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图书馆收藏90后作家洪绍乾书籍《脚趾上的下弦月》

2019-12-18  本文已影响0人  笔若

本网讯(文/谢文江):北京时间2019年12月18日,从北京传来消息 ,清华大学图书馆在2019年11月5日正式收录90后作家洪绍乾(笔若)2015年所出版的书籍《脚趾上的下弦月》,为此清华大学图书馆采编部特别为青年作家洪绍乾做出证书登记以表感谢,同时希望更多的作家能像90后青年作家洪绍乾一样捐献自己的作品,分享自己的文献。

据了解,《脚趾上的下弦月》是洪绍乾2015年12月15日首次出版发行的朦胧诗集,由读书文化出版社出版,内容聚集了作家洪绍乾自创作诗歌以来截止2015年11月19日的诗歌作品,2018年12月20日重复第二次印刷,书籍分为五个专辑,其中包含朦胧三行诗,朦胧诗,抒情诗,散文诗。该书籍名字“脚趾上的下弦月”是作者洪绍乾用左手题写,书籍封面图片也是作者自己手绘的图片,图片形成两只脚交叉的形状,其中有一只脚缺少一个脚趾头,这正是作者本人的脚。

《脚趾上的下弦月》书籍内容经典丰富,朦胧而富有哲理,之所以这本书被称为脚趾上的下弦月正是因为作者的人生经历一路坎坷,记录了这个过程中所创作的诗歌。2015年11月15日发行后得到了广大读者及诗歌爱好者的一致好评,随后该书籍曾被江西省共青市图书馆、萍乡市图书馆、上饶市图书馆收藏。

2018年2月26日中国互联网文学联盟将这本书评为了“90年代90后朦胧诗歌精品读物”、2015年荣获“90后最佳诗集作品奖”,2019年在CCTV-第十九届中国世纪大采风年度人物总结表彰大会中荣获“中国90后金笔作家奖”著名独立学者、中国文学研究院院长易白曾对该书籍发表学术论文《抽象表现主义是朦胧诗写作艺术呈现》给予高度评价。

洪绍乾,笔名:笔若,中国90后青年作家、诗人、音乐人、摄影师、独立学者,中国好品牌影响力艺术青年形象大使、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贵州省诗人协会会员、贵州省诗歌学会会员、贵州省90后作家排行榜首榜人物,青年作家纯文学代表人物之一。系现任中国后院读诗协会主席、中国若昕文学诗刊社创始人兼名誉主席、中联卫视江西频道总编导、中国艺术签名七段设计师、国际高级摄影师等等。他做过书法老师、跆拳道教练、人力资源、节目编导、摄影师、保险业务员、专栏作家等十几种职业。

2015年12月15日他先后出版了诗集《脚趾上的下弦月》《女人和果实》《笔若诗集》《圆梦城》等多部作品,自创办《笔若文学网》,发行过音乐专辑作品《诗人与歌》,曾参写、参编著作、主编刊物多部;在《星星诗刊》《参花》等刊物发表作品多篇,部分作品被选入国家教材。其中他出版的书籍《脚趾上的下弦月》已被多家图书馆收藏。

2008年开始创作诗歌,2015年10月洪绍乾因诗歌而走红于网络,从而引发笔若现象,还曾被媒体和文坛赞誉为“中国青年诗歌鬼才”,中国文学研究院院长易白先生将其赞誉为诗歌里“年轻时的瓦西里·康定斯基”。还曾创办《笔若摄影周刊》并发行音乐专辑《诗人与歌》被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在午间音乐播出。在2019年获得CCTV-中国世纪大采风人物总结大会“中国当代90后金笔作家奖”;世界诗歌散文大赛、中国当代文艺名家名作等中多次获全国大奖,曾出席北京参加“全国散文诗歌文学大赛”中国青年名家名作高峰论坛会等文学活动。

清华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11年的清华学堂,1912年改建为清华学校,建立清华学校图书室;1919年3月图书室独立馆舍(现老馆东部)落成,更名为清华学校图书馆;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图书馆;1949年,更名为清华大学图书馆;1991年9月,由香港邵逸夫先生捐资和国家教委拨款兴建的新馆落成,后被命名为“逸夫馆”。

清华大学1911年建校时就建立了图书室,当时称"清华学堂图书室",至1928年才更名为"清华大学图书馆"。建校时中西文图书藏量仅2000余册;1931年新馆落成时,已增至14万余册,其中线装书藏量约8万余册,这一段时期是清华大学图书馆收藏古籍的初创阶段,缥缃盈架,略有可观。

特别一提的是1929年购入杭州杨氏藏书,是初期也是后来本校购置古籍的最大一宗。两代丰华堂主人:杨文莹(1838-1908),字雪渔,光绪三年进士,授编修。纵览百家,诗词古文,咸有法度。因其通籍有声,曾充湖南考官,不久又督贵州学政。在杭州主学海堂及养正书墅,所成就者甚众。工书法,出入颜、柳,晚年参苏、黄,笔姿瘦劲,有铁画银钩之势,为杭州近代史上著名书法家。其子杨复(1866 - ?),字见心。光绪二十九年(1903),任今浙江图书馆前身浙江藏书楼的监理(相当于现馆长一职),主持馆务。在他任职的六年中,订立了藏书、阅书、借书的各项规章制度,对于浙江藏书楼的藏书建设、管理完善方面贡献尤著。杨家藏书的历史始自杨文莹任职贵州学政时期,杨复又秉承父志,以读书、藏书为雅事,其家富有,更可利用家财大肆网罗图籍。

