一顿孩子立马成人。)

首先,用控制的方法让孩子做事,更简单,更符合我们的本能。孩子不听话,一个大耳光过去更容易,还是和他耐心沟通,听孩子说出心里话,然后一起寻找解决方案更容易?

当然是打耳光更容易、更简单,更符合我们当时的本能反应。但他会把孩子打成一个受控的人,沟通才能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自主的人。

其次,在短期内,受控心理更有效。一个耳光过去,孩子马上乖乖听话。而沟通,两个人你来我往说了半天,很可能最后还是不能如你所愿。所以家长们都会不假思索地采取控制的方法。(一个耳光过去,高效)。这在孩子小时候也很有效,因为那时候孩子无法反抗。至于等他长大了,可以反抗了、开始叛逆了——那还是很遥远的未来呢。

第三,可能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受控动机毕竟也是动机,它能促使我们更有效地去做某些工作。什么工作呢?就是那些重复性的、单调乏味的工作,比如在工厂流水线上的简单操作。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过去的工厂都习惯性地采用奖金赏罚制度激励工人,因为对于单调乏味的简单重复性工作,的确受控动机驱动会更有效。

如今的教育体制,就是发源于工业时代,为了给工厂的流水线提供大量熟练工人而设计的。所以我们的学校教育,强调的是积累知识、掌握技能、服从命令,因为这样才能造就一个合格的流水线工人。学校的学习和在工厂的流水线上劳作一样,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简单、重复性的工作,所以受控动机也能有效地驱动孩子学习。

那为什么要培养孩子的自主动机呢?孩子长大后走上社会,不还是要当一颗毫无自主性的螺丝钉,没牢牢地钉在机械、重复的流水线上吗?自主性太高岂不是更痛苦?

好消息是,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更加多元化、人性化,更加需要创造力和感受力的世纪。

工业时代的工作模式正在飞速小时,未来的工作更需要创造力、想象力和同理心,而这些正是自主动机的专长。(马云前段时间还说,未来你的孩子将会事业,65%的工作将会消失。说的就是简单重复的工作被机器人所代替。人类要做的是更有创造力的工作。)

心理学研究发现,自主的人,更擅长完成创造性的工作,因为他们是发自内心地喜欢,所以更能全身心地投入,更容易想出新点子。而且,具有自主动机的人,不仅事业更成功,生活也更幸福。

今天我们确实可以用控制的方法,让孩子努力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但孩子不是明天就走上社会,而是在10年、20年后走上社会。那时的社会是怎样的,你能预测吗?

《人类简史》一书中说:“今天孩子中学大学学习的大多数知识,等到他们四五十岁的时候可能都会变得无足轻重。”

现在的孩子将生活在一个需要终生学习的时代,可孩子成年后你就能在他身边逼他,他还会学习吗?与其现在逼他学习,不如引导他自己喜欢学习。培养他的自主动机,让他自己选择学习什么,这才是立足未来的正确方法。用古人的话说,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论语》中“乐”“说”出现的特别多。《论语》开篇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孔子让弟子各言其志,结果最称许的不是治国、平天下。后人把孔子奉为万世师表,似乎他最看重的是道德教诲,但其实他更希望引导后辈的,是如何找到事情内在的乐趣。

人的动机是可以被操弄的,这是因为我们做事经常都处于多种动机,比如我写这本书,首先是出于整合动机,我觉得把这些理念和知识传播出去,能够帮助很多父母;其次是出于内在动机,因为我喜欢写作;但也有外部动机,如果出版社不给我版税,那我肯定要跟他们急;还有内摄动机,自己在育儿方面的有一本专著,多有面子啊!

如果我的注意力集中在其中一种动机上,就会降低另一种动机在我心中的重要性。比如,编辑跟我大谈这本书如何大卖,版税收入能达到多少,我就会觉得,写书本身没有多大意义,关键在于从中赚到多少钱。但如果一位读者和我说,这本书对他帮助有多大,我就会觉得,这本书哪怕没有给我带来多少名气和利益,也是值得的。

所以,如果你和孩子强调“书中自有千钟黎,书中自有黄金屋”,反而会让他觉得学习本身没什么乐趣。如果你用钱奖励孩子做家务,反而会妨碍他树立爱劳动的价值观,因为他会觉得做家务并不是一种道德义务,而是一种交易。

这就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真正含义。

我们不仅仅要让孩子知道如何做一件事,更重要的是让他知道为什么做这件事。但最重要的,是要让他享受做这件事的过程。


第六节:父母是园丁,而不是木匠

在讲完自主教养的理念之后,下面我就开始讲自主教养的方法了。

如序所言。自主教养的方法分为(1)去除受控动机、(2)满足基本心理需求、(3)增加自主动机三大部分。如下图:

自主教养-焦虑时代的父母之道(精读)(4)


