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舟·家谱
距离六月六,还有两天,家乡到了划龙舟的时候,许多外出打工的青壮年,都赶回家,参加这场盛大的活动。
村子朝南不远处,有一条长河,不知通向何方,非常适合龙舟前行,只是部分河道不够宽,最多只能并行两三只船。偶尔发生擦碰,会导致翻船事件,两个村子的船员落入水里,不免还要产生口角,厉害的还要打架。毕竟各个村子,总要争个高下。况且还有观众站在岸上欣赏,看哪只船能突出重围,独领风骚,这都是扬名的好机会。
今年我们联合了隔壁村,同舟共济,主要是村子人口不多,一只龙舟要坐三十多人,实在凑不齐。两天前,两拨人就凑在一起,老带新,在满是菱角的河里,尽快开始练习。
借着同村人的朋友圈,我才得以看到,一群人穿着红色短袖,相聚在一个坝口,点香磕头,祭拜龙王,祈求出征顺利。
正式比赛之前,龙舟要去各个村子收钱,俗称"挂红"。凡是在本村有亲戚的人家,看关系远近,都要包红包,放炮竹。据说租一次龙舟,要大几千块钱,贵的还要上万,再加上三餐伙食,费用并不低,而这些钱从哪里来?就从这里来。
为了记录收钱数量,还得派一些人记账,有劲的已经在船上了,这活自然得老弱去干。母亲嘲笑我,要是我回来,看我这细胳膊细腿的,也只能去记账。
印象中,我们村子的赛龙舟水平,并不靠前,祝愿这次,能取得好成绩。
当天还得举行另一场重要活动,就是晒谱——将尘封一年的家谱,从红木盒子里拿出来,一一展开,放在太阳底下晾晒。这个盒子,平常都要上锁,不能轻易示人。
每个同姓村子,都有一份家谱,一般都放在长房家的中堂书几上,由他们负责保管。还有一份公有的,放在祠堂。现在已经没有族长之说,都是一些混出去,有脸面的人,主持修谱、建造祠堂活动,他们捐钱也是最多的。
家谱我曾看过,我们的祖辈还要追溯到明末清初,从那时开始繁衍。比起一些远追汉唐的大姓,我们的历史似乎短的可怜。不过贵在真实。
我问过一些在城里的朋友,许多已经没有家谱,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去城市的人口越来越多,很多村子都只剩下了老人——这样的习俗,总有一天也会消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