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敏锐度2

2023-01-25  本文已影响0人  乘风破浪煜

《学习敏锐度:7步实现复利式成长》

瑞米

73个笔记

  第二章 心智敏锐度——成长就是能坦然接受复杂

>> 第二章心智敏锐度——成长就是能坦然接受复杂

第一节优劣势分析:刚进入一家新公司,如何打造个人品牌

>> 在某个细分领域识别差异化优势,这个优势要与你内心的热情一致,能给你带来价值。努力把这个优势打造成你的标签。

>> 都需要专业度和时间积累。时间积累的公式是:成功=技能一专多能+适时抓住展现机会

>> 的“T”形人才(见图2-1)。

图2-1 “T”形人才

“T”的竖线代表专业深度/技能标签,横线代表能力广度。

专业深度/技能标签表现为两点。

>> 第一,典型的具有专业深度的人是指技术型人才,他们有专业优势、相关资质证书,并在一个领域内深耕多年。在职业发展早期,刻意学习和练习专业技术岗位的技能非常重要。

第二,除了做个技术型人才,你还可以在优势领域发展技能标签。比如,你的标签可以是执行力强、演讲汇报能力佳、项目管理能力强,甚至是PPT做得好、Excel用得好等。总之,你要有至少三个技能高于团队平均水平,这是你的长板。这些技能可以通过第一章讲到的有关个人能力发展的重要且紧急矩阵图进行发掘和培养。

能力广度表现为:如果想缩短时间长度,有更高的职业高度,那么就一定离不开“多能”。除了前面提到的至少发展三种优势技能,你的其他能力也至少要保持在平均水平,尤其是沟通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产品思维能力、商业思维能力等这些通用能力,夯实“T”的那一横。

我们来学习与这两个维度的发展相关的四大关键能力。

1.学会扬长避短,打造自己的差异化专业优势。

>> 一名职场新晋员工,通常会分为以下几类。

优秀员工:学习能力强、容错率高、可塑性强、专业性强。

普通员工:能合理安排时间、工作有激情。

职场小白:不懂规矩、效率低下。

一名有些职场经验的中年员工,通常会分为以下几类。

优秀员工:可靠、稳重、经验丰富、不时创新、专业性强。

普通员工:循规蹈矩、按部就班、有一定的风险预估能力、能独当一面。

“混日子”员工:麻木、懒惰、油滑、不思进取、得过且过。

>> 2.主动贴标签,自己打造职场的优势形象。

>> 3.敢于抓住机会,顺势制造亮点。

>> 准备时的重点是尽量少而精,讲得清晰、精彩比讲得全面要重要得多。年轻人更是不要贪多求全。

>> 4.无论处于什么岗位,都要强化沟通能力和工作结果呈现能力。

>> 沟通能力和工作结果呈现能力都是职场人士的必备能力。

>> 在多种场景中都会用到沟通能力。

>> 多种场景都会用到工作结果呈现能力。

>> 动态分析岗位需求与自我能力,弥补差距

时刻关注个人能力、自我需求、岗位要求、岗位回馈这四个维度(见图2-2)。

>>

图2-2 个人职业发展需要关注的四个维度

>> 一套提升计划,具体如下。

了解信息:与上司和HR正式沟通,明确市场部主管的岗位要求。

评估差距:对比自己的能力和目标岗位所需能力之间的差距,制定能力提升计划。

弥补差距:时刻关注企业内的变化趋势,观察那些获得晋升的同事身上都有哪些可借鉴的信息,不断学习,精进自己。

>> 表2-1 将个人能力与岗位要求相匹配

>> 第二节无压工作:识别、分类、重要紧急排序

>> 对工作进行科学分类和处理

>> 按照本月、本周的工作重点排出优先级,在上午的黄金时段重点处理比较难、费时间、必须做的重大工作事项。哪怕一上午只完成一半,也是好的。第二天上午可以接着处理这项工作。

>> 同时,对于事情的重要紧急排序,小美听了我的如下建议,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要想每天都从容不迫、没有压力地工作,最重要的是养成快速分类处理工作的习惯。这个习惯一定要借助日程表来完成。简单来说,工作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第一类,任何2分钟内能解决的事情,现在立刻去做。例如,快速回复一封邮件说确认,快速回复一条微信说没问题,或者快速打一个电话交代某件事情,等等。这类事情不必记录在日程表中。

第二类,任何不能马上完成,需要与别人协作、对接、沟通才能处理的事情,安排在某个集中的时间段处理。例如,跨部门的一些沟通,与团队成员跟进项目、了解项目进展,向他人寻求帮助,等等。如果这些事情一时无法解决,就安排在当天某个的时间段解决,比如在当天或第二天下午2~3时拿出1小时,列出需要和别人检查、跟进的事项,逐一细致确认并记录结果。

