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2】让孩子读接地气的古诗
“最近学校有教古诗?”我问孩子们。不出意料,他们会背诗,但并不明白诗的大意。《游子吟》字面意思都不理解,又或许,从没想过去理解。
相对于单纯背古诗,我更倾向于唱古诗。不懂意思没关系,听听音乐也不错的。昨晚我听吴彤唱的《满江红》,发现小朋友也跟着哼唱起来。我就是喜欢唢呐、琵琶、贝斯这样的乐器混搭的效果。虽然我不懂乐器,唱歌跑调……
经常被人问到:你家孩子多大开始古诗启蒙?我总是回答:没有启蒙。
小孩子不懂诗,背诗在我看来就是锻炼记忆力、感受汉字的音律节奏。对幼儿来说,其他的形式也能起到这个作用。我们在视频上看到哪些能够自如飞花令的小娃,应该都是身边的大人本身很爱古诗吧。
暴露一个问题:我本身对古诗没有太大的热情。会背的诗都是因为要考试而已。额外看到古诗词,那都是在看人物传记了,并不会刻意去背诵。比如最近看的《苏东坡新传》,上一周在书店看了半本的《李清照传》。
今天我在背古诗(考试必背),正巧读到一首诗,之前没背过的。
还巧的是,我背这首诗时正好在小河边。此时正暮春,眼前正好“百般红紫斗芳菲”。于是放下书,拿出手机,捕捉此情此景。
然后决定,下午接园的时候就带孩子们来这里,读诗,读眼前有实体画面的诗。
我们前几个月就是在这个地方读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在春雨过后,看到满地落花,妹妹触景背诗“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虽然都是了解字面意思,未能理解诗人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个人心境和情怀。到这对于幼儿来说,足以!
诗词积累对于阅读和写作是有帮助。作为现代人,我们诵读古诗是要了解历史,对话先贤。倘若没有对话,那这事需要从新评估了。
语文教育总是谈“人文性”和“工具性”。我们似乎只注重后者,而忽略前者。其实我们是可以抛开“二元对立”的固有观念的。实在不行,我宁愿选择“人文性”。不然这些来之不易的古诗就该黯然失色了。
说到这个我想起来昨天读《苏东坡新传》。人们说他“以诗为文”,不懂诗的音律(工具性)。但他向来用诗文来表情达意,音律不能约束。《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中“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就没有照调五、四、四断句。
额,我跑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