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亲子教育幼儿教育

次级皮肤——为了不崩解,我已用尽全力!

2018-10-21  本文已影响0人  某天雨天

今天听了一场讲座,关于“次级皮肤(Secondary Skin)”,这个概念来自于英国著名儿童精神分析师Esther Bick,很有意思。

作为一个成年人,对皮肤的关注常常在受外伤的时候、过敏的时候、干燥起皮的时候、冒痘的时候等。对于女性,还外加了防晒抗皱、放下垂和松弛等等话题。我们会称自己的外貌为“皮相”,重视它的表现功能。

那么对于婴幼儿,皮肤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整合的功能。

整合

当一个孩子刚呱呱坠地,ta是没有“自我”这种感觉的。最早的感觉是分裂和破碎,如同ta自己身体的每个部分都是分裂的,每个部位有什么功能、带给自己什么感觉、彼此如何联系都是未知的,自己对身体部位的控制也是非常弱的。所以在接下来的时间里,ta要慢慢感知自己的身体,整合不同部位带来的感受。

那么问题来了,当孩子处于婴幼儿时期,体验到强烈的(对于婴幼儿,有时是湮灭一般的焦虑恐惧)破碎、分裂感(即,一种失整合)怎么办呢?ta是无法待在这种感觉当中的。

最好的方式是妈妈的抱持(holding)。妈妈把孩子拥抱在自己的胸怀当中,孩子体验到自己的身体被聚拢在一起,破碎感降低。最早期的抱持很大程度上是驱体上的接触,请留意是“抱”,而不是其它动作。而慢慢的,抱持还有对婴幼儿情绪的体察和反应,是一种在心理情绪层面的“抱”。宝宝会在妈妈不断的抱持中整合自己,形成“原始皮肤”(也可称为初级皮肤),ta感觉自己的身体被这样一层皮肤聚拢、统合在了一起,同时也和外界有了区分。

抱持

然而并不是每个孩子都会获得较好的抱持,形成原始皮肤,那么他们如何应对自己的破碎感和恐惧呢?“次级皮肤”(也可称为第二层皮肤)前来救驾。所以你会看到一个宝宝在面对一些刺激(比如分离,无人照看,无人回应等)而焦躁不安、四肢挥舞、发出越来越急促的声响时(有时候宝宝的反应更隐蔽,不是如此明显),ta会一直盯着灯或者某处光亮看,或者盯住其它某处,安静下来,这时候是宝宝通过让自己聚焦在那个物体上,来感觉自己没有崩解掉,而那个物体就像宝宝的第二层皮肤,暂时聚拢了ta。

在儿童的临床个案中,我们会看到非常“黏人”的小孩子,ta像抹了胶水一样粘在照料者的身上,对于分离非常无法忍受;或者一些更小的婴儿,ta会死死咬住妈妈的奶头,但并不是为了喝奶,只是咬住不放口。这些孩子都是通过“黏在”某个人或物体上,感受支离破碎的自己被“拢住”了,而不是四处洒落,他们借着被黏附的人或物的形体,感觉自己彷佛有了形体。

“次级皮肤”的概念帮助我们更加了解孩子的感受以及需求,他们行为背后深藏的意义。很多时候家长描述出孩子的问题,希望得到具体建议。比起具体的建议,最重要的是帮助家长了解孩子身上发生了什么,如果他/她能体会到孩子面临的恐惧、无助、挫败等感受,那么自然而然就会做出更有建设性的回应。

理解与爱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