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点也许不该写的

2018-09-14  本文已影响37人  234dac5bc105
写一点也许不该写的

我的……父亲。

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这是有道理的。一定要说家人,那也得捡好的说。这不光是为了在外人面前要个面子,更是一种对自己的积极正面的心理暗示。简单说就是劝自己学好。道理懂,也实实在在的认同。但实际心里果然那么阳光灿烂吗?唬得了别人可骗不过自己。

我爸,17岁插队内蒙,从一个上海中学生,一夜之间变成了内蒙沙漠里的一个牧羊人。生活环境从亚洲屈指可数的大城市,一夜之间变成了人迹罕至的沙漠戈壁。

我爷爷家的"家风"历来是"凭手艺吃饭"。这话说来好听,小时候我也觉得挺光荣,但随着我年龄越大,越发现,这个所谓的"家风"实际上是一种基于社交障碍现实的"打哪指哪"。我社交障碍,所以就不社交,就凭着一手手艺养家糊口,以此为荣。我知道这种"家风"来自我爷爷的社交失败。我爷爷年轻的时候旧社会,有点铁匠手艺,开个铺子,虽然兵荒马乱的年月,但在大上海还是能养活一家人。可是年轻人手里有俩钱,又是灯红酒绿的大城市,又是乱世。说是生意需要也好,说是物欲横流也罢,反正总有点不健康的社交活动,对此我奶奶是极力反对,但实际上却无能为力。当然,说实话我觉得我爷爷也是情商差点,社交健康不健康、有利或有害搁到一边,实际上也是没有什么真正有交情的朋友,说白了就是人缘很差。这一点在后来的文革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一说批斗起我爷爷来,造反派们格外起劲。所以按照那时候的要求,我爷爷家必须有一个人插队到祖国的边疆,但还不是所有边疆都能去,比如黑龙江、新疆,有生产建设兵团的地方就不能去,去兵团那得根红苗正的人家。所以实际上可选的地方只有两个:内蒙、云南。

据我爸说,他因此毅然决然选择了内蒙。言下之意是,他是没被批斗、可以插队的孩子里最大的,如果他不去,就得弟弟妹妹们去,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可是据我叔叔们说"你爸当时就是想去骑马"。言下之意,那"规定"并非必须遵守,我爸跑到那么远的地方纯粹只是因为17岁的他少不更事,自作主张,而且是为了好玩。呵呵,一个这么多人口的家庭,一个如此重大的人事变化……反正,他突然从那样一个家庭环境,突然之间变成了一个压根没人可社交的牧民。

后来,"城里"招工,我爸因为"学历高",应召进了旗统计局,一干就是40多年。我爸追求我妈的时候,据说我爸可谓脸皮厚,我妈前边已经说了分手的情况下,我爸还跑到我姥姥家,问我妈什么时候跟他回上海完婚,火车票买到哪一天……当然,期间免不了在我姥姥家吃饭,我姥姥又是个要面子的,即便是家里没粮食,借粮食也不能亏待我爸。据说我爸像这样的情况下,去过好几次。我问我妈,为啥答应?我妈说"其他的追求者她更看不上,你爸好歹还占个执着"。我跟我妈说,如果现在这么个执着法,女方家大概率会报警。

我也问过我爸,他当时咋想的,我爸说,他就是要解决一个"心病"。我爸就是有"心病",就玩命解决。反过来不是"心病",就不闻不问。比如我5岁的时候,我妈去呼和浩特学习,我就被送到了姥姥家,一年半以后,我妈回来,我才被从姥姥家接回自己家。而在这1年半时间里,我爸并没有向我姥姥出过一毛钱抚养费什么的,他自己胖到了200多斤。再比如,自从我上海买了房,他每年基本都会来住半年。无论在内蒙还是上海,他在吃过早饭以后通常都会出去散步,但不会纯粹散步,他会去市场买些他认为需要的东西,但这说到底就是散步而不是买东西,他不会在意买了什么。简单说,他一定要出去,出去一定要买东西,但买什么通常都不重要。比如有一次周末上午,他出去,我跟他说顺便买根大葱吧,中午我做饭。结果他老人家回来时拎着一棵蒜苗。我问他,你看看买了啥?是大葱吗?他低头看看,表示无所谓,都一样吃。还有昨天,他买了速冻饺子回来,因为他今天要启程回老家,所谓"上车饺子下车面"。今天早晨煮饺子,我问了一句"爸,饺子啥馅儿?"他说"我也不知道,包装我扔了,啥馅啥馅吧,都一样吃……"

他是记忆力衰退?或者是不拘小节?我说"他对自己不关心的事永远漫不经心"是错怪他了?比如前天早晨,我注意到盐罐里的盐变成了粗盐,我原来放在冰箱冷冻室里的,准备感冒嗓子疼时漱口用半袋粗盐"不翼而飞"。我就知道发生了什么。于是我就问:"爸,你知道那粗盐是怎么回事吗?"我爸立马就勃然大怒:"你质问我?!这破事你跟我掰扯什么是非?!……"我压了自己半天,说了句"对不起,我错了"。没再继续说话。上班后我微信告诉他那盐到底是怎么回事。我爸回复说"你以后得学着点,不要跟人掰扯什么是非,不要质问人家,你要是不改,你永远也……我是你爹才跟你说这些,别人谁理你!"

我觉得这就是"我的漫不经心神圣不可侵犯!"

我只是为吐槽吗?不,我只是在表达一种无奈。敢问路在何方?不知道。但实实在在的说,就我的这个起跑线来说,照成功标准实在是差得有点多。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