杭州自古即典籍集散之地,清末民初战乱纷起,江南故家藏书多有三处;杨复搜购勤力,很快便使丰华堂藏书颇具规模。会稽鲁氏贵读楼、黟山李氏娱园的藏书被整个买进,甚至与杨家父子同时代的杭州著名的丁氏八千卷楼的藏书也有少量流入杨家。杨复在1921年以后的几年收书量最为可观,但不久就入不敷出并欠债累累,不得不决定售书还债。罗家伦校长南旋时,得知杨氏愿全部出让所藏的消息,即电知学校,并派当时的图书馆主任(即馆长)洪有丰前往察看。经洪有丰亲手办理,终以34000元成交,计有宋版2种7册,元版6种24册(此宋元本均为史部书),明版400余种4859册,抄稿本200余种2161册,清版及民国以后刊本4000余种,总共47546 册,于1930年假期整理完竣运回北平。

丰华堂藏书与八千卷楼藏书同时,历经两代人、数十年的穷搜极访,虽宋元刊本不能与丁氏媲美,然而其特藏亦可称雄一方。其中的浙江省各级地志书,以及山志、水利志,非但名目可称无遗,而且版本咸备;金石之书亦复如是;诗文集中尤以浙江先哲著述为多;众多珍贵的抄稿本;特别收藏的日本刻本等等。为此丰华堂主人曾被洪有丰誉为是近代浙杭私人藏书家中仅次于丁氏者。并且这些藏书大都书品上佳,纸墨莹洁,反映了藏书家的苦心经营。

随着二十年代后期国学研究院的成立,一代大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等荟萃清华园,他们潜心研究古史、文化史、民族史,古文字学,致力于古籍的校勘、训诂和集释,按照各自的学术主张寻找着历史的依据。在繁忙而卓有成就的教学和研究推动下,学校对古籍的收藏也极为重视,一些深受西方近代图书馆学思想熏陶的知名学者如洪有丰、袁同礼、朱自清、潘光旦等被聘担任图书馆主任,亲自主持文献入藏,著名的版本目录专家赵万里、傅增湘、刘国钧也前来兼课,这一段时期经费充裕,主持有人,研究风气日盛,极大促进了古籍藏书的发展,其间尤以朱自清贡献为大。朱先生爱好广泛,上自诗骚、下至明清诗文,均有涉猎,每当琉璃厂送来新书,他都逐一过目,在朱先生的精心选择下,大批有学术资料价值的古籍珍品得以入藏。抗日战争爆发前,清华的古籍藏量达到15万册,堪称学术渊薮。

七七事变后,学校南迁,古籍中的珍善本被挑出随行南下。经湖北、湖南等地辗转入川,因交通极度困难,仅将各系教学急需图书提运昆明的西南联大,而古籍善本则留存重庆北 。这批善本总6660种,9692函,12764 册,分装224 大箱,内中有清华大学图书馆收藏的全部宋元版书、雍正铜活字印光绪间描润本《古今图书集成》、《大清会典》以及众多县志、文集的精善本,是当时馆藏古籍的精华。学校以2000元为代价在北 凿山洞一个,然受托保管者不负责任,将此批宝藏放在地面房屋中,把山洞用作自己躲避空袭之所。1940年6 月24日,日机轰炸北 ,空投的燃烧弹使这批图籍顿时淹没在火海中,保管人麻木不仁,待大火烧至第三日晚才通知学校。校方组织人力连夜灭火,仅于灰烬中获得残卷1000余册,而10074 册珍本已尽付一炬,馆藏古籍蒙受巨大损失,堪称清华大学图书馆的一段痛史。

西南联大期间,清华曾同北大、南开共同购置一批图书,抗战胜利返回北平后,清华分得1564种,3154册;此后平津分配委员会又将从日伪处接收的图书分配各大图书馆,清华又分得1828种,8319册。连同旧藏,使古籍藏量日渐恢复。

解放前后,是清华古籍藏书的又一个飞跃发展时期,许多私人藏书通过捐赠或购买俱汇于此。其中有刘半农遗书1774部、8088册,刘淑清夫人赠书等。1952年院系调整后,清华成为一所社会主义多科性工业大学,谱录类图书随之调至人民大学,其它各类古籍近千种调至北大、社科院、外交部等单位。以后的三十年间古籍藏量的增加除极少数量由图书馆采访人员直接自中国书店购入(多为地方志)外,主要是私人藏书的捐赠和购买。

这些私人藏书犹如百川汇海般先后聚于清华大学图书馆:计有:卢木斋赠书23425册,1868种;金天羽赠书13566册,2356种;陶孟和赠书和拓片及碑帖稿共8846册,7499种;胡纯一赠书2381册,267种;陆继宪赠书1293册,88种;张子高赠书644册,190种;陈岱孙赠书740册,305种;刘仙洲赠书380种;冀朝鼎、罗静宜赠书470种;汪健君赠书900余种;刘剑青赠书277种;毕树棠赠书120种;刘锡瑕赠书3种200余册等。目前仍有海内外校友为之捐书捐款,不断加强古籍藏书的建设。

撰稿:谢文江

数据来源:清华大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