第三类,任何不能马上完成、需要自己专心去做的一次性任务,安排在某个集中的时间段完成。比如写一份项目策划书,做一次工作汇报PPT,进行产品创意设计等,如果预估需要2小时完成,可以在日程表里安排好,比如安排到当天下午3~5时。这段时间将手机静音扣放,邮箱设为免打扰,找个安静的会议室,专心完成这些任务。你可以使用番茄工作法,设置半小时为一个番茄钟,专注工作25分钟后短暂休息5分钟,之后再进入下一个番茄钟。

第四类,任何不能马上完成、需要长期投入和跟进的任务,分解成小的任务块,然后按照上面三种分类方法处理每个小任务块。

>>

图2-3 重要紧急矩阵图

>> 任务再多,也需要排列成一个有序队列逐一专心执行,这样才能实现效率最大化。只有专注才能带来持续的复利积累。

>> 1.梳理任务顺序。想让任务变得有序,首先要熟练地对任务进行分类管理。大家有兴趣可以去读著名时间管理大师戴维·艾伦(David Allen)的著作《搞定:无压工作的艺术》(Getting Things Done),书中提出的一套“移动硬盘”式的任务管理方法十分好用。

2.列出任务清单。我通常用表格做自己的任务列表管理,分类记录事情,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在一个表格(每周管理)与日程表(每日管理)中,按照事情的重要紧急象限为其标注不同颜色。表格的表头可以设计为:事件、重要性排序、紧急性排序、时间表、进展。重要紧急性可以用不同颜色来标注,这样一目了然。每周、每月都整理更新一次表格,必要时甚至每天更新一次。重点是重新梳理重要紧急排序,把握进度。

3.使用日程表安排每日事项。每天早晨做计划,每天下午做复盘。做计划的重点是对事情进行分类、预估具体的完成时间,并将其列入当天的日程。

>> 表2-2 每日工作安排示例

>> 要充分利用高精力时段,专注于“主要任务”。

>> 找到你一天中效率最高的时间段,比如大脑创造力、专注力最高的2段工作区(8~12时;15~18时),记忆力最强的2段学习区(6~9时;20~22时),把最重要的工作及学习任务安排在这段时间内,逐件专注执行。你要注意以下几点操作(见图2-4)。

>> 图2-4 让你专注于“主要任务”的五个方法

>> 1.主动屏蔽外界干扰。

>> 2.调整身体状态。

>> 3.排除内部的思绪干扰。

>> 4.合理利用“暗时间”。

>> 5.想方设法为自己“省时间”。你可以找专业人士咨询,获取规律,少走弯路。

>> 你还可以找能帮你提高效率的人,把工作“外包”给对方。

>> 第三节等待机会:寻找岗位胜任力模型,制定个人才能手册

>> 我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提升自己某几个具体的可迁移的能力,比如沟通、表达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第二件,制定自己的个人才能手册,并进行“无需求面试”,时刻准备迎接新机会。

第三件,探索、学习与副业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为日后发展副业做准备。

>> 空闲期“表达”锻炼不能闲:在衣食住行中锻炼思考与表达能力

>> 表达能力需要刻意练习,如何让自己不断刻意练习呢?衣食住行都是机会。你要能把一天睡觉之外的衣食住行等日常活动都“转变”成“表达”的机会,如果你做到了,等于你一天有十几小时都在锻炼思维和表达,那样你还会不厉害吗(见图2-5)?

图2-5 两个步骤刻意练习你的思维和表达

>> 第一步:建立意识,把工作生活中的每一次沟通、自己说的每一句话都当作表达的机会。

>> 总之,只要张口说话,你就把它当作一次“锻炼表达”的机会,有意识地训练自己。

第二步:用“金字塔结构”说出来(见图2-6)。

图2-6 金字塔结构

>> 从图中可以看到,表达时要先说结论,再说支撑结论的几个论据,可以按照具体要表达的事情,根据时间、空间、人物关系、重要性或不同维度等对论据进行排序。

>> 可以从简单的事情开始训练。比如,你想给朋友分享一则关于某种疾病治疗领域新进展的新闻,以往是直接发链接,一句话都不说让对方点开链接看。最多说一句:看,某领域有新进展了。而现在,为了创造机会锻炼你的表达能力,你可以在给朋友发链接的同时附上自己的解读,用4~5句话,按金字塔结构表达清楚。

第1句,总结论:

>> 第2~4句,分论据(解释你的结论):