本书的框架是建立在自我决定理论之上,育儿的理念则来自于美国发展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提出的引导式教养模式。

她把教养方式按养育者的回应程度和要求程度这两个维度进行区分:(如下图)

自主教养-焦虑时代的父母之道(精读)(4)

高回应是指能注意到孩子的需求,并加以适当的回应。这里说的需求不一定都是孩子自己提出来的,有时候你看见孩子情绪低落,就知道他需要你的安慰;你看见孩子鞋带系不好一生气把鞋子扔了,就知道不是他不懂事,而是他需要你指导他怎样系鞋带。回应也不意味着总是满足孩子的要求,如果孩子的要求不合理可以拒绝。比如,孩子刚吃完饭就又要吃冰淇淋,你可以告诉他:“不行,刚吃完饭不能吃冰激凌。”虽然拒绝了孩子的要求,但及时地回应了他,也是高回应。

低回应则是忽视孩子的需求,无论他有么有明确表达出来。比如,明明孩子做作业已经很累了,需要休息,你还逼他再去上另一个培训班;他情绪不好,你不是安慰他,而是给他讲大道理。或者像上面举的例子,你觉得他的要求不合理,因此就不理他。这种不理睬比拒绝要糟糕的多,因为拒绝表示“我在注意听你的话,我知道你想吃冰激凌,但是我更关心你的健康,所以我拒绝了你的请求”。但不理睬则会让孩子疑惑:“是不是爸爸妈妈不关心我,所以没注意听我在说什么?”

高要求、低要求很好理解,就是指是否要求孩子遵守一定的规范、达到一定的目标。除了学习、作业之外,还要对人礼貌、按时睡觉、做家务、体育锻炼等。

从这两个维度出发,鲍姆林德把父母教养方式分为四种。(如上图)

第一种:高回应、高要求的引导式。既给孩子充分的爱,又鼓励他进一步发展提高。

第二种:低回应、高要求的专制式。忽略孩子的需求,给他提出很可能不符合实际的要求。

第三种:高回应、低要求的溺爱式。只顾满足孩子的需求,却忽略了对他的进一步培养。

第四种:低回应、低要求的冷漠式。对孩子既不关心也不在乎。

显然,高回应、高要求的引导式是最好的教养方式,他与自主教养的理念不谋而合,就是既无条件地爱着孩子,给他及时的关爱和具体的指导,又尽量让他发展出自己独特的能力和自我。

本书提倡高回应、高要求的引导式教养方式还有一个原因:它符合成长型思维模式。

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概念由斯坦福大学卡罗尔.德韦克教授提出。她发现,有些人相信“一个人的智力、才能、优势主要是天生的,后天改变的余地不大”,而有些人相信“一个人的智力、才能、优势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大幅提升”。她把前者的思维模式称为固定型,后者成为成长型。

固定型思维者相信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天赋,他们会更关注自己是不是看上去很聪明,是不是取得了满意的结果;而成长型思维者相信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努力,他们更关注自己是不是付出了足够的努力,是不是有进步。

因此,固定型思维的人害怕挑战,遇到挑战后容易放弃,失败后容易一蹶不振;成长型思维的人欢迎挑战,遇到挑战后更可能坚持下去,失败后更容易东山再起。

怎样培养一个成长型思维的孩子呢?这就需要父母用高回应、高要求的教养方式。

如果把孩子比喻成一株幼苗,养育者应该是园丁,而不是木匠。这是伯克利大学艾莉森.高普尼克教授所作的一个比喻。

木匠式家长是把孩子看作一成不变的材料,把自己看成巧夺天工的能匠,可以按照自己的伟大设计任意斧劈、锥凿,把孩子加工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园丁式家长则把孩子看成是一颗种子,虽然现在还很弱小,但未来有无限潜力,也有无穷多种可能性,因为家长也不知道这颗种子到底会长成松树、柳树、还是牡丹、菊花。家长无法设计种子的未来。只能给种子提供土壤、阳光和雨露,为它去除杂草、修剪枝叶,让它尽量长成它本该长成的样子。

它最终本该长成的样子,很可能在你看来不够完美,但园丁的欣喜,来自于种子最终蓬勃繁盛,而不是是否按自己的期望生长。木匠才会对自己打造出来的工艺品精益求精,稍有瑕疵便懊恼不已。

从这个角度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完美的,那是一种独特的完美。

在本书里,我用了很多我儿子的例子,他遗传了我和太太的基因,再加上受我们的示范影响,为人善良,情绪控制能力较强,也善于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当然,也有些不足之处。但没有关系,他在我们眼中,就是优缺点但又完美的。

本书所举的一些在我儿子身上有效的方法,可能在你的孩子身上就不适用。没关系,你的孩子和我的儿子一样,都是有缺点但又完美的。

(明天见)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