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依赖
生命中可以有的依赖是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小时候依赖父母;长大了依赖老师;更大些走向社会,依赖家族关系,领导同事;成家了依赖丈夫或妻子;年纪大了开始依赖孩子。看似有些夸张,人这一辈子都在依赖中。但你仔细对照下,是否会发现,这种依赖比比皆是,而且经常在你自己的身上发生。
如果内在没有完整和独立的“自我”,外在显化出来的就是处处依赖。很多的依赖其实是无意识的。
早晨起床,你希望有人能够为你准备好早餐。上班路上,你希望能有更好更准时的交通工具。上班的时候,你希望你的同事能够帮助你多承担些工作任务。吃饭的时候想有人陪伴,休闲的时候想有人陪你娱乐。
当然,我相信有人会说,这就是生活呀,生活总得有些盼头吧。是的,生活需要些更高的愿景动力的驱动,但是请注意,这些不是依赖。这是更加主动和积极的向上的努力和行动。
人作为社会性的存在,在分工日益精细的时代,总需要和他人配合才能更好更高效的完成工作,达成任务目标。这是否也是依赖呢?不,不是。这是两个或多个的生命系统的协同工作,是相互的支持与彼此的成就,而不是依赖。
依赖是一种主动权的交付,是在过程中失去自我的独立性。是你的思想或行动受制于他人的消极等待。而与自我内在相反的另一端,却往往表现出来盲目的,妄自尊大的攀附。由此差生诸如:“我爸是李刚”之流。正因为内在的欠缺,所以往往需要一个外在的如同救命稻草般的力量来支撑。
在今天下午带孩子去游泳回来的路上突然想到这个“依赖”的话题。
我家俩娃,大女儿12岁,小儿子8岁,今年暑期第一次教他们游泳。两次,分别独立教学不超过2个小时,都学会了基本的蛙泳。
总结下过程中做对了什么?从一开始我就和他们说,相信自己,你可以。爸爸只是来帮助你。
然后让他们学会漂浮,与水亲近,当然过程还需要学会怎么保护自己,最快的速度可以在水中站立起来。让她(他)建立和水的亲密连接。这种连接不同于在水中嬉笑玩乐的连接。而是让他们感受,在水中,他们要去适应水的浮力和压力,找到身体和这些同频的感受。
然后就是基本的动作,带着他们练习。在练习中学会放松,聚焦在身体和水的能量互动上。越放松,越自在。
如此两次,孩子们就学会了。而且今天游泳回来,儿子说,我不累。爸爸教我放松,我就不累了。
我在想,今天社会普遍的依赖性问题,并不仅仅出现在个体自我身上,更出在我们整个教育机制和社会环境的身上。我们依赖于文凭,依赖于专业技能,但是从没想过,让孩子成为完整而独立的个体,让他们可以自己去选择自己想要的方向;可以开心快乐的去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所以孩子不是他自己,成人背负了很多压力和负担,但从来不会停下来去反思,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人生下来就可以是独立和完整的存在。即便某些特殊需求的群体,你怎么知道在内在的生命意图上,他们不是自我完全独立的呢。其实,他们恰恰是完全独立的。他们比谁都清楚我要什么?即便身体可能不支持他们实现这些,但是他们有着更加强烈的愿望,并且能够清晰的传递给身边照看他的人。所以这也是另一种形式的独立。
前些天在《究竟为何在人世》的读书会讨论中,有朋友谈到东西方在独立思考方向的差异,尤其是女性部分群体。这不是一种偶然。而是在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历史文明更迭的过程中,传承下来的社会特质。这里没有好和坏,只是在个体生命成长和组织集体进化上,可能会产生快和慢的不同的效果,也会给整个社会的基础关系场域塑造植入深刻的基因。
生命是本自具足的,无需依赖他人而存在。“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重要的是你真的能够意识到,并且能够在生活和工作的实践中践行出来。
而这,需要找到与宇宙星空,万物和谐共生成长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