>> 你要抓住一切机会反复练习这种表达方式。

>> 制定个人才能手册:无空岗招聘与无需求面试

>> 同理可得,员工自己也可以进行同样的操作,我把它称为无需求面试。

>> 第一,通过准备简历,让自己仔细梳理过去几个月的能力提升情况和学习成长点,这是一个提升自我认知的过程。

第二,通过高频面试锻炼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能力。这样你会更加关注面试官提出的问题和提问的角度,复盘优势和劣势,为以后真正需要找工作时的面试做预演。

具体可以分三个步骤来梳理能力:列表、论证、选择标签。

第一步,列表。用表格列出在过去半年中,你对以下三个话题的思考。

1.习得了哪些新技能。

2.增长了哪些经验。

3.刷新了哪些认知。

在每个话题下面写出三点即可。如果觉得成长之处很多,那就挑出你认为成长得最快、最有价值的三点。

第二步,论证。根据每个话题列出的三点做一个PPT,证明这个话题的“结论”。我在下文中以第一个话题为例说明PPT的逻辑结构。

1.过去半年我习得了快速写文案、当众演讲不怯场、快速检索有效信息这三项能力。

2.如果满分100分,我以前每项能力都不及格,现在我可以分别给自己打75分、80分、90分。

3.第一项能力,快速写文案。具体案例:哪年、哪月、哪日进行了什么样的操作或通过了什么样的考验,得到了什么样的好评,有哪些可量化的评估指标。比如这半年写了多少篇文章,有多少点赞、转发、点评、引用等。

4.第二项能力,当众演讲不怯场。具体案例:用某时、某地、具体人物的方法对案例进行描述性评价,同时添加可量化的评估指标。比如进行了几场当众演讲或工作汇报,获得的好评或奖项等,以此证明这个论点。

5.第三项能力,快速检索有效信息。具体案例,运用量化指标的方法和上几项类似,这里不再赘述。

第三步,选择标签。要在上述“论据”里根据能力选择一个“标签”,你可以询问周围人,看看他们对你这方面能力的反馈,是否觉得你有很大提升?

>> 那么,要用什么心态应对面试呢?很简单,就是把面试官当成练习对象,把面试结果当成可以提升自己的反馈。重点只关注对方问了什么问题,自己是怎么回答的,然后复盘,你可以问自己如下问题。

1.自己的回答好在哪里,下次同类问题是否可以答得更有逻辑、更全面?

2.自己的回答不好在哪里,应如何改善,以后可以怎样回答。

3.去网上搜索类似问题的回答建议,提升自己在解决这类问题方面的框架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慢慢地,这类问题就会成为你“擅长”解决的问题。

>> 这一过程中具体要怎么应对面试呢?准备面试时需要有章法,有一个很好用的方法是应用STAR原则准备案例,证明你的能力。

S代表situation,即说明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困难是什么。

T代表target,即你的目标是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A代表action,即你具体采取了什么行动、与什么人进行了合作。

R代表result,即你最后得到了什么结果。

>> 把想在简历中表现的每个能力特质,都用一个STAR案例展现。你可以按STAR原则准备三个自己的真实案例,反复打磨案例直到能脱口而出。这三个案例各有侧重。

第一个案例,要能说明你身上最大的特质,比如执行力强、勤奋、有创意、合作度高等。

第二个案例,要能说明你所秉承的价值观,比如客户至上、效率第一等。

第三个案例,要能说明你身上曾经发生什么样的改变,比如以前得过且过,后来目标清晰、行动力强等。

>> 职场中,千万不要只顾低头赶路,把自己埋在事务性的细碎工作中,那样会成长得非常慢。你要经常性地抬头望向远方,让自己有不一样的思路与视野。

>> 第四节快速成长:为提升个人核心技能加速的方法

>> 把一个人的学习成长方式总结为以下两种。

一是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习,在接触和体验万事万物的过程中建立自己认识世界的认知模型,然后用这个模型理解世界、预测世界。也就是分为:经验、体验——归纳规律——建立认知模型——用认知模型理解世界——用认知模型预测未来、指导行动。

二是从他人的经验中学习,对他人的经验,即其模型代码,进行识别、建构,并通过刻意练习将这套代码植入自己的系统。

那么,该具体怎么做呢?

