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记一(44)
RJ-82,国是政权,而天下正是指文化,文明,才是指摆脱政权的真正的价值体系。
SS-128,我们的文化不需要世俗化,它一直就足够的世俗,所谓唐代和五代十国对佛的信仰并不足怪,要探究的是让要从佛中获取什么,他们的心理需求是什么?可以说这样的探究也正是把人和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的探究。
教育虽然不在宗教,但是却始终在世俗的权力之下,从古至今的教育观始终是把教育当做政权稳定的工具,虽然说也可以看成是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但恐怕出发点依旧是政权,要识别这一点并不难,看教育的目标和理念即可,它到底是阻碍还是发展人的自我实现。可即便这样也看不太清,像日本作为一个闭合共同体,它里面的人都在自我实现,但却是在等级制之下,只能说这样的文化中人的个性更加彻底的被共同体所同化,人彻头彻尾没有了反抗。能当做标准的只是能真正人在历史之中实现的标准。
SS-135,中国的世俗宗教和基督教相比好像也没有太大差别,只是后者多的是忏悔以及逻辑理性化,前者只是保佑和实用理性化,后者的仪式正规对政治的影响大,对人的价值观观渗透大,后者的仪式并不正规,却也够历史连续性,成本低,但依旧在深层中体现着中国的实用理性。恐怕历史中的佛教也是这种情况,所有人需要的只是寄托精神,而不是真的有一天涅槃。
SS-138,可以有一本神的经济学,研究为什么人的信仰会转到一神教,而不是各种类型的宗教,这其中跟人从中获取利益,不管是心理利益还是物质利益,都息息相关。
SS-143,道德的特性有没有必要强调历史性、延续性?很有必要,历史的广度与存在长度,代表的是惯性,是先天的合法性。
SS-144,什么样的文化会强调凝聚力?强调凝聚力一定要跟奉承集体主义相关联?可以说环境越是被外界所侵蚀越要强调凝聚力,这不关是民族精神,甚至会通过儒家以及一些美德比如相互帮助而在个别人心理中进行加强,比如外来务工的抱团打架,可以说它是爱的延伸,也是恨得延伸,中华不强调凝聚力恐怕也跟政治有关,强大的凝聚势必会对政治造成冲击,如果有宗教那所有人可以向宗教靠拢,但没有宗教时,世俗政权考虑的只有自己,那么这样最好的做法就是瓦解人际之间的团结。或者将团结限定在某一个团体的价值观之中,比如班级。
RJ-83,天下在文化上更像是文明的代名词,其中包含着爱,但是却又没有强势到拯救,更加没有让人从中获得自我价值的提升,它更加像随意的自然而然,毫无攻击性,却又有一丝的自豪感。可惜的是,它只是一种很薄的理念,却没有后来人将它完善成一个整体框架,使之更加具有说服力,更加具有实践性,从这里说仁本身的抽象就说明了思想者的思维以及他基于社会的需求。
RJ-84,天下的观念之所以能在历史中传承下来,依靠的并不是那些只是想填饱肚子感官享乐的底层人,更多的只是文化人,高级官吏,这也可以说明天下的优越感体现的是他们个人的优越感,在他们之中,物质无忧,精神却又深陷儒家伦理体系之中,作为社会中唯一的尊严之道,他们达到了最优秀的行列,当然想到的不是去否定自我价值,而是对它加以颂扬,在儒家的价值体系之中,无限的提升自我的价值感与优越感。这样的文化的最忠实的遵守者也是文化最忠实的执行者,保存者,自然会将文化价值以及政治体制限定在一个死循环之中,以至于整个历史变得毫无新意,有的只是这一套价值观的不断完善,虽然它只是在人的精神中很粗略,也很不够层次,但却也足以垄断人的精神和物质发展。西方能从中逃脱,创造自我,但是中国文化却始终逃不出自己的手掌,只有西方的到来才将人的意识至于去实现自我之中。
这可可以抽象出一种重新解释历史的理论。
RJ-85,好像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成立前提是外界有一个强大的对手,自身地域狭小并受到威胁,且毫无退路,这在中国似乎根本不存在,文化与环境相互作用,都不是那么让人在情感上有一种迫在眉睫,有一种恐惧,有一种慌张。
RJ-85,这种自大更像是人心理的自大,而不是文化本身的自大,就如同现在,让人自大自豪的只是宣传,至于文化如果没有对比如何凸显自大优越?
RJ-88,文明化的程度其实就是理性化的程度,而理性化的程度也是习俗化和价值化的程度,让人摆脱愚昧,甚至也可以说是科技化的程度,但很显然科技化并不是一个文明的绝对条件,它有助于理性化,但却不是不可或缺,但如果文明要更加理性恐怕科技化也是充要条件。我的价值观中抽象的谈论文明不受待见,因为文明的本质还是在于一个个人,与其谈论文明充当大尾巴狼,倒不如切实一点,谈论文化中的一个个活生生有价值观的人。
SS-153,似乎西方的文明精神中也有浅层和深层,基督教只是这种浅层的代表,通过浅层深深的影响着关于情绪和人生活的深层。应该说一个环境决定了其中之人应该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但不同的思维方式都是理性,只是程度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说,神在文化的出现之前就有,并且伴随着文化存在而发展,但是文化的发展本质是只是人的需求,也就是说,文化的深层应该是人基于环境的适度需求,在这个基础上才有宗教的完善与理性化发展,但也可以说宗教的完善与理性化发展本身只是在某个环境中的人的需求以及思维的体现,虽然文化在传承,但是人的需求本身也才传承,它并不是完全被主流价值观所同化,而是被主流以默认的方式而存在着。儒家以及其他家似乎也是这种情况,作为一种价值体系在它变成历史的主流影响塑造后人时,它自身就是这个环境中人的需求和思维的产物。也难怪西方的宗教会利用理性化来建构理论,因为理性化本身就是其中之人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文化并不是基于人的需求以及环境合理性,总有一天会被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