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活毕业那点事儿

毕业季,他们对我说的话。

2019-06-05  本文已影响10人  青年西铭

                                                                毕业季,他们对我说的话。

我们朝校门走着,他忽然指着前方对我说: 出了这个校门,你必须要警惕周边的“不怀好意者”,或者至少要留点心眼,尤其是你有这般的脾气。

 图:南京财经大学西苑宿舍

作为一个应届毕业生,无论你是否已经坦然接受这样的身份,总也走到了这样的地步了。

于是近来的生活便不得不都围绕着这样一场“告别”来轮转,即便自己刻意淡化这样一种氛围,勉强说服自己仍是正常地吃饭、正常地做事,但总也有遇上的朋友不知怎么就问到这个话题——毕业是怎样的感受呢?

这样的感受,其实很难用言语表达出来。如果一定要说,那也一定是晦涩的、模糊的、同时又附着了极浓烈的个人主义色彩的。

所以除了勉强给出几句通俗而又具有普遍性的建议,我总抛出这样一句话——等你到了那个时候,自然便什么明白了。

并非回避,也并非搪塞;这或许就是最好的回答。

我愿意相信,在这样的意气风发的年纪,每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人也都具自由的思想,因而在外部诸多因素的加持下,衍生出各自纷呈的大学四年。

也因此,前人们至多只能奉送自己的经验,后人们是否接纳、是否去承纳着这样一份期待,便全然是缘分使然、个性抉择了。

对于我个人来说,很久以前便畅想着2019年的夏天会是怎样一副境况。但慢慢走过来,才发现顺其自然才是最好的安排,让生活推动着我们前行其实并不意味着失掉自我,反而会是一种福分。

于是乎该做的事情也做了,该见的人也都见了;纵然过去四年还残留着不少遗憾,诸如为何不早点觉醒,为何不多读点书,为何曾经辜负过一些朋友,那也都坦然受之了

——因为你知道,因了这些未就的憾事,你才成为现在这样一个你,或者不如说,就算时间倒转,你义无反顾所做的,依然是那样一些选择,这便是人们发由心底的对于自身的“执念”。

这样一场长达大半年的“告别演出”,对于身处其中的主角们,每个人都有独属于自己的演出方式。甚而不如说,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来慢慢接受这样一件事实,慢慢去做好一切该做的事;也许还会有展望未来,但那很奢侈,也需要契机。

对于我来说,最近半年,与朋友就这个话题的探讨、向前辈对于前路漫漫的请教,等等诸如此类的交游似乎一下子多了起来。那自然是极好的,这类的交游让我适应了这个即将迈入社会的“场”,让我得以审慎地处理身份的转变,同时借以别人的珍贵建议不断调适自己的行动或想法。

因此写这篇文章,分享一下在这个毕业季,他们对我说过的话。

他们,是长辈,是朋友,也是学弟学妹,更还有陌生人。无论他们就“毕业”这两个字说过什么,说的话是好是坏,是鼓励是警告,是乐观是悲观,事实上我都对此报以莫大的感激之情。

那么,该从何谈起呢?

不论以后变成怎样的,一个人首先是从家庭中走出。我的阿爸阿妈呢,他们谁也没有在自己的人生中经历过大学,自然无法在我的毕业上给出多么深刻的见地。

因此,他们只约莫地知道,过了这一阵子,我就不再是学生,就得出来“混社会”。于是,他们在听着我描述一系列新鲜而又繁琐的毕业事宜的时候,只是在我讲完之后大概地嘱咐几句,并坦然自若地同他们的儿子谈起有关“劳苦”与“责任”的故事。

我知道,我知道的。这四年我已经尽我所能加快了自身的成长速度,以在今年过后顺理成章地开始实践他们的期望。因而将自己用四年时间孕育出来的所谓“理想”悄悄地放置一旁,只偶尔看两眼,却强迫着自己暂时别明目张胆地去触摸。