>> 学会给自己换代码

人脑在某种意义上其实与电脑相似。如果以电脑为喻,那么人和人的不同之处在于,面对同样的场景时,不同的人用不同的程序和代码处理问题。你想成为更优秀的人,就要去发现、理解这些人的程序和代码。

>> 在事情发生后,一定不要想当然地得出结论,而要不断地问为什么,寻找规律,刻意练习。

>> 成长其实就是一个更改人的思维和行为习惯的过程,我们经常说的领导能力、联想能力、创意能力,只不过是一些思维习惯。只要你愿意“换代码”,然后不断刻意练习;只要你能够找到合适的人,对对方相应的好习惯进行结构分析,将习惯变成代码和操作步骤,安装到自己身上,你就能成为那样的人,一直这样,你可以成为你想成为的任何人,快速成长也就实现了。

>> 成长过程中不断地审视自己,只做对成长有利的事情,尽量不做与成长无关的重复性工作,同时不断总结那些对成长有利的事情

>> 第一类,打造类任务。

所谓“打造类任务”,就是那些从0到1的任务。是你要“开启或建造”某个“系统或项目”的任务。它可以是建设一栋楼,给房屋做一次装修,打造一个团队,设计一款产品,还可以是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子,做自己的人生规划,等等。

>> 表2-3 打造类任务的四个层面

>> 新产品的“上市筹备”就是一个打造类任务,要从零开始打造一场完美的推广。你需要重点跟进的任务是什么?

首先,在开始进行任务之前,你要想好设定怎样的目标和意义,即完成产品的战略布局。在这一层,我会思考这个产品能解决哪个治疗领域的什么问题,公司股东对这个产品的期望值和要求是什么,这个治疗领域内未满足的治疗需求是什么,这个产品与本领域内的其他竞品相比,差异化优势在哪里,这个产品未来5年的发展定位是什么,等等。

>> 这些内容看上去很“虚”,却是整个产品上市筹备过程的基石,如果在这个环节上大家无法达成共识或出现判断错误,后期就会有无止境的修改、返工。因此,深入挖掘领域需求和客户需求(内外部需求都包括),对产品的定位达成共识,是你最重要的任务。

其次,开始整个打造类任务的四个层面。

从模块范围层开始:为了实现目标,你需要放入哪些“要素”,有哪些战略必做项,分别要达到什么目的,每个方面需要包含哪些环节,等等。

准备好了目标、意义和第一层,整个新产品的上市筹备就不会跑偏,接下来,你可以继续“打造”其他层面,打造的方式可以是自己做,也可以是授权给他人或与他人合作。

1.把“结构系统层”分包给上市新产品涉及的各部门相应的负责人,让他们帮你把这些人、事、物串联起来,形成一个营销活动的骨架。

2.把“实体框架层”分包给活动设计供应商,让他们把所有的环节串联起来,变成一整套连贯的、步骤清晰的上市活动计划。

3.把“外观美化层”分包给广告商,让他们优化各个环节的设计、表现形式、客户体验等。

>> 第二类,运营管理类任务。

如果说打造类任务是从0到1建设一个系统,那么运营管理类任务就是保证这个系统能正常运行并不断优化。

>> 首先,介绍推动增长的运营管理类任务。

>> 总之,你可以不断找出系统中的“促增长与成功因素”并想办法重复、优化它。

>> 在成长过程中,你如果想要快速成长,就需要投入精力识别并高质量地完成以上两大类任务,并在完成过程中持续思考、锻炼能力。

>> 表2-4 日常工作任务分类举例

>> 第五节心智敏锐度:站在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从容面对复杂和不明确的事态

>>

图2-7 良好心智敏锐度的五个表现

>> 1.不间断提问,能发现和问出关键的问题。

2.习惯于对比、联系和参照不同事物,寻找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

3.坦诚地处理不明朗的局面,包括在任何有挑战的情况下进行沟通。

4.可以批判性地质疑传统方法是否适合新局面,并使用新方法迎接挑战。

5.看问题角度广泛,与人相处游刃有余。

通常将心智敏锐度分为较低、典型、较高、过度四个层次(见图2-8)。

图2-8 心智敏锐度的四个层次

>> 认知,是指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像分析官一样思考,评估各种选项;决策,是指在各种选项面前,像指挥官一样做出最终选择。

模糊认知,是指在分析选项的阶段,先不急于做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的判断,而是保持一定模糊度,仿佛正透过毛玻璃看事物。明确决策,是指我们在做最终决定时,必须有一个黑白分明的选择,不能模棱两可。

>> 表2-5 决策平衡单(样表)

第一步,列出可能的选项,并确定维度。列出你在找工作这件事上看重的所有因素。

第二步,给每个维度都设定一个权重分。根据你看重的程度为每个维度打分,最低0分,最高10分。

第三步,为每个选项在各维度打基本分。基本分的分值范围是0~10。

第四步,计算总分。用每个选项各维度的基本分,乘以各维度的权重分,就是该维度下的加权分,然后把每个选项下各个维度的加权分加起来,就是每个选项的总分。

>> 表2-6 决策平衡单(举例)

>> 模糊认知,就是开放地考虑各个维度的选项,并赋予权重。明确决策,就是根据计算结果,给出清晰、果断的选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