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进口药与仿制药的抉择
1
随着灯光的亮起,电影结束了。周围的人们,有的在擦拭眼角的泪水,有的依然坐在座位上久久没有离开,有的说笑,有的感叹。
而我独自一人默默地走出了电影院,虽面无表情,但心情很是复杂。
其实这已经是我二刷这部电影了,可能出于职业的原因,每当有关药类的电影我都会很关注。
2
《我不是药神》主要讲述了白血病患者在买不起天价的进口药,为了活命的情况下,不得不找一位保健品老板买印度低价仿制药的故事。
揭开中国病患者“寻医,买药,救命难。”的生死历程,在生命与法律中艰难抉择的社会问题。
在电影中多次出现了进口药和仿制药。而对于大多数非专业的人来说,它们是什么,区别在哪里,都不是很清楚或者一知半解。下面我简单说一下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3
进口药
进口药又叫原研药。是通过巨额投资,经过一系列长期的过程才研制出来。
具有治病疗效药物的筛选(2-4年)
动物性实验(非临床实验2-4年)
在患者身上做实验(临床Ⅰ、Ⅱ、Ⅲ期3-7年)
新药上市审批(非常严格)
上市后研究(Ⅳ期临床)
上市后再审批(一般上市后4-10年)
因此一个新药(进口药=原研药)从头到尾不说花费巨额资金,且耗费10-15年的时间,还不一定能成功。有很多知名药企都研发到最后阶段而最终失败。
而药品不同于其它商品,在审批上会更加严格,因为药品是治病救命的,一旦出现任何差错都会引来灾难性的后果。
例如20世纪50年代后期,原联邦德国格郁能化学公司生产的一种镇静药(又称反应停,沙利度胺)并声称对治疗妊娠反应有疗效。
在销售6年间,先后在原联邦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以及拉丁美洲、非洲等28个国家发现畸形胎儿12000余例。
患儿出现无肢或短肢,股间有膜,心脏畸形,呈海豹儿。原因就在于当时的药物未经过严格的临床前药理实验。而此次事件被称为“20世纪最大的药物灾难。”
4
仿制药
仿制药是指与进口药在剂量、安全性、质量、作用以及适应症上相同的一种仿制品。
但仿制药在制作的过程中,为了降低成本在原料药的工艺,辅料成分,临床药效均与进口药有所不同。
二者不可能完全对等。而仿制药最大的特点就是价格低廉。
中国有句俗语叫一分钱一分货。把进口药中的哪怕一个微小环节稍作改变都会对药物本身的药效有很大的影响。
例如有些国产头孢菌素因为无法控制杂质含量,而在患者使用前不得不进行过敏性试验。而进口头孢菌素则不需要。
再比如,2012被媒体曝光的“镉超标胶囊事件”中,一些仿制药企业就用工业用明胶代替价格较高的药用明胶。
我只想说仿制药是价格便宜,但安全性无法得到长期保证。而我国也明令禁止国外的仿制药也有国家的道理。
也许我们觉得国外的仿制药便宜,可是一旦真的出现问题,很难通过法律维护自己的利益。
5
我国的医药行业起步较晚,主要以仿制药为主,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而发达国家原研药(也就是我们所谓进口药)和仿制药并存。
因此在发达国家原研药与仿制药疗效差别的概念已经深入到医生和患者的头脑中。
比如在国外患者拿着医生的处方去药店配药时,药剂师都会问患者,你要原研药还是仿制药?患者可根据病情和医生的建议自己做出相应的选择。
记住,在中国所有的西药都是仿制药,这也我国民众没有这种意识的原因。
对于危急患者,救命时所需的药物仿制药均不可作强迫性的替换。在急救病人时,尽量使用原研药。
6
《我不是药神》可以说是近几年少有的神作。反映老百姓在得了重大疾病时候,在生命与天价进口药还是低价仿制药当中的艰难抉择。
其实如何抉择还是看每个人的家庭状况,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而电影里面的感人故事也侧面反映了我国制药技术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使更多的人对药品行业有了更多关注,同时也提高了人们的思想意识。这对我国医药的发展是一个好的事情。
而我也坚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也会出现更多的原研药,为国人造福。
最后我想说,这种类型的电影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