我的阿爸阿妈,他们没对我多说什么。却胜过太多言语。

同样的祝愿与期冀,在不同的人身上,便演绎出不同的光华。那天同一位老师在校园里走。我与这位老师相知很深,或者不如说,他知我很深。

我们朝校门走着,他忽然指着前方对我说:出了这个校门,你必须要警惕周边的“不怀好意者”,或者至少要留点心眼,尤其是你有这般的脾气。

他说的我“这般的脾气”,我自然心里清楚。倘若客观了来说,“这般的脾气”是因为内心有自己的执念,因而常常罔顾了他人,虽则绝不至于主动给人使阴招,但也潜在地能够对他人造成困扰,因而招致对方的反击。

我自然也明白我“这般的脾气”之于我的人格塑造性,但总不愿做太多的改变,也是因为怕连带影响了所谓“初心”的缘故。

这位老师一向一针见血。我记得还曾向他请教过,真离了学校、踏上社会了,如何继续保持学习的热情呢?

他回答说,须得带上一两个非解决不可的十分之紧要的问题,而后才不至于懈怠。除此之外,再无其他。

如若我五年、十年后,仍然保有着现今的这种热忱,那很大一部分得归功于这一句话。

还有一位毕业许久的学长对我说,大可享受这段时光吧,那可能是你最后的悠闲了。

他后半句话没说。那半句话,掺杂着无奈、也浸透着悲凉,也许这位学长对我说这句话时的心境就如同那一句话——等你到了那个时候,自然便什么明白了。

还有人问我,你的毕业旅行呢?

庄重且准备完全的仪式,终究是生活的一个美好幻象吧。这一层意思,我在《也许是,毕业前最后一次旅行》中就已说得明白的了。人有时候,不得不割舍某件喜好,去为另一件大事的告成积蓄力量。

还有朋友的祝福颇显得另类,道“恭喜解放”、“重获新生”云云。

“新生”倒也是“新生”,毕竟一种全然不同往日的新生活即将开启,这逃不掉。但“解放”一次未免说得太过严重,好似我在这所校园的四年间遭受了了不得的折磨与困顿一样。

折磨与困顿那自然是有的,但也是“自找”的。比如,去寻些艰苦的问题来想,去找些另类的事情去做,总算不至于“优哉游哉”、白费太多大好光阴,等等。但这也许就是这四年最值得回味的,这样的自我折磨与被动困顿,并非是苦的,反而成就了这个青年人的短短二十二年的生命中闪闪发光的一段时光。

另有人的“告别”,就只一句简单的“十年之后再见”。不知是透着不舍,或是忧伤,或是决绝,或是豪迈。

我也真不知,这究竟是不是玩笑。十年的时间,我不知道这个世界会改变成什么样,我也不知道,如若这个约定是真的,到时候两个朋友又将以什么样的模样面对彼此。

我于是预感到,当毕业的钟声敲响,很多熟悉的面孔会从你的生活中消失,从此钻入了潮水般随时代涌动的人流中,再不见身影;接下来,你再遇见的人们,便在你的世界边缘来来去去,少再有人驻足。

迅捷的,眼花缭乱的,丰富的,快餐式的,娱乐化的……这些现代化的形容词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空前脆弱,人的“孤岛”,也空前地增多了。

终究是要面对的。所谓成长,也许真就是老天爷一年一年不断地从你身边夺去一些东西,让你的心变得硬,变得冷,变得坚忍的理性。

也有一位,认识我挺久的朋友对我说:你这两三年的变化还是挺大的,希望你坚持下去。

我懂她的意思。她要我“坚持”的,自然不是长久以来的迷茫,而是面对这份迷茫时,所采用的积极的勇气与行动。

未来还要再见面的。不会就此别过。

都要加油啊。

完。

写于2019年6月初。

作者西铭,一个二十来岁的青年,一个温和的理性乐观派,坐标南京,说着自己的话,写着自己的文,走着自己的路。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