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诞与许知远对话想到的

2018-02-10  本文已影响44人  风忽忽

十三邀总共也只看过三期,一期罗振宇一期马东一期李诞,总的来说,都非常有收获。但是觉得感触大一点的,还是最近李诞这期,因为发现李诞说的一些东西,很容易在我自己身上找到共鸣。

李诞说到他有一段时间觉得,人应该只有精神生活。我也有过同样的感受。起床累,吃饭累,说话累,出门累。看电视或者看书都可以坐一整天,吃饭睡觉只是为了能维系这些行为。我妈常说,电视里放屎我也要看,吃饭能把字吃进去。尤其是长长的暑假,不愿意出门,不愿意换衣服,只是沉迷在自己的世界了。脑子里会想要去很远的地方,身体却不想动。大学时候和高中闺蜜聚会,她说想象是个非常好的东西,人不动却可以带你去你想抵达的地方,虽然那时候想法已经改变了,但是仍然有一刻还是很想赞同她。思想可以去很远很远的地方,人可以安逸地不受劳累地坐着。

改变后的想法是,人身体的实践活动带来的东西很多很多,远比你坐着旁观或想象多得多。

我在想,是不是对电视的迷恋,延展了我们的视野,但更加深了我们这一代人内心的孤独和怯懦。电视的陪伴感就像是吗啡,你会得到疑似安全而舒服的感觉,可是你对真正的安全感的建立感到怀疑,对此没有信息。观看的姿势,更是很容易建立起旁观的心理状态,从而对所有与自己相关的深层次的东西害怕,对很多事情无所谓,无法建立亲密关系。躲在文字,影像的背后感受,自以为体验丰富又安全无比。长此以往,那种对世界本身热切而蓬勃的状态就是会削弱的。

之前看过一篇文章,说李诞及当代年轻人的佛系风气可能是因为在婴儿时期,正当婴儿要与母亲建立亲密关系,却正值母亲产假休完要去上班,小婴儿的渴求和信任遭到了背叛。也许这时候,这种什么都抓不住的感觉就产生了。

我在自省时发现,尤其是面对亲密关系,我真的很容易放弃,而且非常难信任人。恐惧常常是我面对一切亲密关系开始前的第一反应。放弃的直接原因常常是因为疲惫,因为受不了自己。

另一个有感触的点有点具体,是李诞在媒体实习时,在电梯里听见同事因为职务之便可以留票的事情,当时他感觉很破灭,如果是其他的行业也就算了,可是连媒体都,所以要把当初对媒体的信仰放置在何处呢?

我充分理解这种感受,其实再后来想想,确实没什么,怎么就不可以了呢,人家也没犯什么大错,但在当时而言,确实是一种很大的冲击。因为心里一直有对媒体是一个净土的渴望,后来发现并不是这样的。

当李诞后来说,当他发现世界是这样运转的时候,那就赶快运转起来吧,这是一种通过放弃来保护自己的机制。既然没有能力去抵抗,那我就假装从来没有抵抗过。

许知远问,那你后来做广告会不会?(与理想之类有冲突)李诞说没有,因为广告从一开始就是商业的。

我曾经与蛋蛋遇到过几乎一摸一样的心理变化过程,对媒体充满憧憬,后来真的进去后才发现并不如此,遇到过很棒的媒体老师,也遇到过糟糕的人,遇到当时的自己完全无法容忍的事情,其实事后想来,他们为了经营也可以理解。

也许事后看来也不是什么大事,但当时的我几乎对整个媒体圈失去了信心,感到他们的虚伪,感到媒体的虚伪。

既然如此,连这里都如此,为什么我不坦荡地去做赚钱的事情呢。于是我转行了。

如果不能践行原则的话,我决定放弃原则。

如果世界本来就是是这样的话,那就赶紧运转起来吧,大概是这个意思。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