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团建的观察随想
公司有两个分部,简称A和B,一个省城,一个地级市。公司成员数差不多,都有50多人。所对接的资源一样,分享的工作方法也是一样的。由于是销售业务型工作。互联网,所以工作更具公平性。
这次聚会,了解到B部大部分同事,都是已婚成员,80后和90后组成,大部分高中毕业,在这座城市安了家。很多是先前在外地工作了几年,当有了家庭,小孩处在上学状态。他们选择陪在孩子身边,留在了离家近的地方工作。
团建的的活动是农家乐野炊。团建中,有一个活动,是做油焖大虾,买了50斤大虾,是个体力活,需要刷洗几次,相互协助,看到同事协作很是愉快,分工,合作。工作中发现他们也是在群里相互解答碰到的问题比较积极。那几个位,生活中是朋友,工作又是同事。
由于我对公司的B分部同事基本没见过面,唯一能记住的是他们的名字,平时都是在工作中沟通互动,才有印象。这次聚会团建是第一次见面。基本是根据名字,一个个认亲。
A部同事,大部分95后,大学毕业一两年,工作状态,按时上下班。虽是可移动办公。但他们当中有同事,在工作QQ上标注,工作时间范围,9:00-18:00点。比较有自我时间意识。由于我在A部工作,和他们接触的要多,能感受到他们的工作状态。这也让我想起自己刚出来工作,到了下班就会把工作有意抛到一边。把工作和生活有意拉得很开。
相比较而言,A部的基础消费比B部高,基础工资只能维持最基本生活。对于业绩型工作,想获得较高薪资,必须靠业绩说话。基本工作只能保证你,饿不着。但这种生活压力,好像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多大的阻碍。混日子的人还是存在。
同事很多是朋友介绍来的,朋友带朋友,工作方法是朋友教朋友。业绩好的同事做定期分享培训。和B部管理和运营是一样的方法。结果是产出的业绩是B大于A.
在从月度个人业绩排行来看,排名前20占比,总人数B大于A。那种平时工作没有时间界限的。咨询需要我配合协助的。总是那么几个。主动的,频率较高的。业绩都比较靠前。有家庭的成员优于没有家庭。
从现阶段来看,产生的区别。来源于彼此的所处生态状态。在往内看,是彼此面对待工作的状态。
其中有一个小男孩,17岁,朋友介绍来的,今年年初来公司,工作状态积极,勤奋。虽这段时间,整个市场环境处在平淡期,这时还有些老员工在抱怨市场变化,业绩难做。但他状态不减,在他那儿好像并不存在一样。
他手上的客户是从无到有。慢慢积累。近两个月业绩起来了。排名走进前10。从考勤上看,他是公司下班走的最晚的一个。方法是差不多的,他把自己的工作的时间上拉长了,增加了这个维度。这也有更多机会获取多一个客户的可能。他还经常向业绩比他做的好的同事请教。
但他给人的感觉是有一个"劣势",不会教同事怎么把业绩做起来,哪怕是自己带进来的朋友。可能在他看来,就是多花时间,放在工作上。没有什么捷径或窍门。
客观来看,1 他自己把精力全勤的投入中工作中,慢慢在工作中建立了自信。2 来他是个主动型状态的人,3 他这么早在工作。同龄都在上学,他并没有,可能跟他出生环境有关系。有压力转换为动力。
看业绩汇总表单,业绩靠前的,大部分也是那么几个,业绩处于尾部的也是那么几个。
很多时候,环境大部分我们改变不了,唯一可控的,就是自己有选择权!我们有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
今年回武汉,慢慢学习到,工作跟生活真正是分不开的。如果一定要分开,那是分心的状态。是一种抗拒工作进入生活的状态。工作和生活本来不存在特清晰的边界,哪个在某个时间段,谁重要处理谁。
道理有时往往很简单,正如这个同事教他朋友,多花时间投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