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涵顺路却故意不接罗子君,你怎么看《我的前半生》
罗子君搬了新家第一天上班
赶地铁鞋子被挤掉
打电话给顺路的贺涵求救
如果你是贺涵,你会去接么(顺路顺路哟)
结果,结果贺涵的回答,让我深深的深深的(害羞)…………
我电话跟她讲了帮不了她不
她就要怨恨我
还向你告状
这种人你觉得会有前途吗
如果以后碰到更大的事情怎么办
这就好比你养了一个孩子
你永远妥协的喂他吃饭
他就永远
也学不会自己吃饭
听说现在拆书帮的女神们都开始拆电视剧了
把追剧的时间省下看书的我,也要跟上女神的步伐
从此光明正大,理直气壮的——追剧
举个例子:
每天喊熊孩子起床就跟打仗一样,一遍二遍三遍(做个不吼不叫的妈妈到底有多难)关键有时做早餐喊晚了,熊孩子各种埋怨生气的怪我,而我也一肚子委屈
同样的场景8年来不断上演,不断循环
贺涵的话触发了我的反思:
01 关于放手
曾经的想法:为什么喊你一遍不立刻起来,老是赖床
贺涵的思维:因为你总是喊他起床,所以他永远也学不会自己起床
现在的想法:是我的不放手,束缚了孩子的成长和独立
02、关于情绪ABC模型
A事件:妈妈喊我起床晚了
B看法:妈妈总是不把我喊醒真不负责任
C感受:熊孩子难过生气
情绪的ABC模型告诉我们,想要有一个好的感受C,需要改变看法B,而不是事件A。
很明显熊孩子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认为让自己准时起床只有一个办法,改变A改变妈妈。
如果有不同的B:妈妈早上做早餐很忙,我自己订闹钟应该更靠谱些
那么会不会有不同的C呢:理解妈妈,不再生气,转向思考解决。
意识到这二个问题:
1、行为习惯(赖床)
2、思维模式(是别人导致了我的问题)
我接下来的行动步骤:等娃从老家回来,
1、先从理论上和他讨论情绪ABC模型,引导他认识到起床是他自己的事情,他需要自己负责 2、开学后,不再喊他起床(即使迟到)
生活中很小,小到被忽略的事情,其实也反应着我们背后固定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就让改变从看不见的小事开始,也许改变的不仅仅是这一件小事,同时也会推动思维和行为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