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闲读苏轼
百度词条上,罗列了对东波先生的评价,读来有一些感受。
相对而言,迹象有为了显示“中肯而独立”才苛刻的嫌疑,钱穆先生对东坡先生的评价不是特别高,“其恬静不如王摩诘,其忠恳不如杜工部”,这样的评价看起来中肯,实际上几乎等于没说,可有可无,也几乎无迹可寻,譬如说李小冉的皮肤细腻不如我,台词的婉转不如蒋大为。要找,不胜其数,实际这没什么意思文学不是比赛,即使是比赛,也不是比细胞的大小;还有,“他们(苏氏兄弟)的学术因罩上一层极厚的释老的色彩”。这些都不是极为推崇的口气,基本是平视,甚至是俯视,带了点后来研究者历史的优越感。不过,大概终究不能过甚,到底还是说,苏东坡诗伟大,人格之伟大。
这是不同于林语堂的,可能也是性格的原因,有点不是很擅长察言观色,本身又很推崇幽默和恬淡,否则不会在抗战的时候,万民皆苦于国破家亡,水深火热,却不知眉高眼低的谈幽默,弄得我们老先生大为光火,这是闲话。
林老师对苏老师那真的五体投地的敬仰。
“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我印象中,林语堂写过的历史人物不多,孔、老,还有就是苏轼,那是极其有高度的致敬吧!
也极富感情吧。
相对评价最为庙堂级巍峨的,那是清初王士祯:“汉魏以来,二千余年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顾所号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都说唐诗宋词,这里说,苏老师的诗和李白并肩,那诗词并举,不是独步天下,再加上书法,四大家之一,散文,八大家之一,那千古无二了。怪不得自负风流才华千古一帝的乾隆皇帝,也对苏老师青眼有加。
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大概人生不幸也是诗家幸,苦难出诗人。钱穆说“那个时候诗都好,可是一安逸下来,就有些不行,诗境未免有时落俗套。”好像有点见不得人好的刻薄,但实话讲,也不无道理。后人引经据典,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来印证:“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确实点睛。苏轼一生,确实是很坎坷的,最后终老常州,现在说得都是得偿所愿,但我觉得,其实,他喜欢老养于常州,率性地生活,而不是猝然终老,埋骨他乡,否则就不会和弟弟相约葬于郏县,“形胜类其乡”大概也是诗人的观感之言,实际的考量则理性深沉的多。
苏轼一生本有极大政治抱负和热情,但总体上不见容当时的吏治和政治环境,流落于各地,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汝州上任不成而居常州,登州、杭州、颍州、扬州、定州、惠州、儋州、廉州、舒洲(永州安置),最后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此中轨迹清晰可循,总结起来就是,被贬、流离、政治上的不得意,生活上的动荡不安,其中两任妻子、最爱的侍妾,幼儿,先后离世,也是很大的打击。“烟花已作青春意,霜雪偏寻病客须。”,转而就是“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不仅仅是语不惊人誓不休的遣词造句,主要是苏轼的旷达确实非比常人。
如果说性格即命运,苏轼一生成为良相和柳永都是可能的,有做好官的能力、文章、胸襟、抱负、热忱和眼光,却没有政治人物的手段和隐忍狠辣,过于善良却没有霹雳手段,这样的人做朋友是好的,做情人也可以,做老公都不是最好的,何况是做大官。因而,做地方官更得心应手一点,可见拳拳之心尚有去处;庙堂之高,基本上归于旧派人物,却不容于新旧双方,可见赤子之心终无寄托。
但,终究也没有成为奉旨填词之类的江湖边缘人物,虽然波澜起伏,几度凶险,毕竟一直在体制内,多少还是有点保障,世人皆有不平之意,是个人人品、抱负、才华值得命运更好的馈赠。
苏轼并不长寿,却多领域发展并创作惊人,作为继欧阳修衣钵的北宋文坛领袖人物,并不限于诗和文章(史论和辞赋),词、书法、画亦工,并皆有不世之作,所以,从历史角度看,苏轼不但超越了欧阳修,更超越唐宋所在的朝代。传世的,文有《赤壁赋》,《后赤壁赋》;诗有《题西林壁》;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月有阴晴圆缺》;书法有《黄州寒食诗帖》,皆为千古不朽名篇。
但唐诗宋词既然已成定论,诗巅峰于唐,词止于宋,后世当然瞩目苏词。
比较公允的,也有一定历史观的认识是,苏词社会内容广阔,意境丰富,题材众多,不拘一格,将唐诗的精髓、北宋诗文革新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冲破了艳、媚、浓、颓废、哀伤等晚唐五代词风的界限,横扫汉魏以来低眉顺眼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现存词三百四十多首,有长篇也有小令,豪放不废婉约,豪迈千古却不舍烟火气息。就唐诗宋词这个特定的文学范畴来说,是革新和发展的里程碑,就现在和未来的科技发展的趋势而言,也应该是一个无法超越的历史巅峰。。
东波先生一生,情感上并不放荡,但也不寂寥,因为他懂得欣赏,“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一个恬静、美丽、智慧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苏老师一生不缺知己,江湖漂泊,但红袖添香。“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至今读来,仍令人不胜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