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游 记

2025-10-03:安岳卧佛院、黄桷大佛·唐代大诗人贾岛在安岳

2025-10-07  本文已影响0人  完璧

又找到两处四川安岳的摩崖造像,一个是卧佛院,一个是黄桷(葛)大佛。它们深藏于美丽如画的安岳丘间谷地中。


卧佛院

卧佛院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卧佛镇(原八庙乡)卧佛沟,距安岳县县城北约40千米。卧佛院始于盛唐,最早造像题记为开元十一年(723年),大规模造像刻经在唐开元年间。南宋后,卧佛院造像刻经逐渐衰退。卧佛院摩崖造像是研究中国唐宋时期经济、文化、宗教以及书法文字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卧佛院摩崖造像位于长约1千米的卧佛沟两侧高约20米的崖壁上,存留有大批刻造于唐代、五代、宋代的摩崖石刻造像和石刻佛经,现有文物编号126个,摩崖造像1613尊,石刻佛经15窟,现可辨清40余万字。造像题材多达57种。主要有:释迦说法图、涅槃经变、三身佛、弥勒佛、千佛、石刻佛经等。

1988年1月13日,卧佛院摩崖造像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岳石窟与卧佛院摩崖造像合并,名称:安岳石窟。

卧佛院释迦牟尼涅槃经变像为中国最大的唐代全身石刻左侧卧佛造像,整铺造像依山取势,由上、下两组画面构成,靠上一组表现释迦牟尼入灭前临终说法,释迦牟尼居中,两侧为听法的弟子、菩萨、天龙八部。靠下一组表现释迦牟尼涅槃场景,释迦牟尼双足前为密迹金刚,佛母摩耶夫人自兜率天宫而降,与释迦牟尼临终告别,手扶释迦。

涅槃经变像大致完成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全长约23米,头长约3米、肩宽3.1米,离地约10米高,长度约860米,南北两侧高约20米。卧佛面南背北,侧身横卧于岩壁间,因崖壁低矮,无法向上、下拓展,所以释迦身体稍显修长,曲眉丰颊,袒胸露肌,形态端庄。头东脚西,左胁而卧,与佛经“北首右胁卧”“枕手累双足”相悖。双耳装饰华丽的耳珰,头枕装饰繁复的枕头,是其重要特色。动静平衡,宁静、安详的睡佛与攥拳、号啕、怒目欲裂的密迹金刚构成了宁静美、静态悲、动态怒的强烈对比。

摩崖造像和石刻经文被保护起来。


唐代大诗人贾岛在安岳

贾岛在安岳县做官期间(任普州司仓参军)创作的诗词主要包括《夏夜登南楼》《寄武功姚主簿》《送裴校书》和《送僧》等,这些诗作于政务之余,反映了他苦吟诗人的风格和安岳生活体验。

贾岛于唐开成五年(840年)迁任普州(今安岳县)司仓参军,常在南楼读书作诗,直至会昌三年(843年)去世。其诗词内容如下:

《夏夜登南楼》:描绘安岳秋景,表达孤寂心境。

水岸寒楼带月跻,夏林初见岳阳溪。一点新萤报秋信,不知何处是菩提。

《寄武功姚主簿》:以安岳风物抒怀,隐含对友人的思念。

居枕江沱北,情悬渭曲西……会须过县去,况是屡招携。

《送裴校书》:结合安岳地理,表达离别之情。

拜官从秘省,署职在藩维……天寒泗上醉,夜静岳阳棋。

《送僧》:借景抒情,体现禅意与孤独感。

池上时时松雪落,焚香烟起见孤灯。静夜忆谁来对坐,曲江南岸寺中僧。

这些诗以荒凉枯寂的意境和精炼语言著称,如《夏夜登南楼》的“一点新萤报秋信”展现其苦吟特色。它们不仅是安岳生活的记录,也印证了贾岛“郊寒岛瘦”的诗风,为研究晚唐文学提供了重要素材。

最为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是他的《题李凝幽居》中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行至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俄为左右拥止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贾岛本来是一个僧人,他受了韩愈的感化后还俗参加科举考试,还走上了仕途。贾岛和韩愈之所以能够结成忘年之交,就是因为诗歌,就是因为“推敲”这两个字。

从而形成了“推敲”的典故。


黄桷大佛

黄桷大佛位于安岳县鸳大镇黄桷场外400米处的高石岩上,距安岳县城16公里。佛教造像始建于唐代开元年间(约公元724年),依山岩雕刻而成的弥勒坐像高16米,头高4.2米,满头螺髻,头顶螺髻直径二十公分,身披袈裟,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衣纹线条刚劲流畅,面部圆润丰满,神态端庄慈祥,穿通肩袈裟,内村轻薄佛衣。造像古朴大方,巍巍壮观,线条刚劲流畅,令人望而起敬。充分显示我国古代能工巧匠,鬼斧神工的雕刻艺术,不愧为石刻宝库中的珍贵文物。

因寺后原有直径超两米的巨型黄桷树而得名(当地口音中“桷”与“葛”同音,1985年修复时因现存树木较小,名称演变为“黄葛大佛” ),清代曾重修庙宇七重,形成青松翠柏掩映、桃花流水环绕的幽静环境。该佛像1956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历经1966年破坏后,于1985年修复佛头并重建部分建筑,现存造像融合唐代遗存与现代修复特征建筑特色。

清代庙宇建筑群包含七重殿宇,现存寺门采用斗拱翘角结构,保留部分古朴华丽的装饰特征。

精美的雕塑,展现出菩萨们慈祥的仪态容颜。

塑像群栩栩如生。

卧佛金碧辉煌。

有一处洞穴式长廊,里面全是有关为恶者受到惩戒的彩塑,极有恐怖感,如穿越了十八层地狱一般,让人不得不加快脚步“逃离”。

(相关资料来自百度百科)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